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怀念家乡的新米节(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怀念家乡的新米节(散文)


作者:钱革猛 白丁,20.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22发表时间:2018-09-17 20:16:16

昨夜,家乡的朋友打电话邀我回老家过“新米节”,虽身居外乡二十余年,好久没有参加“新米节”了,那深藏心底的记忆却沉沉浮浮地在脑海里闪烁。
   我的家乡在红河一个边远的哈尼山村,是世界独有的哈尼族奕车人的聚居地,也是奕车文化的发祥地,故有“哈尼奕车之乡”的美称。千年时光流转,哈尼族奕车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超凡的智慧,在“孟者红都”(“孟者红都”是哈尼语大山、山梁之意)上建设了自己的美丽家园,创造出了人类农耕史上的山水田园画卷,也为大山中的人们带来了弥足珍贵的食物来源。这里阡陌连绵,村落网布,梯田挂在山坡上,庄稼长在云海里,山间沟渠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我的老家就坐落在这田园之中,像深藏在大山中的璞玉,在寂静的群山中,默默散发着熠熠的光辉。村寨上方是茂密的森林,村寨下方是层层的梯田,梯田下面是深深的河谷,生生不息的水将山、林、寨、田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呈现出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村落景观和建筑样式,处处体现出奕车人追求顺应天地,敬祖尊神、尊卑有序,人际和睦的社会理想。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这里依然是人神共存的神奇之地,哈尼奕车人千百年来创造的独特文化和民族风情依然在这里演绎,是一个奕车传统文化的缩影。走进老家就如走进了秘境,走进了一个离世界最近最惹火的狂欢圣地。
   正因那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连绵,层峦叠嶂,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作物品种老化,种植技术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不高,一年忙到头,许多人家粮食不够吃,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想吃一顿纯的米饭是人们最大的期盼。我家七口人每年从梯田里收来的稻谷就七百斤左右,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的粮食就开始紧张起来,有上顿没下顿是经常性的事儿,感觉只要吃上一顿大米饭,是多么舒服和幸福的感觉。
   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吃苞谷饭,记忆最深的就是家门口的那盘石磨,母亲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抬着半筛子包谷去磨,“哐当哐当”的声音就像闹钟一样准时,我们兄妹背着书包走到门口时,只见母亲脸上的汗水像转动的磨盘吐出的包谷糁一样洒落。在那个清苦的岁月,吃饱肚子都成问题的日子里,因了母亲的勤劳,和她对生活的热爱,给我们子女饥荒年代太多太多家的温暖,让我们度过一个一个艰难的年月,再苦再累也让我们在校读书。
   在饥饿的等待中,深秋的原野,梯田里的稻谷开始泛起一片淡黄色,鱼儿在金黄色的稻田里来回穿梭,沉甸甸的稻穗在凉爽的秋风中掀起了阵阵金黄的波浪,丰收的巨幅画卷让人心醉,一曲丰收交响乐荡漾在庄稼人的心中。按其传统习俗,时至深秋,奕车人就会各户测一吉日,举行一年一度丰盛的家庭节日“卡奴抽扎”,或称“新米节”,是故乡传统农事节日,主要活动是尝新、祭天、祭祖等,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这天,母亲就会把自家连生病都舍不得吃的米从柜中翻出来做了一甑纯米饭,还宰杀1只大肥鸡,备办1桌可口的晚餐。等母亲祭天、祭祖一结束后,由于年少不知事,我们几个兄妹一添饭就像耗子打洞一样往甑底抠,希望能添到更多的米饭,添了一碗又一碗,狼吞虎咽地吃起丰盛的晚饭,仿佛那是世上最美味的食物了!母亲看着我们兄妹几个吃得很饱很饱,总是露出甜蜜的微笑。据说,吃得越多越饱,过完“新米节”,开始动镰秋收时稻谷才会粒粒饱满,永远吃不完。
   小时候,为了我们几个兄妹能在校读书,父亲一直在外地打工,“新米节”似乎是不需要父亲参加的节日。记忆中,唯有我读初三的那年是父亲在场的“新米节”。那天正吃着香气四溢的纯米饭,刚从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哥突然问我:“阿弟,初中毕业后想读什么学校?”“读高中,上大学!”平时沉默寡言的父亲用坚定的眼神望着我,父亲这句再平常不过的话,当时却深深地震撼我。那时边疆最热的就是读中专,老爸怎么会叫我读高中?在日后的岁月里,带着父亲的希望,带着对山外的梦想,我刻苦读书,终于换来了到州民族中学读高中的机会。进入州民中后,用知识改变命运,用高考改变人生的渴望与日俱增,三年高中苦读后,我终于收到了云南民族学院的录取通知。消息传来,我的家乡——一个封闭的哈尼族奕车山寨轰动了,乡亲们奔走相告,喜形于色,举杯庆祝山寨里终于诞生了第一个大学生。
   那时,父亲与我们离多聚少,偶尔相聚时总对我们说,他这一辈子没多大本事,希望我们再艰苦也要读好书,将来的日子才能够好过,也要学会吃苦。以前上学时总不能理解他的这些大道理,现在离开家,走上工作岗位,才越发地明白这些道理的珍贵。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收入呈现多样化,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丰富了,包谷饭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的生活,每天都有大米饭吃,对“新米节”的渴望也漫漫地淡了。现在,谁要是提出品味“包谷饭”我都会否定,也许儿时“包谷饭”吃腻了,其实那时候很多孩子都怕吃包谷饭,说是一碗“包谷饭”,也就是三分之一的饭粒,三分之二的包谷,吃起来满口钻,感觉吞咽不滑爽,不想吃怕吃但又不得不吃,那是填饱肚子活命的唯一选择。
   如今,为进一步探索以哈尼梯田保护、乡村旅游发展助推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各地纷纷举办“新米节”,节日当天,哈尼族山寨摆设新米酒宴,邀请家族亲戚和远方的客人一同喜庆丰收,整条山路、整个河谷都会流淌着淡淡的稻谷清香。

共 21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新米节”为线索,记叙了这一节日的来历,反映了家乡今昔的巨变。作者满怀深情回忆起当年过新米节时母亲的慈爱,父亲的期盼。尽管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但是,作者一直念念不忘少年时期经历的“新米节”的场景,母亲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时的微笑,沉默寡言很少在“新米节”在场的父亲要“我”读高中上大学的坚定,这饱含深情的亲人的神态,真实鲜活,烙入记忆,是激励作者走出落后的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强大动力。往昔的“新米节”,是贫穷年代父母和乡亲想改变命运的祈盼;今天举办的“新米节”是故乡探索助推精准脱贫新路子的举措,反映了当地政府要改变哈尼族贫穷的决心。文章文短旨远,情感深挚,推荐赏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8-09-17 20:18:52
  作者您好!首先感谢您墨香流年!然后想和您说,按规定,在此发文,文后是无须加上个人真实地址与姓名等资料的,所以删掉了。
   遥祝秋安笔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高永清        2018-09-20 09:56:31
  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节日,哈尼族有“新米节”,通过对“新米节”的叙述,讲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了“新米节”对这一民族的重要性。文章写的很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