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别了,我的母校(散文)
恰巧我休假回乡,再见母校时,挖土机已将一排楼房铲平。曾经热闹的光景,变成了眼前的一堆废墟。因为学生们都进城上学了,母校便失去继续存在的价值。挖土机仍旧在忙碌,未来这里将改造成良田。阵阵粉尘飞扬,模糊了我的视线,迷茫了我的双眼,然而,昔日母校迷人的风景,以及与她共同经历过的艰苦岁月和欢乐时光仍然在脑海中清晰可见。
一
母校座落在美丽的小山村,四季景色迷人,以春天和冬天两个季节令人印象最为深刻。春天里,校园里盛开着几排粉红的桃花,映得人的脸都格外灿烂。校门口的柳枝不知何时已悄悄地吐出了嫩芽,呈淡淡的黄,又有些淡淡的绿。校园周边的油菜花是一梯一梯的,每一梯都沿着山坡的等高线弯曲顺溜,像女子的柳叶眉。远远望去,油菜花又是连成片的,金灿灿的,春风吹过,荡起层层金黄色的波浪。周边的田埂上、河滩上、山坡上,嫩绿、翠绿、墨绿,到处都绿油油的,其间零星点缀着些各种颜色的野花。各种粉的、黄的、绿的花草植被,让整个春天都变得精神、喜庆。蜜蜂忙着采蜜,燕子忙着筑巢,鸟儿自在的唱着歌,山羊在河滩上悠闲的吃着草。家家户户都跟在办喜事一样,进进出出的人们,脸上都带着笑。农田里忙碌的人们隔着老远便搭起了讪,说着闲话;或拉开了嗓子,唱着有点跑调的歌,声音悠长。校园便镶嵌在这幅流动的山水画里,身在其中,让人流连忘返。如此美景,我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也不过如此吧!
我喜欢坐在教室的窗边或门口看风景。春风吹在脸上的那种感觉,暧暧的,酥酥的,令人惬意、陶醉。学校位于山脚,往南地势渐低。上学那会,南面的教学楼还没建,因而在课堂上一扭头,便可以望见很远的地方,将春色尽收眼底。“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校园里朗朗的歌声,竟与淘气的春风斯混在一起,搅得花草树木无心睡眠,欢快的跳起了舞蹈!原来,春天就是一首歌!
冬天给我的印象就是白,大片大片的雪白。每当清晨睁开眼睛,看见银白色的光线从木房子的各个缝隙挤进来,就知道又下雪了。推开房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如梦如幻。偶尔会有人应景地唱起那首歌:“雪花飘飘,北风啸啸,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飘渺的歌声,顺着光滑的雪面滑向很远的地方,给空旷、静寂的原野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情趣。
冬天的御寒神器是“风笼子”。它是以竹片和铁盆制作而成,用来装碳火取暧的生活用具。为了抵御严寒,同学们上学时人手一个“风笼子”,再拎一袋木碳,这是标配。木碳分两种:一种是专业烧碳工用上好的木材烧制而成的好碳,在当时比较典型的有青坎木碳、梨木碳等。好碳大多是条件较好的人家用,因为要花钱上集市上买。另一种叫“刨刨碳”,是条件较为贫寒的人家的常用碳。其优点是取材广泛,烧制要求不高,缺点是没有好碳那么耐烧。也有些虽然没钱买,但自家的“自留山”上有好木材的,便自己砍材烧制。烧出来的碳量通常都不多,一般留作待客用。
每到上学时间,同学们肩挎书包,一手提“风笼子”,一手拎木碳,三五成群地从四面八方向学校开进,场面蔚为壮观。因为雪很深,脚上穿的都是雨靴。比较讲究的同学也会再带一双棉布鞋,到了学校之后再换过来,比雨靴暖和。使用“风笼子”是个技术活,有时给碳火加碳不及时,碳火便会熄灭。这个时候,只得向同学借一两颗火种,然后用书本扇,或用嘴吹,让碳火烧旺以便继续取暖。吹着吹着,脸上、头上都是木碳灰,加上冬天爱流鼻涕,再用手一抹,一个个都变成了小花猫,大家便相互指着对方笑个不停。
下雪天课间的娱乐方式很多,诸如堆雪人、打雪仗,以及在池塘的冰面上溜冰等,难以尽数。
二
母校与我们共同经历的艰苦岁月,让人记忆深刻。记忆总是带着些许感伤,但更多的是抚慰心灵的温暧和前进的力量。母校是我们乡里的中心小学,设六个年段,另有一个学前班,师生共有400多人,学生来自全乡8个自然村。离校较远的学生,读到五、六年级得住校,因为早晚要上自习。其余各年段都是走读,早上吃饱了从家里步行到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回家。
相对来说,住校的同学更幸福一些,因为走读的同学早晨天没亮就得起床,要走上四五公里的山路才到学校,下行放学后还得原路返回。如果住校,每周只要跑一个来回。但是不住校也有好处,可以为家里省下一笔住宿费和伙食费。那个年代,家里能够凑够学费给小孩上学,就几乎倾尽全部家庭的财力了,如果还要再交住宿费、伙食费,常常超出许多家庭的承受能力,因而有些同学读到四年级就辍学了。现在想来,自己还是蛮幸运的,因为家就住在学校对面,仅隔了一条小河和几条田埂,占尽了地利优势。不然,我也许早就辍学,现在可能连键盘是何物都不知。
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家家户户都在为温饱而战斗,所以吃饭从不挑食,地瓜饭、土豆饭、玉米面……只要能吃饱就行;穿衣服、穿鞋子也没条件挑,哥哥姐姐穿完给弟弟妹妹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部分同班同学住得比较远,有的是对面可立坡的高山上,还有的住在北边的半坪村,上学都得走上四五公里的山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几位同学每天来回走十余多公里都是打赤脚。我们偷摘回来的生板栗,都要用石头敲裂后才能拨开吃,那几位同学竟然可以赤脚踩在生板栗那毛茸茸的刺球上,在地板上来回搓,把刺球搓裂开来。冬天的时候他们都会穿鞋子。后来听大人说,他们平时不穿鞋,就是为了能让鞋多穿几个冬天。
早些时候,学校是没有食堂的。住宿同学的吃饭问题都是自己解决。自带米、油、盐、菜、餐具和炊具,自己用石头砌炉灶。课后到了饭点,就各自在简易小灶上做饭。柴火就从校园周边就地取才,也有同学会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好备用。很多同学为了省事,周天晚上来上学的时候,从家里带一些“干”菜,比如萝卜干、咸菜、炒豆酱等,在家炒熟后用罐头瓶子装起来带到学校,吃饭的时候挖几勺拌在热气腾腾的米饭里,非常美味!每周带上两罐,可以配饭吃上两三天。最后两天炒几顿菜,对付着一周就过去了。头脑比较灵光的同学会多带几罐“干”菜,只带一个铁饭盒,先用它当锅煮饭,煮熟了又用它当碗,直接拿起拌点“干”菜来吃,锅碗瓢盆都不用带。
那时的老师大部分半工半农,但都很敬业。老师的工作相对单纯,特别是有的老师夫妻都是“吃国家饭”的,便没太大生活压力,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备课、教学等工作上。但大部分老师都是一个人“吃国家饭”,得考虑到一家老小的生计问题,所以在没课的时候会回到地里干农活。即便这样,老师们依然在放学后,经常“陪伴”着作业未完成,或课文不会背诵的同学们;晚上收工回到学校后挑灯夜战,批改作业、备课;偶尔带着我们去春游,背上锅碗瓢盆野炊,培养大家动手能力。
三
在母校度过的美好时光,令人终生难忘。那是没心没肺的年龄,那里有我入学的轶事,儿时的玩伴,以及美好的点点滴滴。
五岁半时,我被老爹抓去读学前班的。那时刚过完年,春回大地,百花齐放,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正是好玩的时节。老爹却要送我去读书,严重违背了我的意愿,死活不肯。老爹便一把将我抓起来,骑在他的肩上,双手牢牢钳住我的双脚,使我无法挣脱,大步地往学校送去。我一边大把大把地揪他的头发,一边大哭大闹。我知道平时他是很疼我的,凡是我坚持的,他都会依着我。但这回他像吃了秤砣一样,不管我如何哭闹都不奏效。
没几步便到了学校,但老师说已经是第二学期了,学校不能收,要等到秋季再来报名。老爹凭他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了学校,便高兴地把我放在教室里,准备跟班主任交待下我的情况便回去。但学校答应了我可没答应,趁他和班主任说话的空档,我直接冲出教室,朝着回家的方向奔。老爹三两步便把我给捉住了,又送回教室。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他一放下来我就往教室外面冲……正当百般纠缠之时,我被一声巨响给唬住了。回头一看,原来班主任发飙了,是她把我的书包使劲摔在地上,发出了刚才的声音。我当时便想,这班主任挺凶,手里还拿着一根教鞭,她会不会跟我妈一样用教鞭抽我?感觉不是很好对付!先前那股子劲头便消了大半。老爹趁机过了好言相劝,他们这一红一白的唱戏法把我给忽悠住了,从此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
后来发现,留下来读书也没什么不好,下课了有好多玩伴,比家里还多。邻居家的两个已经在读一年级了,还有三个比我略小,下半年也要来读书了。但是,读书终究没家里那么自由,上课的时候得端坐在教室里,不能乱动,不能讲话。老师什么事都管着就算了,竟然跟我一样大的班长也来管我。
一次下课的时候,班长竟然过来凶我,说我上课的时候跟前面的同学没对正。我那个火一下就上来了!我说:“要你管!管你屁事!”班长一下也火了,他可能当了那么久的班长,还没有人敢跟他那样讲话。我早先有听说过,班长跟他的曹氏两兄弟很团结,班里的其他同学都不敢跟他们作对。我才不管他什么兄弟!结果我一挑二跟他们干起来了。干不过就往外跑,后来班长在追击的过程中被我用石头砸中,战斗以班主任出场告终。我们被各打五十大板后互相道歉言和。
从那以后,我们反倒成了好朋友。他俩读一年级之后,我继续读学前班,但下课后仍在一起玩耍,甚至一起逃课,放学后经常一起去河里捉螃蟹、抓鱼,到路边或附近的山上摘刺苔、偷摘别人家的果子……
说起偷果子,我们一般采取小组行动。通常是我放哨,因为我家离学校近,周边的人家大多都认识,要是发现果子的主人出现,我便主动和主人打招呼拖住他们,“战友们”听到我跟主任说话的声音便可趁机溜掉。班长兄弟二人就拿着长竹杆打果子,或都用小石头把果子打下来,其余几个同学专门负责往袋子里捡果子。大功告成后,我们把果子拿到小溪边洗来分吃,也分给跟我们玩的好的同学吃,以便壮大队伍。
偷果子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被果树的主人发现后我们便跑,刚开始的时候缺乏战术意识,都是一窝蜂的朝学校方向跑。其后果是,果子的主人追到学校后直接向校长、老师告状,惨状不堪回首。后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再被发现,就朝着四面八方跑,而且不能往学校方向跑,“战况”不断得到改善。稍大一点略懂事后,因脸皮变薄感觉不好意,便不再干这事了。
儿时的欢乐时光总是令人难忘,打架、逃课、捉螃蟹、抓鱼、偷果子等简简单单的事情,勾勒出童年的轮廓;校园里美丽的风景,给人生描绘了最初的色彩;母校的培育以及艰苦的经历,为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我学会了珍惜。
美好的往事不可尽数,如歌如画,犹在眼前。然人生在世,别离无可抗拒。母校的离去,激起了我尘封三十年的回忆,以及不知何时生出的不舍!是母校让我知晓了做人的道理,培育我成长成才,并给我力量,让我能飞向千里之外,飞往更远、更宽广的蓝天。母校即将化为尘土,进入新的轮回孕育生命、奉献力量,令人思不能尽,情更难断!谨以此拙文,聊以向母校告别。
心在,母校就在。朴实无华的文字,字字都含着真情,佳作,拜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