
【柳岸】巍巍虎丘塔,千年姑苏城(散文)
虎丘是古城苏州的标志性景观,素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虎丘的古迹很多,人称虎丘十八景,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文化氛围浓厚,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秦始皇、孙权大帝曾到此寻剑,康熙帝曾在此留下御笔,乾隆帝也曾七游虎丘。“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苏东坡的这句千古名言使得虎丘更加名扬天下。
虎丘塔原名云岩寺塔,位于苏州西北角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重峦叠嶂,绿树成荫,山光塔影,相映成趣,就像放大了的苏派盆景,又像真山真水中的苏州园林。千年古塔耸立于虎丘之巅,犹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老而不衰,千年一瞬,斜而不倒。它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它和众多的私家园林共同组成了苏州最引人注目的城市名片,如今已经成了古老苏州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未进苏州城,先见虎丘塔”的说法。
我和虎丘塔的不解之缘算来也有三十多年了。第一次和它亲密接触是在我家墙上的一张年画上。画中展现的是虎丘的夜景:在山光夜色一片墨绿的环抱下,五彩缤纷的虎丘塔巍然屹立,白玉盘般的明月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下面是鳞鳞的一潭碧波。塔影依依,月影依依,夜色温柔。
我喜欢塔,崇拜塔,塔在我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塔的高大,塔的雄伟。“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一座玲珑塔,面朝青寨背靠沙”,这是塔的震慑、塔的神秘。“一座残破的古塔,凄凉地庄严地,独自在南屏的晚钟声里”!这是塔的孤傲,塔的凄美。多年的愿望,不期的“遇见”,叩动的心扉因此而迷离,这小小的年画,这画里的佛光塔影,深深陶醉了少年时代的我,我的幼小的心啊,无数次飞入这人间天堂的苏州,这缱绻诗意的虎丘!
时光静好,天随人愿,不经意间心中的愿望竟然实现了。两年后的一个夏天,舅舅因公到苏州出差,顺便带上了正放暑假的我,一路上我欢呼雀跃,手舞足蹈。无心观赏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无心流连亭台楼阁,水乡古镇。我的眼里只有朝思暮想的虎丘,只有伟岸雄奇的宝塔。但是,现实和梦想的巨大落差却让我深深失望:虎丘高不过30多米,不能算座山,只能是个“丘”。而虎丘塔呢?破破烂烂,灰不溜秋,歪歪斜斜,“颜值”不高不说,还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和我想象中的宝塔形象差距太大了。更令我懊恼不已的是,舅舅出差的时间短,没有机会再带我观赏苏州的其它景点了,连苏州园林也没去。年幼的我只知道欣赏高大雄伟的塔姿,不知道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我与虎丘塔的亲密接触就这样在梦想的破灭之中草草结束。
就在我快要把虎丘塔完全忘记的时候,一篇叫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小学课文打开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老师那天给我们讲解课文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先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然后又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同学们,我们中国也有一座斜塔,我们的这座“东方斜塔”要比闻名世界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早了将近400年!你们知道吗?那就是苏州的虎丘斜塔。那么,问题来了,虎丘塔为什么是斜的呢?这里有一段传说,据说还和孙悟空有关系呢,老师侃侃而谈:
话说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村子,叫上浜村。五代十国的时候,军阀混战,天下大乱,人人都想当皇帝,这可苦坏了当地的老百姓,人们都恨透了皇帝,更害怕本地有人当皇帝。有一天,天上突然飞来了一座宝塔,百姓们不知道是祸是福,议论纷纷。这时候,有一个想做皇帝的人,跳出来说,这是喜事:宝塔镇龙池,皇帝出这里。我们村要出皇帝了。可是百姓们听了,纷纷拿出锄头铁棒,都去砸这座宝塔,把宝塔砸得遍体鳞伤。宝塔无奈,只好又拔地而起,飞到了天上。宝塔在空中飘啊飘的,突然遇到了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把宝塔拿到手里把玩,还要带回花果山去。他经过虎丘的时候,看见虎丘如此美不胜收,不由得“猴”性大发,翻起了筋斗,不料手一松,宝塔掉了下来,正好落在了虎丘的顶上,由于是掉下来的,宝塔没有放正,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当然,这只是传说,苏州人把自己的想象与美好寄托在了这个有趣的故事里面。其实要说虎丘塔为什么是斜的,主要还是因为年代久远,塔下基石倾斜、岩石风化等原因造成的。老师最后说,虎丘塔看起来虽然有点破旧,但却是佛塔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虎丘的地下和虎丘塔中埋藏着2500年的秘密。
老师一场生动的语文课让我对自己的年幼无知后悔不已,心中期盼着再一次于虎丘塔的久别重逢。没想到这一盼就是十八年。1998年4月,企业文化部门组织我们基层的通讯员去苏州采风,弥补遗憾的机会终于来了,我兴奋不已。
在去苏州的前一天晚上,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史料告诉我们:虎丘本名海涌山,相传远古时代,这里曾是海湾中的一座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成为了平地上的山丘,故为海涌山。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乘越王永常薨世,带兵攻打越国。阖闾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回程途中不幸死去。夫差即位,将阖闾葬在了海涌山,三日后,有人见一白虎踞蹲其上,便说这是吴王的金精所化,从此就改名虎丘了。
虎丘塔就建在山上的云岩寺内。云岩寺的所在地原来是晋代司徒王珣和其弟王珉的别墅,先在山下,后来塌毁后移至山上,并合而为一,改称“云岩禅寺”。塔先随寺名,后来寺毁塔存,塔遂随山名。这座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公元601年),现存的虎丘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塔高47.7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七层八面,内外有两层廊柱,是江南现存年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塔身自明代起向西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3度59分,因此,虎丘斜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在历史上虎丘塔曾历经7次火灾,但却是巍然屹立,千年不倒。1956年,古建筑学家采用铁骨灌浆的办法加固整修,整修时又在塔内发现了莲花石龟和越窑青瓷等珍贵文物。虎丘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还是历史研究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是苏州古城的代表建筑,也是苏州的标志。苏州古城区规定,所有的建筑物都不能高于虎丘塔。这座古塔据说还能保持200年。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吴中第一山虎丘游览,我们正站在海涌桥上,大家请看,左右两旁有六对石狮子,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我们再看眼前的二山门,这二山门就像是老虎的头,窗洞是老虎的眼睛,而洞口则是老虎的嘴巴,这尾巴的位置就是虎丘塔了”。导游的介绍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我抬头凝神细看,还真象一只蹲伏着的老虎呢。
“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尤胜”。明朝大文人袁宏道《虎丘记》中的每一处精彩描写都汩汩地流淌着千年文脉,不由不让我去寻访先人深深的足迹,静听历史沉沉的回音,探索岁月悠悠的永恒。
人们喜爱虎丘,喜爱它所蕴含的人文气息,人们保护它,保护它带给人类的那一份宁静和美丽。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虎丘传递的文化气息历久弥新、源远流长,虎丘中的那一副对联:“梦里寻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让人体会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自然法则,似乎冥冥之中的注定与大自然的安排都是那么的默契与安然。这幅对联像是专为虎丘而定,虎丘是大自然的杰作,与人类的渊源似梦而非梦,似缘而终缘。
当我再次站在虎丘塔前,一种空前绝后,气势雄伟,探终觅踪,怀古幽思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无法想象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和火灾雷击,历经无数的战火狼烟,外墩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塔心部分的你为什么还会巍然屹立?我无法理解你的下面六层都是歪歪斜斜,为什么第七层却是方方正正?我真想知道它的起源是不是真的在海里,底部是不是还连着东海?我真想探求剑池的下面是否埋葬着吴王,那三千把宝剑又藏在哪里?剑池两岩峭壁如削的鬼斧神工是不是秦始皇和孙权大帝寻剑时开山劈石形成的?这人杰地灵的下面到底还埋藏着多少千古之谜?
我久久地伫立,苦苦地思索。“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这不正象征着我们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多灾多难而又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吗!这不正象征着我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吗!
今年的阳春三月,春寒料峭,草长莺飞,我的第三次苏州之旅开始了。我带着女儿逛遍了苏州园林、水乡古镇和高新城区之后,又一次投入了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虎丘的怀抱。历尽沧桑的虎丘塔啊,你不仅是一座塔。你是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化身,你是超越梦想的奇迹的载体,你是辉煌壮丽的史诗的插图,你是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教科书。
这千年的江南姑苏,这全新的历史名城,宛如一幅幅精美的双面苏绣,一面是诗情画意,水乡旧梦的古代园林,一面是高新亮丽、休闲时尚的现代园区;一面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吴侬软语,一面是巍然屹立、斜而不倒的金刚之躯。去一趟苏州你就穿越了最现代和最古典的中国。
巍巍虎丘塔,千年姑苏城!你有传承历史的精致,你有百纳海川的胸怀,你有江南吴文化的底蕴,你是中国大文化的缩影。但是,你这千年屹立的宝塔啊,我不相信你永远不倒。如果有一天,你轰然倒塌,倒下的也只是你的身躯,你的精神已经融入到每一个苏州人的心中,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虎丘宝塔的站立精神永远不倒,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永远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