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最是无奈这颗“心”(随笔)

精品 【流年】最是无奈这颗“心”(随笔)


作者:和气致祥 布衣,286.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08发表时间:2018-08-22 22:57:05

【流年】最是无奈这颗“心”(随笔)
   每个人都有“心”,这个心说的不是“心脏”,不是解剖学上这颗看得见、摸得着,时刻向身体各个部位输送血液,“嘣蹦”跳动的“心”。
   这颗“心”说的是我们每天能感知、能思想、能判断、能感情的,从古至今约定俗成就这么称呼的这颗“心”。
   这颗“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作用却极大,是我们这个人的司令部和总指挥,做得了我们的主,当得了我们的家。它引导、推动、指使,甚至强迫我们去往这,离开那;喜欢你,讨厌他;贪欲美味,厌恶嚼蜡;揣起财宝,抛弃腌臜;安享快乐,品尝痛苦;创造幸福,感受绝望。
   它可以让你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也能使你鬼鬼祟祟,唯唯诺诺;能帮你成为智人、贤人、头领,也能让你变成痴人、恶人、走狗。你的一切都是这颗“心”造作的,你的一切外在都是这颗“心”表露的,你所具有的一切,说到底,其实只是这颗“心”。
   这颗“心”如同电脑的“软件”,每个人都写有不同的编程,决定着每个人的性格人品还有思维行事的各不相同。这个软件还在不断的升级,就是自小而老的学习过程。
   谁也没有看见过这颗“心”的样子,倒是总听人说:“恨不得掏出心来给谁看看”,但从没见过、也从没听说过哪个人真把“心”掏出来过。所以,人们感觉、了解一个人的“心”,只能是通过“听其言”和“观其行”,从他的语言和行为所表现展示出来的思想和情绪来感知、推测与判断。因而被谎言和假象欺骗的人也比比皆是。
   平时常听人说这个人“有心”,是说某人有知恩图报的德行;说这个人对某事“上心”,是说他对某事有兴趣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说某人“狠心”,是说他有不顾情份的决绝;说某人有“爱心”,是说他对弱势有慈悲为怀的感情。
   “心”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思想,二是情绪。或者说一是理智,二是感情。心的作用,也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能力,主要是思考和记忆的能力,还有情绪的调动和平抑的能力。二是成果,主要是思维和情绪的运行结果并记忆存储起来。从理论上讲“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其实绝大多数时候,人的思想内心活动,都是处在思想和情绪交织,理智与感情纠缠的状态。比如我们看到一枝花,理智是识别判断花的颜色、形状、味道、种属科目等等,而情绪则与理智判断同时升起或欣赏、或喜欢、或排斥、或讨厌等感情成份。同理,面对一个人,面对一件事,面对外部世界的所有一切,我们都是这样理智与情绪交织着,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的思想评价和情感纠缠的与之打着交道。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每年每月、每天每时不断地识别判断、回忆存储,时而情绪高昂,时而又兴致低落的操劳、折腾。甚至在睡眠中都不老实,还要制作梦境,有时高兴的笑醒,有时又恐惧的悲鸣。
   最是无奈这颗“心”!说的就是这颗“心”是世界上最难以调理和把控的东西。它不像小孩,父母管教会听话;也不像学生,老师教育能接受;更不像下属,领导呵斥会服从。它就是明白了道理,接受了呵斥,都安静老实不了一小会儿,有个比喻叫“心猿意马”难拴难缚,就是这个道理。它随时随地的被外界事物所勾引、牵制和摆布,见到有利的人和事,马上产生喜欢和高兴的反应;见到有害的人和物,又会立即生起讨厌和仇恨的感情。给它一个事件由头,它的思绪就会没完没了地胡思乱想、妄念纷飞、一幕接一幕地演绎出无数个故事场景,自导自演,快乐悲愤,无尽无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个白日做梦瞎编故事经验。
   我们都认为这颗“心”是“我的”,但我们却根本就不认识“它”,不知道它长的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它每天忙忙叨叨的做啥。也没有意识到这颗“心”从来就不听我们的话,不按照我们的指示办事。只能是这颗“心”做主我们,指挥我们,我们却从来未能管理过这颗“心”,控制过这颗“心”。
   我们都有“喜不自禁”的时候,说的是我们遇到特别高兴的事,不仅笑容满面掩藏不住,兴奋之情也难以抑制,到狂喜的程度,甚至还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如果这颗“心”只是在我们快乐、高兴的时候,难以抑制,把控不住,倒也不是多严重的坏事,毕竟还是正面情绪,只要我们多提醒自己适可而止,晾晾凉就好了。当然也有像《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那样“乐极生悲”的个别的极端表现。但难过的是人有七大情绪表现: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使我们舒适欢喜的正面情绪只有一个,而让我们各种难过不适的、烦恼丛生的负面情绪却有六个。1:6的比例,想想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道理就在此处,我们除了沮丧、无奈还会有什么?
   我们也都见识过“怒不可遏”,那是遇到严重的忤逆伤害不平之事,而气愤难忍,怒气冲天不可遏制的失控状态。《水浒传》里面的杨志卖刀,被泼皮牛二几次耍赖挑衅拱火,欺到怀里叫“你敢剁我一刀?”,我忍、我忍、我忍,最终还是忍耐不住,“一时兴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恶气是出了,也痛快了,官司也吃上了,最终只能是“逼上梁山”。
   再有“忧心忡忡”,想象一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为性格晦暗感情压抑,负面情绪难以解脱,缺乏阳光正气,遇事总是往最坏最悲观的方面考虑,长期的愁眉苦脸抑郁寡欢,最终折腾的自己弱不禁风患了肺病夭折的样子。
   而“思虑过度”则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性格偏执,思想和感情钻进牛角尖,陷入自我强迫的漩涡难以自拔。比如受了窝囊气后,就会越想越生气,越生气还就越想,怎么也停不下来,恶性循环没完没了。因而引起的焦虑症、失眠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等。娱乐圈中患抑郁症的明星很多,像张国荣、乔任梁、谢津、杨坤、朴树、陈坤和周华健等等都是,有的跳楼了,有的缓解了,也说明这种心理疾病在当今已经比较普通。
   “悲痛难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汉中王刘备闻二弟关羽遇害,“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古人重情,莫过于此。
   “恐惧万分”,新闻报道许多通缉罪犯逃亡路上,一见警车、一闻警笛,无不心惊胆战害怕万分。日多惊惧、夜多噩梦、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惶惶不可终日,都是因为时时处在法律惩戒的震慑威压带来的极度胆怯之中。许多罪犯被捕后,反而轻松下来,能睡安稳觉了。
   “大惊失色”是说猝临重大险恶危难,或巨响或怪异,而突然紧张受到惊吓,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心无所依六神无主的“惊魂未定”的状态。“叶公好龙”就是例子,“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猝然见到真龙,庞然大物,妥妥吓尿了。
   以上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举的有代表性的极端情绪表现,属于失控阶段,或者病态阶段。而我们普通人的情绪状态基本处在控制能力大于病态发展的范围内,可以自我调整,或者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淡化。但是也有很大比例的人是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有国际组织统计,健康心理人群只占5%,心理疾病患者占20%,亚健康人群占75%。
   为什么心理疾病和心理亚健康人群基数会这么大呢?因为我们这颗“心”不仅难以把控,而且惯会制造痛苦。一是这颗“心”会纠结,会长时间地把不愉快地事情记在心里,翻来覆去纠缠不休。例如有人伤害了我们,我们的嗔恨心理会保持很长时间,假如报复回来了还好,否则就会长期的耿耿于怀;二是这颗“心”会夸张,比如同样是失恋,心理正常者也会遗憾或者难过一阵子,但很快就会明白“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的道理,然后就会洗个澡睡一觉,转移感情再进入下一段恋爱。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呢,就会“夸大”这个痛苦,经常看到因为失恋要死要活的新闻报道。甚至有的为了报复对方而放纵自己,耽误一生的极端例子;三是这颗“心”会猜忌,会把不符合实际的坏事主观地按放到讨厌者的头上。《吕氏春秋》中的“疑人偷斧”,因为怀疑邻家孩子,所以看其走路姿势也像、神色也像、言语也像、动作更像,等到找到斧子后才怎么看怎么不像了。如果在这里问一句,如果一直也找不到斧子呢?四是这颗“心”会脑补,会把对我们不利的方面演绎出更多版本。《三国演义》中曹操犯头风病请来神医治疗,华佗提议用斧劈开颅法取出风涎,曹操经常看见徐晃在阵前用大斧子劈开人家脑袋,红白脑浆子流出来没有不当场挂了的,再加上华佗又用关公“刮骨疗毒”举例劝说。你这肯定是跟关公一伙来谋害孤家的,下狱杀头!最终,华佗冤死,曹操病死。生活中例子更多,有人交谈时瞟了我们一眼,我们会认为是在暗地里议论我,在设计我;有人说了一句无心的话,我们也许会以为他是“指桑骂槐”;因为一句话而翻了“友谊小船”的,不仅是因为面子薄,更多是因为脑补出来的误解误会。我们的思维方式中还有许多天生自然的、习以为常的毛病,把我们推向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人们常说的,“战胜自我”,其实是要战胜这颗“心”,战胜“心”的贪欲,战胜“心”的畏惧。常常懒床不起,是贪图睡眠的安逸;计划减肥还大吃八喝,是贪图美味的食欲;拖沓工作的开端,是对困难的畏惧;不敢面对新的环境,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能够克服的困难,你如果想进步、想成功,不战胜自己的弱点,肯定没戏。
   人们还常说“改变自我”,其实是在明白了不能改变外界时,要“识时务”地改变自己。世界就是这样,冬严寒、夏酷暑,我们既然没有能力装个大空调,怼天怼地最终是挨雷劈找没趣。只能是酷暑时躲阴凉,严寒时添衣裳;地上到处都是荆棘蒺藜、玻璃瓦砾,我们既然不能都铺上毡毯,只好克服下难受的“脚闷”,套上鞋子就能两脚沾地;社会上坏人很多、骗子遍地,既然必须生存在这个五浊恶世,只能是做事之前多多请教“专业”,别自作聪明傻不拉几。受骗之后就要多劝劝自己,就是这么个肮脏世界,你骗我、我骗你,最后勾肩搭背“下地狱”。
   “养生保健”我们很有传统,从“甩手疗法”“打鸡血”到“气功热”,直至现在的“电视养生”“微信养生”。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你如果说谁精神有毛病,肯定认为你是骂他,准跟你急。人们认为生气、郁闷、烦燥、焦虑、懊恼、愧疚等等都很正常,等到从亚健康发展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了,再去看心理医生,悔之晚矣,而在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就差了一个强刺激。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我们准备了“心理保健”和“心理疗法”的锻炼方式与灵丹妙药。儒释道三学基本都是针对我们这颗“心”的教学内容和能力训练。像儒家“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的“心斋”,道家的“忘却身心,融于天地”的“坐忘”,佛家“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禅修”,都是训练我们这颗“心”如何安静下来、如何安分下来,如何提高这颗“心”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方法。
   而儒家的“仁者爱人”理论,道家“知雄守雌”理论,儒家的“慈悲喜舍”理论等等,也都是从理论上、从道理上说服人们、开导人们,从根本上消弭人们的矛盾对立观念和冲突对抗心理,使我们的这颗“心”慢慢趋入平衡、平稳、平静、平顺,让我们心态和平,远离心理疾病。三家之中,佛教的减轻和消除烦恼的理论与训练方法更系统,更完善,也更容易为我们普通大众所掌握。
   有一个窍门是最快捷、最直接的控制不良情绪和不良思维的方法,那就是你要随时感觉着这颗“心”在想什么?生起了什么情绪?当你意识到这颗“心”在“胡思乱想”,升起不良情绪时,当你看到这些想法和情绪时,它就失去了牵着你在烦恼的大海中纵横驰骋、上蹿下跳的能力,那些负面的思想和情绪就会停止,起码也会减轻作用。有人说幸福快乐是“活在当下”,什么是“当下”?不是“当下”吃喝玩乐过一天少一天的享受?而是关照“当下”的心在想什么?处在什么情绪中?只有你随时把这颗“心”调整到健康、阳光状态,你才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当然,这需要长期坚持的毅力和认真细致的努力,为了心理健康、心情舒畅、阳光快乐,享受生活,还是值得滴!

共 47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本篇文章,首先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篇随笔,能将本文的主旨“心”解析的淋漓尽致。这里所谓的“心”并非器官之心,而是情感的归结之处。正如作者所言,人的七大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皆来源于“心”之所想,情之所动。芸芸众生,得以在世间生存,活的不过就是个心态,而这心态便是由“心”出发。任何事物皆有正反两面,态度端正则面向阳光,态度极端则面向黑暗,所以事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这颗“心”。作者文笔犀利,通古博今,引用典故来阐述“心”的意义,所举之例皆为读者较为熟悉的片段,故而增加更多认同感。非常优秀的作品,倾情荐阅。【编辑:静如画】【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824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如画        2018-08-22 23:00:18
  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强大的知识储备量,还有清晰的剖析条理,都值得品鉴与学习。
   感谢作者对流年的支持与厚爱,祝您写作愉快,问安。
2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18-08-23 11:37:08
  感谢编辑老师精准中肯的按语点评,感谢!您的“画语”头像很有韵味,很有内涵!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