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小丘塬村庄有趣的村名(散文)
该村现留有关帝庙一座,砖木结构,绘有壁画,据村老人讲,此庙建于清初期,距今300多年,在清初期由本村王姓族长王来荣承建,坐南向北50平方米,三间关帝庙院,是村里现留最古文化遗产。
乙社村:
据《续耀州志》卷一载,清乾隆时,以甘形似“已”字,又系民间祭神的社址所在地,故名已社;清光绪元年,部分居民迁该村之南建村,此村在北,因而更名北已社。“乙”系“已”的谐变。有居民迁住南边,有了南乙社北乙社之说,现南北相连,故统称“乙社”村。
又:乙社村已有百年历史了,据村民说,此村之南有北社,南社,再一次住南有九十九个社,所以叫乙社(一社)就不奇怪了。民国时期,村或堡子以“社”为单位,就有乙社等等社的村落命名。乙社村以王和席姓居多,王氏村北,席氏村南而居。
周河村:
原村座落清峪河上游,山青水秀,自然风光优美,水泥路直通耀照路。后整村搬迁到塬上,成为移民搬迁的美丽乡村,民风淳朴!
此河上下有许多小村,刘家河、黄家河、前河和后河等,民国时,村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得名。
清末,村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得名邹家河。民国时,邹姓迁出继而周姓迁入。
独冢村:
这个独冢村,不是一般的地方,有着神秘的“前半生”,曾是西汉宫殿,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呢?
独冢村,如今小丘南入平原的出山口子,它成为了耀州最具原生态的名片。
村的西北,清峪河塬畔平展的麦田上还冒出两个冢圪塔,远远望去,这个冢好大啊,在苍茫的大地上也能看见它不同凡响的丘陵土堡,这就是西汉宫殿的原址!它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宫殿遗址。
1992年,陕西省公布了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属耀县小丘乡的独冢村遗址被公布为西汉宫殿遗址,宫殿名称阙如。
这个遗址是1988年4月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它的名称至今有关部门没有提出和确定,有专家故试证如下:
独冢村宫殿遗址是依据现地名命名,位于独冢村,面积较大,据实测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3千米,面积7.5千米。遗址东临浊峪河,西届清峪河,北边为乙社村,南为冲沟,西独冢村有夯土台基,东西宽12米,南北长52米,高达4米,又西有南北向夯土层长50米,夯土层中有建筑物基石和下水管道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专家在现场踏勘,发现在遗址遗存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残骸,还捡有“宫”字瓦当残片,证实该遗址确是宫殿遗址。
专家考之耀县小丘界,汉初属北地郡池阳县境,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2年)设池阳县,以县在“池水之阳”命之,小丘属之。宋熙宁《长安志·华原》谓,“清水谷在县西三十五里石门乡……此地即池阳之境”,清水谷即清峪河。景帝二年(公元前156年),在今耀州区西北境设县,亦属北地郡,小丘境改属之。后魏在池阳县设三原县,亦属北地郡;后周建德中池阳县撤,后改设泾阳县。池阳县虽改设,而泾阳、三原与池阳县皆相左。后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东南流,谓之浊谷水”。此浊谷水,即今浊峪河。同书“华原”条又载,“浊河水,自县西北孝义乡大海村来,经县西四十五里,南流入三原界”,同书“三原”条又有记载,清水谷河自西北华原界来经县西一十五里,谷口有大堰,其水东流溉民田……”由此可见此平行的清水河、浊水河即今天的清峪河、浊峪河,发源于华原(今耀州区),流入三原。《水经注》载,浊谷水“东历原径曲梁城北”,《长安志》下注“(曲梁城)以宫名也”,则曲梁城即曲梁宫,在浊水河与清水河之间,大致方位即今独冢村。
曲梁宫是秦代的宫殿。司马迁《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3年),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甬道相连”,此曲梁宫已成,在“二百七十”数内,今天独冢村遗址有甬道,皆为网纹或素面砖铺筑,可证否。
又据老辈们传说那个古塚是汉朝时汉武帝为自己修的一个望娘台,村子因此而得名。因为汉武帝的母亲当年被正宫娘娘逼宫出走,历尽苦难,在淳化县的小豆村农历三月十八日坐化。还听说当时她又饥又渴,是当地村子里有个好心人给了她一碗小豆汤,此村也因此得名小豆村的。又因为小豆村与西独冢村隔着一条大沟,汉武帝后来当了皇帝,每年三月十八日来祭拜母亲,因过大沟不方便,所以就在我们村建了高高的塚台,每年这一天就来到塚台上朝拜母亲。
又记:清代中叶,该村有许多坟墓堆在一起,形成大而孤独的冢,故名独冢。清末,部分住户迁居村东,该村居东,因而有西独冢和东独冢村!
砥石河村:
清代中叶,村以盛产砥石(细磨刀石)而得名。
寺坡村:
寺坡村在小丘镇最北边,耀照旅游专线穿膛而过。这里七沟八梁面面坡,山多林密,沟壑纵横,青山松涛……
寺坡村狭窄绵长几十里,清末,在现在的村委会对岸,原粮站的地方是个大寺院,朝代更迭寺院寺庙已荡然无存,就此只留下与寺与地形有关的“寺坡”这个村名。
核桃坪:
清代中叶,此村位于土坪上,且当时核桃较多而得名。
下店子:
1950年,因该村于寺坡村南,按坡敏走向南为下,且又在大路旁,当时在此开设骡马店子而得名。
安沟:
清未,村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而得名安家沟;民国时部分居民迁居上安沟村。便有上安沟和下安沟。
白瓜村:
相传,唐贞观年间,驸马刘全曾在该村选一大北瓜进献给太宗帝,得到嘉奖,因名北瓜。“白”系“北”之谐音。
又:白瓜村位于小丘镇西九公里处,地处凤凰山下,区域面积十五公里,以耕地、生态林业和种植药材为主。因地形呈瓜样形状,也因是山区,远望白雾茫茫,便以“白瓜”得名,故白瓜村。
又见挂砭扁村名相连:所种其北瓜的蔓从今天红岩西坡那个土洞(至今还在)穿过,瓜结在今白瓜村。故:瓜子扁即今砭之扁村,北瓜即今白瓜村。
孙家山、桐树渠、赵家山、汪家坡、上沟、要险、桃园沟、戴家坪、花石岩、前中后梁等等小山村因姓氏、地形,植物而命名。现属白瓜村统管。
前咀子村:
前咀子也叫白瓜河。《水经注》名:清峪河,又名清水河。秦汉地理图是清谷河流峪。发源于照金镇之西野虎沟。前咀子沟沟里有个水,成片的湿地,芦苇荡漾,碧水蓝天,成了鸟类的天堂。芦苇金黄灿烂,日渐西沉,暮色苍凉。
夕阳照耀,金色辉煌,天鹅来了,它像天使翩翩而至,给这个壮美的山沟带来生机和活力,游曳的天鹅独享这美丽的风景和寂静,天鹅时而飞向天空展开梦想的翅膀,时而优雅的滑落,成双成排比翼双飞,幸福飞翔,美丽优雅,落落大方。
有时芦苇丛中还有嬉闹的野鸭不停地叫着,绿头鸭成群的飞翔,在这里分享快乐时光,白鹭也是这里的常客,不知它在等待什么,一只鹰隼飞翔空中紧盯着水面,寻找它的猎物,碧玉半掩北风寒清水漾漾涟漪还片片青绿不再至留池萧萧叶微残,数茎残荷立水中,透着一丝颓败和苍凉,然而,依然会有人来欣赏,牧羊人赶着一群山羊和黄牛……
湖光山色,风景秀丽,是乡村游的好去处。
前咀村自然环境优美,淡水波光潋滟,水草葳蕤间黑鹳、山鸡、苍鹭栖息其间,白天鹅在清澈的湖面展翅翱翔。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天然无污染,滋养了独具风味的清水九孔莲藕。九孔莲藕是藕中上品,其外皮光滑,体型细长,肉脆汁多。
清末,因该村于于原梁下咀子上,按原势走向在向在红岩村之前而得名。
前槽村和后槽村:
前槽后槽因位于一槽形地段之前和后叫前槽和后槽。
三台寺:
清末,以该村所处的坪台山峰上曾建过“三台寺”而得名。
下火炮山:
该村位于一座小山之下,清末,以历史上曾在这里打过火炮而得名。
烟简沟:
相传民初,陕南一户人家流落此地,制作旱烟袋,工艺精巧。陕南人称旱烟袋为烟筒,该村又地处小沟里,故名。
车房村:
清代中叶,以该村地处一车轮状的平顶山岗边沿,形似车輞,故名。“房”系“輞”之讹。
文岭村:
民国时,村以居民姓氏和所处地形得名。
焦子河:
和淳化县的爷台山相邻,是小丘镇偏远山区之一,林木茂密,盛产核桃药材,由村上山绕岭而行,见石崖壁上雕刻石佛摩像,人们尊称“石佛爷”,又说是北魏时所刻,唐李世民梦什么的……西游记孙悟空西天取经时经过此地,石摩像下有一石洞,便是九窑十八洞的第一洞,由于石崖陷落掩埋了洞口,周围有许多寺院庙宇的痕迹,过去这里曾发生什么?……
又相传清末顺治元年,连降暴雨,山洪暴发,谷水横溢,村民以为是蛟龙兴风作浪所致。民国建村时,因处焦子河畔,故名。“焦”系“蛟”之谐音。
站房村:
由白瓜村北上,风凰山下,山岭嵯峨,沟壑纵横,青山秀美。古代这里是抗击匈奴的一个驿站。民国初,该村系段姓地主收租、囤粮栈房,故名栈房。“站”系“栈”之谐音。
朱村这个村:
朱村又名“朱村县”,是朱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为朱村主要村庄。清末,本村大部分村民为“朱”姓,因此称朱村。解放前,耀县驻有国民党两个团的兵力,一个团部设在耀县城内,另一个团部设在朱村。因此得名“朱村县”。
朱村村位于耀州区西北二十公里,小丘镇南4公里处,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带,黄胶土质,海拔816米。气候干旱。1968年后为高塬灌区,是原耀县三坳之一,土地肥沃。
朱村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建国后,共产党重视教育,一直设有完小学校。一帮爱好秦腔、器乐之人,农闲时节,吹拉弹唱,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一、曾在朱村生活过的名人:
(1)杜鹏程(1921年~1991年),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现代作家。中共党员。解放前任解放军战地随军记者,期间写了很多价值极高的文章、战报等,鼓舞了解放军的士气与必胜的信念。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干部下乡劳动锻炼,落户于朱村六组,当时居住在朱俊雅家中。杜鹏程全家4口人,爱人张文彬,据说,是杜鹏程的私人秘书,全家生活俭朴、平易近人。1973年调回城市工作,后多次来朱村看望乡亲邻里。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小说作品有《年青的朋友》、《速写集》、《杜鹏程小说选》等。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精神面貌。《保卫延安》正是他精心创制的一部力作。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建国五十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优秀之作。
(2)修军(1925.10—1994.7),男,汉族,原名王英民,中共党员,山东莱阳人。擅长版画。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在朱村四组插队锻炼。1948年毕业于北平艺专。曾在部队从事工作。1954年到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工作。曾任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西安分校名誉校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二、朱村名胜古迹:
村内有清中期修建的佛爷庙一座,名曰“开化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前来祭祀朝拜。加之锣鼓秧歌、大头娃、跑旱船等文艺演出,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开化寺大殿是小丘镇内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实体
三、朱村名人:
(1)朱俊贤(1924-1996):解放前为中共地下党员,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自学中医,擅长肝炎等疑难杂症,在当地有很好的群众口碑,退休后爱好书画。
(2)朱焕文:1950年生,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师从赵振川、解安宁、梁振林等。长山水,兼花鸟,及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大展中获奖,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渭南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长安画派研究院院士,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理事,渭南市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秦东书画院副院长,渭南公安文联顾问。
(3)朱兴国:在农村当过生产队会计、大队文书,自学木工。热爱书法,任铜川市书法协会会员,耀州区书法协会副秘书长,曾担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西安军队分校理事,陕西柳范书画研究院院务部主任、理事等职,作品曾参加全国、省、市、区级书画展,并多次获奖。
朱坊村:
朱坊村又名“书坊”,是小丘原最早有学校的村庄,因此得名“书房”、“书坊”。解放前朱坊划为耀县西河乡七保,和朱村划为一保,不知不觉群众为了方便书写,便写成了朱坊村。据老一辈人说,小丘名人乔世宁就在朱坊小学读书。名人薛卜伍,朱坊人,西安易俗社创办人之一,民国时期任西北(相当于后来地委)首脑,因办事公正、不畏强暴,后被人暗杀。朱坊村设七、八两个村民小组,也奴属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