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错乱(随笔)
买了本书,贾平凹的《秦腔》。
书是论斤卖的,每斤5元。
书店两开间门面不大但进深。进门处一张破旧写字台上放着一台电子称,书老板坐在写字台后玩着手机。
屋里架子上桌子上地上堆着各种的书,只留长长狭小的走路地。
来看书买书的人不少,进进出出显得有些拥挤。
《秦腔》放上电子称显示1斤1两。老板抹去了零头算5元。
书,回家随手翻了翻就扔一边了。
搬迁新居那会儿,满橱的书打包整理时,见识了白蚁演绎的真正啃书精神,就像我卖了那些书买盐水鸭啃着一样。
那些被我视为精神的食粮。
书,只留下极少部分。每斤5毛,卖给了收旧货的。
空了的书柜油漆一新,置在新屋进门处,放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想来,也不算糟蹋了那书架。
后来几天得闲便去那家书店瞧瞧,顺手买几本回来。
书,就这样1斤1斤又买回来了。
买回的书在床头高高低低乱堆着,任由它躺在那儿静静吃灰。
捧着手机读着快餐文。纸质书更像是一种情怀。
后来的几天里琢磨着是:买个鞋柜换回那书柜,还是重新买个书柜?
在家具店五分钟我就决定了:买个鞋柜做书柜!因为看起来两者很相似,但价格悬殊。家里飘窗上正好可以置放。
书中自有黄金屋。胡乱想来也不算亏待了那些书。
如果说,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那么记忆是一卷可以倒回的胶片。从某个记忆点一点一点倒回曾经走过的路程。
处在尚不知手机电脑为何物的年代。书,乃精神食粮。
不得不承认,网络已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式浅阅读正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我已不需去学习记忆什么,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复制、粘贴来完成。复制、粘贴开始替代我学习,替代我记忆。
不得不承认,人越发的心浮气躁, 没了坐下来安静的去阅读一本书的那份心情。有时候真怀念那段读书快乐时光。
茶兄在她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道:真正的阅读是指,你能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感悟。它是一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信息和夸张的视频,激越的宣传可以取代的。
我不觉自问:我还能真正的去阅读吗?我的脑袋正慢慢变成简单的信息解码器?我开始向豆腐脑进化了?
今冬苏城下了场雪。大雪纷飞。镜头里那些早已熟视无睹的街巷树木楼厦竟生出一种久违的诗意。
冰天冻地,堕指裂肤。一场大雪触动了记忆里那些诗情画意的生活画面。
夜灯下,重温了《十二把椅子》,一部前苏联类似黑色幽默长篇小说。尽管发黄的纸张隐隐散发着一阵阵霉味,丝毫不影响阅读的喜悦。恍如回到那些年旧居夜灯下闻着窗外腊梅花香傲游浸润于文字温暖充实的日子。
有日,某编留言征稿。为之激动。面窗遥想,蠢蠢欲动。想,赶紧的拾起还残存在脑壳里的记忆碎片,拼凑十二种颜色的彩虹。
日思夜想,使出洪荒之力,提笔千斤重。想,我这豆腐脑一定是错乱了。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