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黄河渡口的遐想(散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渡口,让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生生不息。
我爱黄河,更爱黄河渡口。
当我站在陕北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黄河渡口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回到了那次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东渡黄河的情景。
我看到了1948年3月的黄土高坡,依然是荒芜、枯黄、萧瑟的景象。虽然已进入了春天,可没有一点春的暖意,寒冷依然肆虐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梁梁。黄河依然在波涛声中把寒冷洒向大地,抛向空中,在春日的暖阳中做最后的抗争。
我看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陕北转战的一年中,领导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我军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军队被迫由重点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人民解放军则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了能更直接地掌握各个战场的情况,便于指挥即将到来的战略大决战,同时与刘少奇、朱德领导的中央工委会合,以便及时地共同研究和决定新形势下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中央决定东渡黄河,前往华北的西柏坡。
我看到了1948年3月23日上午,毛主席和中央机关来到川口村。在黄河岸边,毛主席有感于黄河水的浑浊由战略防御转入到战略进攻的重要阶段。因此,黄河渡口就成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点,胜利的起点,黄河渡口就永远的载入史册,说要整体规划和治理。毛主席让送行的人转达他对陕北老乡的问候,感谢老乡在转战陕北时给的大力支持。他说,党中央和自己不会忘记老乡对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一片深情和友谊。
看着停靠在黄河岸边一排木船和几十名健壮的黄河水手,毛主席和周恩来、任弼时等首长就坐在河滩上吃了一点便餐,便一一登上了三艘木船……平时偶有风浪的黄河,那天出奇的平静。望着渐渐远离的渡口和岸边聚集的人群,毛主席眼眶湿润了,他吩咐叶子龙给他拍了一张脚踏黄河、背靠陕北的照片。
我看到了为了防止国民党飞机的捣乱破坏,确保党中央机关东渡的顺利进行,有关部门还专门在川口渡口以北的葭县(现在叫佳县)木头峪渡口、以南的碛口渡口、宋家川渡口、杨家店渡口、石岔渡口、延川渡口分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渡河行动,用以掩护川口的渡河工作。
我还看到了毛主席东渡黄河后,回望对岸的陕北大地,深情地说道:“陕北是个好地方!”
是啊,陕北是个好地方。十三年的战火纷飞,十三年的风风雨雨,十三年的艰难岁月,让一个最初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发展壮大到今天的浩浩大军,这不正是陕北这个好地方给予和造就的吗?
也许毛主席在回望陕北这块贫瘠而丰裕的大地的时候,十三年的点点滴滴也一时激荡在他的胸中,让他更加地留恋这块土地,热爱这块土地,珍惜这块土地。要不然,他怎么会对送行的陕北乡亲们留下那样的深情厚谊:“我知道陕北的人民对我们很好,现在要离开陕北了,还真有点舍不得,等全国解放了,我们还会来看望大家的。谢谢你们,陕北的乡亲们。”
如今,我站在陕北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黄河渡口,感觉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砂石,包括这里的每一个沟壑都是那么的亲切。要知道,它们可都是当年毛主席和中央机关横渡黄河的见证者,是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目睹者。就连陪我们说话的当地老百姓,我们也感到他们的伟大和幸运,他们的父辈或祖父辈,不就是冒着河水的泛滥和敌人飞机轰炸的危险把我们党的最高领导人渡过黄河的吗?
他们渡的不单单是毛主席和中央机关,他们渡的可是中国的未来和胜利的曙光呀。
也正是这一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交叉辉映,现在的川口村黄河渡口,已经在政府部门的投资修建中,不断的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修建了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其中新建了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馆、转战陕北文化长廊、东渡码头等建筑,占地面积达104亩。
我站在高高矗立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下,看着滔滔的黄河水和人来人往的游人,一种激动的心情又一次让我感慨万千。是呀,如今的黄河渡口已经是人们游览、感悟的红色教育基地,当年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继承和发扬光大,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吴堡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开拓奋进、不断向前。
二0一八年八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