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从世界格局分析,中国的未来走向(随笔)
但问题在哪儿,问题是人类一旦征服了大洋,大洋不再成为障碍的时候,美国跟别的国家就有了直接矛盾。如“9·11”事件,如果旁边有个国家护着,有个类似于中国这样的版图护着,“9·11”事件就不可能那么直接发生,一个飞机直接撞大楼,只要越过洋就到美国。这样一种情况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对它的外交政策发生一个重要的、强力的干涉作用或者纠正作用,使它过去的外交不可能实行保守主义外交,也就是说美国只要北美大陆就行,过去美国有“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前提是由两洋护着,因此美国可以实行“门罗主义”。但是大洋一旦被征服以后,“门罗主义”就实行不了,恰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时候欧洲也倒了,外交条件、外交环境等各方面都导致美国希望向世界扩张,而最重要的大洋没有保护作用,是强迫它实行世界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进攻性的外交政策在美国从二战以后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中间保守的外交政策比较少,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地缘形势决定了它这种外交,因此美国必须扩张,这种外交给美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美国扩张表现在它的国防安排上是海军优先,海军优先给我们看到的问题是什么?给我们看到的就是美国有点像八面威风的巨人,但是如果看到美国的短处的话,实际上美国是八面威风的泥足巨人。泥足巨人,它必须八面威风,海军是最费钱的,而且必须走的很远,因为在历史上走得远就会感到很威风,但是走得远是最耗财力的。因为走得远,这个跟拉皮筋一样,皮筋拉到一定的限度以后,回来就非常难了,往前走的时候,开始来说需要资源,资源撑到一定程度,再回来的时候就需要更大的资源,所以说到最后就回不来。回不来、长久的耗着就会使一个国家财力不堪忍受;如果忍受不了,相反作为扩张的对象国来说,它的反抗力就会越来越强,因为时间在它手里,如果它轻轻的一弹,作为扩张国如果回来没有一种节奏的话,就会导致自己把自己打倒,当年日本就是这样。
从苏联倒台以后,美国也陷入这样一种悖论之中,就是迅速扩张,版图迅速扩大。它本来周边没有护着的这样一个地缘政治结构,它需要扩大,但是后来就成了一种习惯了,后来就走向世界,走向世界到处看到美国的军舰。但是在全球布局这一支军舰,虽然高涨了美国的人气,但其实消耗着美国的财力。比如说当时苏联倒了,苏联的财富相对来说补偿了美国当时的亏空,但是美国很快就用完了,美国国内的生产不足以扩张的费用,这样美国还需要扩张,如果再倒上一个类似苏联这样的国家的话,美国就没有办法补偿这个亏空,如果没有办法补偿这个亏空,国内就会出现贫困化现象。今天美国就出现了占领华尔街等等这一系列现象,包括黑人种族问题,都是国内的财力出现了亏空而又无法补偿的现象,美国这个国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种刚性消费,好的时候上去的话,不好的时候下不来,下不来矛盾就大。
所以今天美国黑人游行,包括欧洲情况也是这样,欧洲对世界扩张也跟着到了,欧洲更需要大规模的扩张,因为欧洲内部消耗太大。先说美国,美国这种情况下,大概从小布什开始,也就是说2000年之前是美国跟苏联分割的世界,它消耗的资源稍微少一点。2000年是一个分水岭,苏联倒台以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地缘空虚,美国用了10年的时间把这个空虚给补上,世界就得靠美国一个国家扛着,或者说被它管着。这样一来,世界上出现的所有大矛盾都会跟在它身上,美国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等于过度消耗自身力气,就会导致迅速衰落。从小布什算起,2000年算起到最近,也就是到2016年、2017年,现在美国就有点扛不住。其原因就在这里,支出的要比收入的大得多,这也是由它的地缘政治板块决定的,看到这一点后,我们就能看到敌人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
中国有个词叫“过错”,“过错”这个词,中国人看错不错,不是按照空间来看,是按质量来看,过了就错。人的缺点表现在哪儿,表现在他的优点之中,优点的过度运用就是缺点。所以说美国今天,包括欧洲,它的优点是过度的应用,没有节制,这是导致它衰落的一个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泽东同志说“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这个话说得是很有辩证法的。为什么?帝国主义要扩张,要扩张就得透支,扩张到一定程度,收入的少,支出的多,它必然消耗,消耗完就出现肾衰竭,肾衰竭完了就会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完了就倒台。大概这是美国跟它这个地缘政治形势有关,再加上本国又是资本化的一个国家,它必须扩张,所以美国的扩张动力除了地缘政治特点以外,还有一个国家性质,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就不在这儿说了。
如果明白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中国五千年形成这样一个地缘政治形势是有丰富的经验的。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希望的是什么呢?就是希望这样一个地缘形势长期保持下去。因为中国在自己版图中,自己在国家版图中保持这样一个主导性的优势,对自己有好处,对亚洲也有好处。一般来说,跟电子结构一样,电子结构中间电子核部分是最稳定的,最稳定的部分对整个电子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亚洲也是这样,亚洲周边这些国家,可以说是电子的边缘国家,中间电子核或者原子核是中国部分,于是亚洲的稳定性取决于中国的稳定性。如果中国也像欧洲那样破碎,那整个亚洲就会经历欧洲那样千年的灾难,欧洲的中世纪打得不亦乐乎,宗教仇杀、国家战争,甚至到了威斯特伐利亚之后,一下摔出几十个碎片国家。这些碎片国家,你可以叫它民主,同时也可以叫它战争,由于摔出这样的碎片国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在欧洲发生,这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发生,这不是偶然现象,这跟它这个板块结构相关。相反地,中国这样一个地缘政治形势,相对来说要比欧洲要稳定得多。
稳定就有时间,就有可能强大。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国家如果要击败对方的第一选择,并不是改造对方的思想,而是肢解对方的身体结构,身体结构决定了意识形态的走向。因为一个国家就是这样一个“板材”,因此它只能做这样的事。比如说日本,日本的“板材”是个小“板材”,它想得再多也没有用。正如叫一只哈巴狗去做一只狼狗的事它是做不来的,因为哈巴狗身材太小。日本恰恰在近代史中选择了“大东亚主义”,日本整个这样一个胃口,身材小,胃口大,最后生生给噎死了,因为它消化不了这么多东西。日本恰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是太平洋战争前后,基本上是扩张性,扩张性看着一路高歌,其实危险就埋藏在其中,因为它消化能力太弱,消化能力弱,吃得又多,最后生生消化不了,给噎死了。对日本最有利,或者对于一个国家最有利的来说,它的目标和身材要匹配,也就是说目标和“消化能力”要匹配;“消化能力”强,目标可以大一点,“消化能力”弱,目标要小一点。一般来说,消化能力和身体的大小是有关系的。
日本的“身材”使它再大的消化能力都没办法去匹配,恰恰日本目标又更大,是整个亚洲,于是吃不下去,日本的性格又硬又不会退,也不会重新调整自己,于是它只有挨原子弹。从某种意义上,日本挨原子弹也跟它当时强硬不可妥协的、不能调整的一个外交政策有关。我记得蒋介石在日记里面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日本人没有政治家,玉碎性质,非此即彼,不懂政治,这是日本的一个缺点。
对日本这样一个“身材”的国家,最好的选择就叫“小日本”。日本有一个人叫石桥湛山,他提出一种理论叫“小日本理论”,他说这是对日本最好的。上世纪20年代他就提出这个理论,提出这个理论在日本不占为主流,因为日本是日本资本家操纵的外交,所以它必须扩张。石桥湛山根据民族特征、地缘政治板块的特征来设计日本的外交,这个外交是比较合理的,但日本到现在也没有宣传石桥湛山,也没有宣传他这种思想,尽是宣传安倍这种思想,所以对日本来说灾难还在前面。我们看到日本这个灾难就是想取代亚洲,但是取代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是做不到的,因为日本没有那样的“身材”,没有那样一个地缘政治形势,也没有那个消化力,贡献力、消化力都不足,它还要走这条路,这条路就断定走不了。
看看欧洲的版图,日本人会问到这样一句话,英国为什么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都是岛国国家,地形都很像。但是欧洲的版图跟亚洲的版图不一样,亚洲版图是什么?亚洲版图中中国是一个大板块,板块国家跟岛国国家的关系是,大陆如果是完整的一块,统一性比较强的话,岛国就边缘;如果大陆国家破碎的话,岛国就为中心。英国恰恰就是占这样一个优势成了世界大国,而日本做不到,并且日本天然就做不到,为什么?板块决定的。日本近代差一点做到,近代史或者叫现代史中差一点做到了,当时把中国已经肢解了五六块,好在中国人自觉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中国统一了。中国统一这个板块,势能又形成了,日本在里面想重新再改造这样的板块,这个难度比天还大。所以从这一点来说,1949年中国统一或者接近统一,在亚洲地缘政治对亚洲的和平是千年的贡献,为什么说千年呢,因为欧洲就是破碎以后造成了千年的动乱。
通过日本人的看法,还有近代史的看法,如果近代史就是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对于西方来说,要想打倒中国,唯有一条,就是把中国、亚洲变成欧洲化。欧洲化的核心是使中国分裂,把中国分掉,这是他们孜孜以求的。如果中国板块在,犯点小错都不要紧,还能恢复,如果中国这个板块被肢解了,什么样正确的政策都无济于事,所以这个是问题的核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欧洲的这种破碎制造了它周边所有的世界性国家都是大板块,越远板块越大,中国也受惠于这个进程。刚才我说美国得益于此,中国也得益于此。中国在清朝的时候,当时俄罗斯跟英国基本上以长江划线分割中国,恰恰在这个时候,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大战,他们就得调头回去,这一次给中国一次机会,这次机会在哪儿?也就说他们一回去,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升,当时就是北伐战争的发生,北伐战争最后接近于统一。但是日本人一看到这种现象感到不行,于是在北伐战争快接近统一的时候,也就是1926年、1927年左右,日本开始从东北动手,1927年先从东北动手,到1932年、1934年就逐渐的往华北这边走,到了河北这边实行华北自治,但是日本为什么当时没有快速的南下呢?其原因就在于它还在等着中国分裂,当时国共内战,在国共内战的情况下,日本就等着中国再走崇祯和李自成那条道路,因为当时是李自成把崇祯消灭,然后紧接着努尔哈赤、皇太极南下又把李自成消灭,他们是这样得到了天下,日本恰恰也是这样想的。
恰恰中国共产党不是一支像李自成那样的队伍,在这个时候实行国共两党合作的统一战线,国共两党这一合作,1936年12月12日发生“双十二事变”即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件的发生,这两个时间点不是偶然的,是中国人团结的结果,是逼着日本人提前来做这件事,也是中国人的团结导致了全民抗战的开始。日本人在这时就一路南下,到了40年代中国基本上就走向了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名义上有中华民国,但是实际上西北、东北、华北、华中包括陕北都是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巩固下来这样一个形势,那中国未来也是没有了,恰恰是什么呢?恰恰是到了1945年的时候,国共两党又谈了一次,尽管没有谈成,但是当时统一是民心所向,于是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过江,过江实现了中国统一,这一次才真正杜绝了中国再次被入侵。但这里面也要看到刚好我们前门躯虎,后门就进狼,刚把日本打走,然后北边的俄罗斯斯大林和美国就签订了《雅尔塔秘密条约》,想以长城划线把中国再一分为二,名义上还是中国,但是各自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好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认识到这一点,迅速过江使中国统一,他们这个梦想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走到今天也是利用了欧洲或者说西方内部的那种矛盾,他们矛盾越大,相反给周边提供的机会就越多,中国也是利用了这次机会。在古代的时候倒还没有,古代我们自己治理的方法比较有效,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版图,到了近代灾难就长一点,如果说近代史没有中国共产党那种努力的话,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是可能出现的。如果是出现的话,今天的中国或者说今天的亚洲就远不是这样子了,也就不是以中国的生产力为主动力带动整个亚洲发展的这个局面,所以说这一点要感谢1949年那一代共产党人坚定的意志。毛泽东当时看得很明确,他说我们共产党人要站的远一点,要看的清楚一点,要为长远想,如果满足于当时的和平,看着和平,未来就会损失很大。
所以明白这一点,我们就看到,和三个世界版图相比较,中国还比较占优势,优势在哪儿?这个版图的特点在于,古代的智慧和现代的意志两个结合起来,古代的智慧是我们和周边的国家处在这样一种关系之中,中国在古代的时候对周边的国家不是像西方那种直接占领的方式,西方殖民那个方式不成功,相反的中国和周边的国家,当时叫做藩属,藩属这样一种性质有点依附性也不太好,有点相互帮助,你给我提供保护,同时也给你提供忠诚,是这样一种合作。还有人把它叫做供奉制,供奉体系,这个也不好,因为似乎它只给我们供奉,我们给它没回报,其实当时回报的来说更大,因为中国古代对周边国家治理是“回的多,来的少”,这个是当时的特点。所以说古代中国跟周边处理的还都是不错的,这种体制一直到今天留下来,还是我们“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这样一种方式,这种方针弹性比较大,并且时间比较久,这也是中国五千年能够保持这样的大版图的原因之一。这样一个特点,使我们从1949年开始,逐渐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在今天这个位势下,如果中国再不会走到近代史那种破碎状态,中国在亚洲领先21世纪,确定无疑,谁都不可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