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祝福江山】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随笔) ——读书系列
09年,女儿让她的妈妈带本《走到人生边上》的书给我看。乍看,觉得也很平淡,可静下心来读,细嚼慢咽,才品出一些味道。这是一本以散文为载体的作品。那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我择抄一段书中的原话作回答: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探索人生意义、人生价值。
这本书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正文,后一部分是注释。但是,这里的注释与其它的注释是不同的,这里的注释全都是文章,是作者听说的、看见的或自己经历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起到印证正文中某些观点的作用,因此,整本书在内容上是一致的,统一的,正符合散文体裁“形散而神不散”的标准。
本来是探索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但开篇却写的是“神和鬼的问题”,当然,作者所持的是存疑的基本态度;接下来才写“有关人的问题”。在写人的时候,作者首先肯定“人有灵魂”,当然,作者所说的“灵魂”与“生命”是同一个慨念。她认为,人如果没有灵魂,那就只剩下尸体,尸体是什么欲望都没有的。再接下来,写的是人的个性、人的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等等等等。
了解杨绛先生的人都知道,她与丈夫钱钟书都出身于大户人家,年轻时他们夫妇在欧洲度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所以,在她的文章里,既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底蕴,大量引用《论语》、《中庸》、《孟子》中的话,还体现出西方文化的色彩,常引用《弗洛伊德的智慧》、《圣经》、牛顿的《原理》以及苏格拉底的某些观点来参与讨论自己的观点。我们一般认为人死后,留下有名气,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但先生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她说,那些欺世盗名的人留有名,他们活着时有意义吗?那些先天残疾或者长年疾病缠身的人,他们能作出什么贡献呢?他们活着没意义、没价值吗?况且,留有名气、为社会作出大贡献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奔波一生,少数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大多数人活得没意义、没价值吗?在这里,不仅表现出她的“公平”意识,还表现出她深邃的思想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及理性思辩中所包含的哲理。
这部作品是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的。杨绛先生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学者或专家的姿态与人交谈的,她没有说人要大公无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没有说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之类的话,更没有说象现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做人要忍让呀、要有好心态呀、别贪呀、心要向善呀等等听起来就象父母教育子女,老师教育学生,报纸教育群众的那种大话、空话、假话;她没有说人应该这样作或者不应该那样作之类的自己做不到而只说给别人听的话。读杨绛先生的书,就象与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拉家常一样,听她讲她的道理,听她讲她的故事:她说她打小就怕鬼,胆儿小,她说钟书不怕鬼,胆儿大;她记叙了一个老实农民遇上“鬼打墙”的故事,那农民说有一次夜晚走路时,忽然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火柴划不着,手电筒也打不亮,坐下来好长时间,忽然那道黑墙自己没有了;她还记录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讲的魂附活人体说话的故事,小姑娘说,有个死了两三年的男人的魂附在一个刚作完节育手术的女人身上说话,他说他就是谁谁谁,说话的声音跟那死男人一样,那鬼闹了好几天,大约女人的身子健朗了,那鬼才走。杨绛先生说:“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
在这部作品里,杨绛先生没有给自己定调子,设框框;没谈主义,无论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还是民主主义都不谈。正因为没有框框,作者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从鬼神写到人类,从人间写到天堂。她说,我上天堂穿什么衣服呢?“衣服”不是指遗体火化时的衣服,就是平时的形态面貌。如果是现在这副面貌,钟书、圆圆会认得,爸爸、妈妈肯定不认得了。妈妈会惊奇说:“阿季吗?没一丝影儿了。”爸爸会诧异说:“阿季老成这福模样,爸爸都要叫你娘了。”作者认为,她十五、六岁是最好看的时时候;如果穿那时的衣服上天堂,爸爸、妈妈肯定喜欢,可钟书、圆圆都不认识了;“钟书决不敢把这个清秀的小姑娘当作老伴,圆圆也只会把我看作她的孙女儿。”作者甚至推想:甩掉肉体,亲人的灵魂间是认识的、是熟识的,永远不变的,就象做梦一样。
杨绛先生是一位跨世纪老人,一生中历经坎坷在所难免:解放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次战火洗礼;解放后,由于出身问题,这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下放到“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是必然的,特别是因为误诊,她的唯一的女儿不幸离世,这对老人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没有看到她怒发冲冠式的大声斥责,也没有看到她悲天怆地式的痛哭流涕;我们看到的是她理性的思考,平静地探索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杨绛先生说:“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戏剧家、文学家,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没有看到她摆出高高在上的学者的姿态,而看到的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以其深邃的思辨、理性的探索,来探讨人生的价值,其极富哲理的人生价值观启人心智,发人深省。
是的,杨绛先生走了,走完了她人生105年的路;但她还活着,她的精神活在曾经、正在或将来读她作品的人的心里。
内涵深刻,哲理丰盈。
耐读耐品,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