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秋登黄鹤楼(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秋登黄鹤楼(散文)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5发表时间:2018-09-04 12:46:37

要去游黄鹤楼提前做了功课,先背诵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温习了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伴着崔颢的诗,尤其是听了李白各种传说的“搁笔亭”更令人想往,讲李白看到崔颢的诗后,诗仙是欲罢不舍,欲写不能,最后只能愤而口述一首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后,便对黄鹤楼开始有了一种神往,从此黄鹤楼根植在我心灵的深处。是啊,一个地方让一个人魂牵梦绕,驰念一生,往往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本身,而是因为令他倾慕的一个人、一件事、或是一阙词一首诗。
   这黄鹤楼成为了一块让我为之向往的圣地,期待着能象虔诚的穆斯林教徒朝拜麦加城的圣寺一样,匍匐在它的脚下,探寻历史的车轮从这里碾过的痕迹,倾听历代文人在这里交谈的声音。这个念头一直时时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这几年就更加强烈。似乎总有一个飘渺的声音在轻轻地呼唤着我,一只无形的纤手在温柔地牵拽着我,让我欲罢不能。而到了黄鹤楼要把这些全忘掉!这样才能全面地、完整地游览黄鹤楼。
   黄鹤楼终于到了,只见在秋日艳阳的照下、在黄鹤楼正面台阶前,有引人注目的“黄鹤归来”雕像:是两只由黄铜铸成、高约有五米的修长的黄鹤脚踏蛇龟,温情脉脉地守护在一起。此时,秋日清晨的围栏里正烟雾弥漫,在升腾的雾气中,雄鹤扭转脖颈,转盼流光,静静地安抚着他的爱侣。似乎在告诉人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尘世的烟云中,这里不仅仅有吟诗泼墨、写词作赋的文人盛会,也有过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感人场景。
   这里是黄鹤楼公园的后门,占地横向不过几十米,门面也不大,坐落在正中,单开间的仿古式的门脸,红褐色的墙面,上面是金黄色的琉璃瓦,简朴大方,犹如小家碧玉,秀而不媚,寒而不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于彤管。从门口向里望去,见秋日蓝天下有一座高大的白塔,塔身的下半部分刚好挡住了外面人的视线,犹如古时那些深宅大院修建在门口的影壁,既提升了主人的运势、增添了宅堂的神秘,又使外人只能慨叹庭院深深深几许?从墙上望过去,白塔的上半部分恰好挡住黄鹤楼的全部,只露出四周的几角飞檐,如鸟儿翼然于塔身。而这白塔似一位秋日里执鞭的壮汉,巍然屹立在你的面前。真佩服现代人的头脑,从设计学角度,黄鹤楼犹报琵琶半遮面,呼之欲出;从经济学角度,让游客从外面欲看不能,欲舍难离。
   走进大门最先见到的是白塔的全貌,这是一座胜象宝塔。这胜象宝塔是典型的元代覆钵式塔,塔基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则砖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秀美端庄,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边角镶石的三层平台,上层是双层须弥座,雕有精美的莲花座台。环绕着宝塔细细观望,整个塔身由下至上逐层缓缓上收,直至塔顶,每层之间由斗拱支护,建构美观,遮而不露。在中间四面拱券门上有分别题“胜象宝塔”、“镇静皇图”,“真慈洪范”、“辉腾日月”的匾额。转过胜像宝塔,是一座三进四柱式的老式牌坊,牌楼上正面和背面分别题有“三楚一楼”和“江山入画”几个大字。穿过牌楼,有一个占地面积不大的广场,南北两侧各建有厢房,分别题名为“凝翠”和“衢云”。再往前走,两侧各有一个两层的八角亭,谓之“瞰川”和“揽虹”,和黄鹤楼呈犄角之势。
   秋日里仰望黄鹤楼,见有五层、四壁、角内凹,其五层飞檐出檐深远,曲线优美,每层飞檐各有12个翘角,个个昂然向上,并且一律金色琉璃瓦,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展翅的黄鹤,视觉上给人一种凌空欲飞的动感。每到一处古建筑,让人最感兴趣的是所题的匾额和楹联,这是建筑的内涵,一如人之气质。一幅好的匾额或是楹联,既有装饰美化之效,又有养心育德之功。与精美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启迪着观赏者的才思,凝聚着设计者的智慧,传承着传统建筑的古韵文心。当你细细品味这些楹联时,就象是在聆听一位智者的谆谆教导,意味深长。
   当然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楼,自然少不了匾额与楹联,果然有四方匾额,分别是:西“黄鹤楼”、“气吞云梦”,大气磅礴;南“南维高拱”、“势连衡岳”,峻峰巍峨;东,“楚天极目”、“帘卷乾坤”,平坦开阔;北“北斗平临”、“云横九派”,高耸云端;第一层四面各有对联一副,匾额一个,皆出自名家手笔。四联分别是:东面:龙伏蛇腾对唱大江东去也,天高地阔且有黄鹤再来兮;北面:飞阁出金霄环顾三楚风云顿觉诗情来眼底,名城留胜迹相迎五洲宾客常怀友谊话楼头;西面:鹤舞帆飞两水浪开东海日,楼成景换五洲客醉楚天春;南面: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揽斯景怒江辟峡画中天地壮人间。
   进入楼内的门是在侧面,我沿着台阶拾阶而上,先恭恭敬敬地默念了一遍挂在门口两侧的楹联,楹联为刘海粟老先生在90岁高龄时所作: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莱来眼底,登斯楼揽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黄鹤楼的底层是宽敞的大厅,中间藻井高有十多米,楼内人很多,往来穿梭,呼朋唤友,搔首弄姿,拍照留念。游人无不屏住呼吸,怀着一种仰慕的心情审视着。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以“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黄鹤楼高耸入云,一只黄鹤展翅高飞。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很多,当然更多的都是劝人向善,羽化成仙之类的体裁。壁画前面两旁高大的立柱上又是悬挂着长长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大厅的两侧有楼梯,很窄,但是古色古香的样子显得有些苍古。沿着楼梯盘旋而上,手搭住扶手,却没有木质的那种细腻柔软光滑的感觉,脚踏在楼梯上,也没有那种空洞悦耳的回声。才知道是用现代的钢筋水泥浇铸,用现代工艺做出来的赝品。赝品,虽然做工精细,但终没有正品的那种底蕴,经过时间的沉淀、历史的渲染、人文的熏陶才会有的那种大气端庄和沉稳。就象是一个古稀老者,你可以画出他头上的白发,脸上的皱纹,但是他骨子里的那份安静和淡定,是无法用画笔传神的。
   登上二楼,迈入回廊,四面有门皆可入内。南门有楹联,是何元恺老先生所作:临高台而极目,看大别垂杨,郎官春草,凤凰远岫,鹦鹉芳洲,写不尽万家烟景,更兼着帆随岸转,汉接天回,想仙人弭节归来,邂逅相逢应颜笑。沥浊酒以抒怀,问陶公战舰,庾令胡床,白石词锋,青莲采笔,又谁知千载英雄,都付与江上清岚,山间明月,剩我辈当歌痛饮,苍茫独立自吟诗。缓步而进,这里陈列着的是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座黄鹤楼模型。唐朝的黄鹤楼,一楼和城相连,外看只有两层,整体结构比较简洁粗犷,给人一种古朴雄浑的感觉;宋代的楼,由楼、台、轩、廊四部分构成,每层翘首重檐,飞达四敞,展现了宋代精致隽逸的艺术风格;元代的形式延续了宋代的风格,明代则依然是两层;清朝的黄鹤楼分三层。每座模型前有简单的介绍。比如清代的:清代黄鹤楼,系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楼分三层,计高七丈二尺;往周七尺以上者,四十八楹。周围附属景点甚多。清楼的特点是奇特壮丽,“遥看缥渺接蜃楼,近睇峥嵘叠霞绮”,展现了一种神奇壮美的气质。
   六座黄鹤楼当然属现代的这座最为壮观,不论是设计的匠心,用料的选择,架构的考量,无不出于其他五座之上。可是却并没有今人高于古人的自豪和优越,反而有一丝隐隐的不安与痛感。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按梅校长的话校长伸,所谓名楼,尤其是这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名楼,不应该仅仅立足于产生经济效益的多少,而应该更多的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真不敢想像多少年之后,会不会有孩子们还会象现在背诵李白和崔颢的诗词来缅怀他们和认识他们所处的时代一样,背诵我们的作品,评判我们所处的时代。
   三楼设有夹层回廊,楼内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分别录有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诗名句,每首诗词的下方分别对诗词作了相应的注解。历史有真相却无法还原真相,所以不论是史志,还是文章,后人的注解大多都是后人妄加揣测或是肆意而为的。而每篇文章呢,于作者本人,到底有怎样的不能溢于言表的情感,只有作者知晓;于读者而言,于时于势,于情于景,读之自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个中情感任由读者自己解读。四楼是个接待厅。整个大厅用屏风分割成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各种与黄鹤楼有关的精美的小的工艺品,供游客欣赏、选购。其中在正面一个很显眼的位置特别设置了一个四楼的简介,上面写着黄鹤楼自1985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2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其中包括4位日本首相云云。最重要的是大厅中的家居全部为清代红木家俱,使整座大厅更具古朴典雅的气质。厅前的大匾上是书法家曹立庵书写的李白的诗句“长江万里情”五个大字。
   黄鹤楼的五楼是观景台。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名为“江天浩瀚”的组画,它由10幅彩画组成,正面墙上的三幅是组画的中心,第一幅由上而下记载了远古的长江文化演替发展的过程。第二幅是在石绿底色上用金线描出的水浪占据了全部画面,使人似乎站到了长江的一个横断面上,感受着急流东去的波涛。第三幅反映的是三国以后黄鹤楼产生和兴废的过程。其它七幅,画在额枋上,分别是:长江源流,上游瀑布,三峡风光,庐山奇景,太湖风光,江流入海和沧海横流。
   黄鹤楼的搁笔亭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以东132米、白云阁以西南159米处,搁笔亭名果然取自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崔颢《黄鹤楼》一诗令李白折服搁笔后,很快为人传涌,一时注家蜂起,黄鹤楼的声名传扬得更为久远。至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清戏曲作家、诗人和金石鉴赏家孔尚任,应友人邀请兴致勃勃游武昌黄鹤楼。最令孔尚任感慨的当然是崔颢题诗竟使李白搁笔之事,他服膺崔颢的杰作,也敬仰诗仙李白的气度,但却为黄鹤楼景区内没有纪念此事的建筑为憾,于是起意将楼附近一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为之赋诗,并在《题搁笔亭》诗前的序中写道:……予徘徊亭下,遍读近人之诗,因口占四绝,书之粉板,并拟亭名于诗前,特为此地补此缺事。啊!秋日里艳阳高照下的黄鹤楼啊,磅礴大气,金色辉煌,有那么多的名人古迹,又有那么多的传奇传说,怎不使人发思古之悠情?更加使人留连忘返!

共 42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秋登黄鹤楼》:因为钟爱一首诗的缘故,就对一处景点心怀仰慕之情,进而渴慕一游。终于成行,抵达心仪之地。近观黄鹤楼诸般风景,细细描述,心心感应。走进大门最先见到的是白塔的全貌,这是一座胜象宝塔。每到一处古建筑,让人最感兴趣的是所题的匾额和楹联,这是建筑的内涵,一如人之气质。当你细细品味这些楹联时,就象是在聆听一位智者的谆谆教导,意味深长。这两三段关于景点楹联的详细论述,令文字特色凸显,厚重增添。随后若干节文字,依然有精彩楹联出没,述说历朝历代名人游历黄鹤楼时的心意胸怀,无不令人陶醉流连。作者拾阶登楼,一层一层不同的布置,还讲述了黄鹤楼在1700多年里的几次演变,由最初的二层,逐步成为现代的五层。最后一段讲搁笔亭的由来,读之别有一番滋味。该文波波浪浪,委委婉婉,一气呵成,令人如历真实,值得一读。【编辑:古不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不为        2018-09-04 12:47:25
  期待卫山君更多精彩绽放丹枫!问好祝福!创作丰收!
2 楼        文友:梁卫山        2018-09-04 13:08:10
  谢不为兄!读过兄的大作,令人折服!
梁卫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