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恍若穿梭,一袭爽滑元通古镇(散文)
匆匆忙忙,奔奔波波,仿佛站立1650年前,看着元通,繁华鼎盛,市井喧嚣,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穿街过巷乡民客商,讨价还价。古镇街道,一个个脸含笑靥,把酒言欢,酣畅淋漓,快意言哉。
可我早不是千年那时的乡民或客商,而是现时代一个游客,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小老百姓,与妻和孙子大老远地跨越40多公里风驰电掣地乘坐大巴而来,站立在了元通,一个古巴蜀崇州地界四大集镇之一。
这时的元通古镇还处于朦胧状态,天空刚刚放亮,整个大地黛黑才退,熹微绽放,蔚蓝天幕,一袭流云荏苒,鸟儿在啁啾中翔宇,大有与天嬉闹意趣。古塔矗立古城房屋之上,凌空独立,泛现别样意趣,让我凭生陶情逸致,欣欣然哉!
走在汇江河畔,觑天觑地觑风光;行走横跨江河铁索吊桥,晃悠晃悠,如同坐上滑杆,一身轻飘飘的。掠眼望去,江水流淌,平缓淙流。江风习习,凉意相袭,那种从炎热过渡到凉爽的快慰,一下在心头荡漾开来……
好一处元通古镇,仿佛活的清明上河图,任文井、味水、泊江三龙彩舞;轴轳、码头、仓厫、百货散集。从遥远到现在,它以水为躯,以水为魂。它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惜字宫、龙井水,养育千年元通人,铸铁、竹器,川芎、油花,铸成了川西小成都。
出发前了解的元通,还真起了作用。我一边仔细看着,安安静静的街道,木板房,青瓦房,连片而建,通透明亮,群板式穿榫,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仿佛有时光被锁住了,脚步轻盈,慢慢地踱,惟恐错过古镇风景。
我站定了,仔细地对古建筑进行了觑看,拍一拍那一砖一瓦,承载了岁月沧桑,饱经风霜,濡沫风雨;屋檐上的蛛丝,墙壁上的青苔,浸润出水的意象,肯定有许多故事还藏匿于里。
小镇还真是静寂的天堂,无声无息,石板路就是节拍,每走一步,都能清晰听到声响。
我曾查阅了相关资料,元通古镇还真是源远流长,声名远播,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元通古镇当追溯至东晋时期,其建置已有1650多年,不过当初名非元通,而为水渠乡,而元通称谓之由来,光绪三年的《崇庆州志》曾有记载,意为与古寺有关。明英崇正统年间,有圆通寺始建于水渠乡,由于此地居水陆要冲,僧侣商贾云集,买卖居家渐聚于此而繁华起来,故清代便在此兴场建镇,便以寺名为场名,其后于民国时期称元通,上世纪40年代改为元通镇,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自此更加名声大噪,水运码头昌盛,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不断,明代就已出现“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至清代,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形成了独一无二“小成都”称谓。据导游介绍,那古镇街桥江岸默默伫立的各省会馆,就是昔日辉煌的见证。
元通古镇可游览地方很多,但限于时间关系,我们还是行走街道,一步一觑,一家一家看来看去,家家户户均干净整洁。逛了逛元通镇有名的黄家老宅,即国民党黄润泉将军旧居“黄家大院”,目睹了天井硕大、考究龙门石刻、美人靠栏、马蹄形廊道、走马转角楼、四边镂空花栏杆、木楼回廊等等,昔日的灿烂辉煌,早随历史烟云散去了,只能从凋蔽破败的老宅建筑觅到一丝踪迹,空自慨叹:江山易改,没有永恒的繁华昌盛。
看来觑去,罗家大院吸引了我的注意,虽说它没有黄家大院的豪华气派、宽敞幽深,可它的全木结构建筑,楼阁穿廊,开窗天井,通风透气,空气清新,门廊里的撑弓、挂簏等浮雕富丽堂皇,前面临街,后面临水,一穿而过,是真真正正的风水宝地,典型的集经商、住宿、库房、厨房于一体的商业性建筑。而罗家大院的建造者却是大名鼎鼎的罗家幺寡妇,据说当在清朝年代,她公公62岁时意外得到了一大笔钱财,由于三个儿子不务正业,便将钱财分给了儿媳,之后三个儿媳都成了寡妇,但三儿媳擅长经商,很快富甲一方,并在街上修建了此座豪宅大院。
依依惜别的时机快要到了,我们又走在了古镇汇江河畔,一边是古镇,一边是河流,镇与水在这上上下下的穿梭中,你依托着我,我眷顾着你。
恍若穿越时空,一袭爽滑的元通古镇,一点一滴地与时光浸渍,慢慢地融进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