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浅谈对佛教暨佛教文化的再认识 ————关于创作《释迦牟尼佛颂》等佛教文学作品的告白
我们若在以上探索的基础上再做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便可以得知:在佛教经典中,“神话”(宗教神话)和“义理”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为伴的关系。从宗教的视角来看,二者浑然一体,是密不可分的。打比方说,就如同儿童谜语中所说的大蒜,“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在佛教经典之中:“义理”是基础,是核心,是主体,在二者之间居于主导地位;而“神话”(宗教神话)则是包装,是配角,是工具,在二者之间处于从属地位。“神话”(宗教神话)的存在是为其肩负有为“义理”服务的职责(此乃“神话”(宗教神话)在佛教经典中存在的意义);“神话”(宗教神话)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或辅助工具,它是为阐发佛教“义理”而服务的,脱离了“义理”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理,如果佛教经典中的“义理”脱离开“神话”的辅助,也将失去其应有的撼动人心的说服力。譬如,在阐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义理”时,如果没有了【六道轮回】铁围山十八层地狱神话背景作为衬托,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义理”也就无法讲得圆满了。就是勉强讲给信众来听,也是难以令人信服难以让人崇奉的。而如果有了铁围山十八层地狱的神话背景来给做衬托,那就会讲来头头是道,让人听来神往,心悦诚服了。
在【江山文学】【诗词古韵】栏目所传发的拙作【释迦牟尼佛颂】中,老朽对“三世”【六道轮回】的情景是这样来描述的:“畜生道里血雨飘,饿鬼道中饥肠号。铁围地狱十八层,牛头马面酷刑刁。人道境遇虽云善,生老病死多熬煎。如履薄冰河上走,步步忧惧陷穽渊。勤勉修得阿修罗,憾无福报与福德。徒获神通可登云,期满还须辞仙阁。倾力修炼入天道,福寿绵长任逍遥。餐霞吸露黄粱尽,复入浊世还旧巢。善道恶道凭业缘,渺渺苦海广无边。何如西天祥和景,无忧无虑长清欢。(为便于读者理解,将末联“何如光音祥和景”之“光音”改为了“西天”)。”大家来看,在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厮混是多么凄惨,多么痛苦,多么煎熬难忍呀!就是通过勤勉修炼,修炼成阿修罗,也没什么福报。而修炼入人道和天人道,境况虽好了一点点儿,可待此生结束后,终究还是要回到“六道”中去轮回,说不定为在世时积善修德力度不够,又会被打入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再去受苦受难。这种无休无止的磨难,对在“六道”备受煎熬,苦苦挣扎的畜生、饿鬼、地狱之鬼、人、阿修罗、天人来说,哪里还有什么希望和活路呀?真真可悲复可怜!于是,在这种水深火热的境况之下和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所打造“无忧无虑长清欢”的西天极乐世界便给大家送来了福音!
这“无忧无虑长清欢”的西天极乐世界又是个什么样子呢?【无量寿经】介绍说:西天极乐世界是个安乐祥和的国度,城市的建筑宏伟壮丽,特别宜居;居民不仅颜值高,聪明绝顶,而且可以长生不老(再也不用担心再被打回六道去受苦受难了);诸般美妙的音乐可以任人尽情享受,绝不用去花钱买入场券。只要来在这里,再也不会有任何生活的忧烦来纠扰大家:人们再也不用似在人世间那个奶奶样子,要头悬梁锥刺股地拼命去学习,去考什么学士、硕士、博士等劳什子了;也不用辛辛苦苦地四处寄送简历去求职了;更不用为什么房子、车子,票子等发愁了。因为西天极乐世界是个“心想事成”的地方:譬如,您刚想有个小别墅,别墅就住进来了;您刚想吃全聚德烤鸭,烤鸭就给端上桌来了;您刚想喝杯好酒,醇香馥郁的贵州茅台就给送到了嘴边;您刚想有套好西服,阿玛尼西服顷刻就穿上了身。在这里,人与人之间除了友爱还是友爱,亲密无间;没有人世间那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更没有抢劫偷盗,贪污腐化等劣行。总之,在这个阿弥陀佛精心打造的国度里,一派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面对着如此风光绮丽的景色,耳闻美满幸福的愿景,轮回在“六道”中备受煎熬,苦苦挣扎的畜生、饿鬼、地狱之鬼、人、阿修罗、天人等,又有谁不无限神往、不争先恐后地赶赴西天极乐世界,去享受那“无忧无虑长清欢”的幸福美满生活呢?这可真真是“神话义理呈双璧,直叫天下皆归心”了!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复盘可知,从宗教的视角来看,没有了“三世”的【六道轮回】做背景来做衬托,佛教的“义理”是说什么也讲不通、讲不圆满的。所以,尽管“神话”(宗教神话)在佛教经典之中处于从属地位,是包装、是配角、是工具,却是不须臾可或缺的!
从以上叙述分析的情况来看,由于“神话”(宗教神话)与“义理”在佛教经典中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神话”(宗教神话)在佛教经典中具有不可撼动的牢固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给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被这个【宗教】的藩篱给困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话,那我们对佛教暨佛教文化的探索研究,也就只能原地踏步或止步不前了。这当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为了实现弘扬传承佛教优秀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该当如何突破藩篱做创新性的探索研究呢?老朽再三权衡,给出的答案就是:将“神话”(宗教神话)和“义理”从佛教经典中剥离出来,让他们“鸡事鸭子事各自各事”,然后再分别进行专项的探索研究。要使我们的探索研究获得理想的成果,必须要这样做的。这是因为,在佛教经典之中“神话”(宗教神话)与“义理”不可分离的结论,那是从宗教的视角来观察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是绝不可为其所惑的。对我们来讲,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剥掉佛教暨佛教文化所蒙有的神秘色彩的宗教外衣,将佛教经典之中关于释迦牟尼佛的“神话”(宗教神话)等统统给拿掉,从而才可以用创新性的思维专心致志地来探索研究佛教的基本“义理”,并从中萃取精华,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来服务。或许有朋友会问:“佛教经典乃是‘神话’(宗教神话)和‘义理’的融合体,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将“神话”(宗教神话)给剥离掉,那‘义理’还怎么去探索研究呢?”答曰:“有办法的!”
什么办法呢?可以将人的一生分作三段,来代替【六道轮回】所依赖的“三世”。譬如,将人从出生时算起,到二十岁为一段,以代替“前世”;将二十一岁至四十岁算一段,以代替“今生”;将四十一岁至六十岁算一段,以代替“后世”。这不就给【六道轮回】提供了“人间版”的“三世”了么!再譬如,一个人如果在四十岁以前(今世)帮助了另一个人,等他自己过了四十岁,那被帮助的另一个人日后发达了,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那个人,不就实实在在变成了给前一个人的“后世”以“福报”了么?反之亦然!通过这个小小的试验,是不是可以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义理”给诠释的淋漓尽致了呢?如此看来,要检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义理”是否能够经受的住社会实践的科学验证,没有“三世”的【六道轮回】也是可以做到的!(在此,需要向诸位文友特别说明的是,将人六十岁生分为三段来替代佛教【六道轮回】所需要的“三世”,并非老朽自己拍脑门儿想出来的,此乃禅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创造发明,不过,得承认这个招数或办法想得确实巧妙!)
京剧【锁麟囊】,相信好多文友看过。此剧说的是,登州富二代薛湘灵姑娘许配了周庭训,在其嫁前,按照当地习俗,薛老夫人赠女【锁麟囊】,内装珠宝甚多。结婚当日,花轿在途中遇雨,至【春秋亭】暂避;碰巧又来一花轿,轿中为贫女赵守贞,为感世态炎凉而悲切啼哭。薛湘灵问清缘由之后,心生怜悯,仗义以锁麟囊相赠,雨止各去。六年之后登州发大水,薛、周两家逃难,薛湘灵不幸与家人失散,孤苦伶仃独自漂流至莱州,衣食无着,为生计所迫,应募去到赵守贞家当了保姆。为【锁麟囊】产生了误会纠葛,引出两个善良的女人叙及以前在出嫁途中相遇的往事,俱大为感慨。赵守贞投桃报李,不仅对已经沦落为下人薛湘灵敬如上宾,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而成就了一段人生佳话。此例当是对佛教“善有善报”义理之淋漓尽致的诠释和艺术性验证!这种诠释和验证佛教“义理”的事例,在各历史阶段社会生活中俯拾皆是,是不难寻到的!
如果在对佛教“义理”进行创新性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把佛教经典中的“神话”(宗教神话)拿来作为佛教文学作品来研究和欣赏,将其精华弘扬传承下去,不也可以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么?在民间,有句老俗话说的好,叫“说书唱戏劝人方”。无论“神话”,或是“宗教神话”,以及老辈子的古装戏剧及评书等,虽然含有些糟粕,大多数都是扬善惩恶,导人向善,具有正能量的,对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乃至对打造和谐社会都是有一定的借鉴和教育意义的,也是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在咱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中,不就包括有令人爱不释手的【西游记】么?当年,有一部风靡一时的神话电影【三打白骨精】,毛主席看了,不也曾赋诗赞赏:“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么!由此可见,佛教经典中的“神话故事”或“宗教故事”,也是有一定的借鉴和教育意义的。
曾记得,前些年重播京剧【锁麟囊】电影时,说起在过去那个令人困惑的年代,【锁麟囊】曾被扣上宣扬“阶级调和论”的帽子而被禁演,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难道富人就不可以怜悯和帮助穷苦人么?难道行善积德做好事还有什么罪过不成?【锁麟囊】被禁演的风波在警示人们,对包括“神话”(宗教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学作品,应该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予以客观的认识和分析,扬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来我们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早在七十多年之前,毛主席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当前,我们要创新性地探索研究佛教暨佛教文学,弘扬和传承佛教文学的精华,亦当遵循毛主席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原则。综上所述,把佛教经典中的“神话”(宗教神话)与“义理”分离开来各自进行专项研究,不仅是必须和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如果我们的分寸把握得当,工作做得好,是完全可以收获到两全其美的效果的!
其三,现在,解决了将“神话”(宗教神话)与“义理”分离开来,各自进行专项研究的问题,对佛教暨佛教文化创新性探索研究的大门便敞开了。那就让我们来探索探索佛教“义理”的核心理念,以及在弘扬传承佛教“义理”精华的过程中如何弘扬优秀的佛教文化好了。佛教经典卷帙浩繁,包罗万象,多得让人穷其一生也读不完。佛教基本教义有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深奥的让聪明睿智的高僧大德也望而生畏。而在老朽这个门外汉来看,佛教“义理”的核心理念可以用简单几句话来总括,即“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朽将佛教经典中所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顺序给掉换了。因为在老朽看来,在任何社会中好人都是大多数,积德行善都是主流,所以便将其先后位置给掉换了。
怎么来理解“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几句话呢?在老朽理解,“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是要人们多做善事好事,什么坏事都不要去做。这是佛教“义理”核心理念之核心(宗旨)。“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则是佛教给信众制定的行为准则,这是要求每个信徒首先要修炼好自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能力,再去帮助他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乃是从源自【缘起论】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义理”演化而来,这可以看作是佛教的道德法律。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告诫人们:人生活在天地间,要多做善事好事;要首先把自己修炼好,再去帮助他人;我已经跟大家讲得非常明白了,切切不要把我说的话当耳旁风。实话告诉你们:你若作出了好成绩,就会得到回报奖励;你小子若是敢于为非作歹,就会得到惩罚。说不定就将你打入铁围山十八层地狱,让你去见识见识地狱酷刑的厉害!
佛教“义理”的“善有善报”,其演进进程和结果是比较简单的,就是你做的好事越多,累积的功德就越大,会获得相应的福报。这种福报,有可能今生今世就能够获得,主要是来生会获得。如果你今生今世累积的功德够大,你在来生就有可能成为“大款”或者“总统”。这就是人们常在嘴边念叨的“骑马坐轿修来的福”了。梁武帝前世本是个穷猎户,就是因为他为避雨闯进了一个漏雨的破庙里,无意间给庙中淋雨的佛像戴了一顶破斗笠遮雨,来世就当上了皇帝。再往上走,可以修炼至罗汉、菩萨和佛的果位,那就可以与天地同寿永享清福了。不过,释迦牟尼佛谆谆告诫人们:做善事好事要发自内心自觉自愿,使之成为自己的本能,这样福报会更大些;不能在做善事好事前,总要斤斤计较,掂量以后可以获得的福报的大小。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求人人都来做“活雷锋”。
我第一眼看到这个观点也不认同
但是看完觉得也是可以说过去的
谢谢诸位老师文友鼓励支持,参与到对拙作【浅谈对佛教暨佛教文化的再认识】的点评。这里首先要特别说明的是,拙文中所表述的“佛教【缘起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之观点”并非老朽个人的“独到见解”,印象中,是一些西方学者率先提出来的。老朽认同人家讲得有些道理,也有些个人的见解,所以才在拙文中如此表述的。其实,在中外学者中,对佛教的类似评定或认识有很多:譬如:马克思曾说:“辨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辨证思维才成熟。”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著名学者章太炎指出:“佛教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等等。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或说法,这都是很正常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么!现而今,大家涉猎的读物范围不同,思维方式也各有差异,有不同的观点或认识,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拙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观点,乃是老朽一孔之见,非主流意见的。欢迎诸位老师文友不吝赐教!在此,再次向诸位老师文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渤海渔翁于2018年11月4日晚草!
锦绣江山景色新,悠扬古韵送雅音。
为缘神交得相谐,愧受谬赞遥谢君。
顺颂文安!
——渤海渔翁于2018年11月4日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