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走进永昌堡〔散文〕
人们所说的堡,通常是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有堡垒、暗堡、地堡、城堡等。这些年来,我在文学采风的过程中,先后看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堡。去过山西介休市龙凤镇的张壁军事古堡、静升村的“王家大院”堡、贵州的天龙古堡、宁夏镇北堡中的影视城、福建土楼的赵家堡等。不仅被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堡醉过,也写过这方面的游记文章。今天,我要说的古堡是具有人文历史底蕴的素有江南“人杰地灵”之称的永昌堡,坐落在浙江温州的龙湾区永昌镇。
那是前年春末的一个早晨,我在文友陪同下从温州市区坐车来到永昌堡游览。在车上,文友滔滔不绝的介绍,让我初识了永昌堡。原来永昌堡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当地的老人也叫它明城堡。此堡呈长方形,墙高八米,地基阔四米。南北长七百三十八米,东西阔四百四十五米,周长二千三百六十六米,堡内有二条人工开挖的渠河。此堡迄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堡的外面还有环护城河,就像一座城池布局得严严密密。堡内有居民三千余人,分别住在堡内的河渠两旁,临水听韵,很有江南水乡色彩。此堡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温州市的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一下车,眼前就出现了一座长方形的具有江南特色的古堡,又有点像城池。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顿时欢呼雀跃起来,他们也把此堡唤作了城池。而我所知道的城池和堡是有区别的。城池的“城”指的是用石头或用土堆筑围在城外面的围墙,城墙可以起到保护市民、抵御敌人侵略的作用。而“池”指的就是护城河。护城河是围在城墙外面的城河。“护城河”是城池阻隔敌人进城的第一道防线,它的防御作用和城墙是一致的。城池比较高大,每隔一段距离就设一个圆形的堡楼。而“堡”的建筑较为小巧、严密。堡虽然也有护城河,但比城池要小得多。“堡”的军事防御功能与城池是相同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堡是属于私人或合伙人一起构筑的财产。就这个问题,我自告奋勇地当了五分钟的义务解释员。大家豁然开朗。
天公不作美,随着天上几团黑云从头顶飘过,四周开始下起了毛毛细雨,纷纷扬扬的在风中飘逸,忽似一把梳子在缓缓移动,极为诗意。游客们撑起了伞,没带伞的游客,从伞摊买了一顶就撑。片刻,大家仿佛被锁在烟雨中,而这时的永昌堡的墙门外,已经全是伞的彩色世界,伞和墙堡在烟雨中被朦胧染织在一起,显得十分幽雅神秘。
登墙之前,我们在堡的门洞旁听一位当地导游在讲解,内容是我国明代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筑永昌堡的故事。原来,在明代嘉靖到隆庆、万历年间,穷凶极恶的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温州等地胡作非为,备受倭寇侵犯。为保卫国家的海防。当地一对叔侄名王沛和王德,号召乡人一起进行抵抗。他们组织起千余人的抗倭队伍,阻止倭寇的进犯。侄子王德从广东解甲归来后,帮助叔叔王沛招募了千余名战士,加入了抗倭队伍。叔侄率领的义兵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吓得倭寇四年不敢进犯温州一带。
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再次入侵温州,七十高龄的王沛率兵迎战,不幸在视察敌情时陷入倭寇包围,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而王德当时为援助温州府城官兵抗倭,也在途经龙湾金岙时遭倭寇伏击身亡。王沛、王德为国壮烈牺牲,震动京城。王德牺牲后,侄子王叔果、王叔杲两兄弟继承了抗倭事业,他们在当地村民的支持下,会同族中父老,筹集资金筑堡抗倭寇,请来当地工匠建造了坚固的城堡。一年后,一座长方形的用石块斜垒,中夯土的城堡建成。墙上筑有防敌台十三座,建陆门和水门各四座,内挖二条渠河可通船只,贯穿南北,成为堡内外的水上运输通道。城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门连接瓮城,辅助城门防卫,整个城堡固若金汤。就这样用了一年多时间,一座雄伟壮观的城堡便矗立在东海之滨,承担起了保卫国土和抗倭卫民的重任。这便是古永昌堡的来历。
听完介绍,我们走进永昌堡,抬眼看到经修复过的古墙。文友告诉我:“这地方就是当年战时被倭寇攻堡时损毁的;还有的地方是由于年久失修和遭台风暴雨吹打坍塌的,现在已经按原状修复。”随着文友的介绍,我看到一段斑斑驳驳的老式的旧墙体和修复的墙凝固成了一体,留着比较清晰的问隔影子。古墙上有的地方爬满了青藤,它们骄傲地爬在那些老砖石上,似对着花树在微笑。一排排白墙黛瓦和仿古的雕花门窗就是堡内居民们的住宅,河渠两边都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呈现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住宅与周边的石桥、蜿蜒曲折的河道相融在一起,显得很有古韵味。我仿佛看到了被岁月洗涮过的痕迹仍在墙上和每一条路上印着,清晰可见,记录着那些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
著名的王氏宗祠是由乡贤王澈在嘉靖十八年独自修建的。整座宗祠建筑廊屋墙园壮观,飞檐斗拱精美,有“江南故宫”之美称。跨进祠堂就会看到王沛、王德的塑像,祠内辟有风情民俗室、乡贤纪念室、抗倭筑堡展览厅等。宗祠内有瞻仰亭、圣旨坊、古炮台、文化公园和图书馆及名人馆等,保存有明代石马、石将军、石虎等石刻,中堂展示了明清两代进士、名人肖像,并挂有明朝嘉靖年间重臣张阁老、抗倭名将戚继光之友王世贞等大学士的名帖,还有晋、宋、明、清民间历史文物和皇上圣旨缩影件等,成为南国独特的乡村博物馆。
在这个城堡的民居内,涌现出了一批批文武群星。就堡内的各种著述就有一百多部,是明清时温州的一个文化中心。特别是王氏家训中展露出的廉洁文化和王氏严格的家风故事印象非常深刻。在王氏家规家训中,有廉洁篇、家风篇、守法篇、治家篇、德行篇、宗训篇、推崇义举篇等六大篇,这些家风家训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正能量的做人的传统理念,每一个人在参观后感悟颇深。王氏家族的好家风、好家训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据统计,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自明、清以来,这里孕育了许多名人志士。从这里走出的武状元一名,进士有十三名,举人三十名,副榜四名〔贡生〕,传胪一名〔在官府做事的人〕,秀才九百名。真是杰地灵,人才辈出,荣耀了祖宗和乡里。
沿着通楼的石板阶梯登上古城墙。不禁被古堡的雄伟气势与烘托出的氛围所震撼。城门上建有面阔三间,砖木结构的墙楼和观望台等,气势恢弘。特别是环海楼,面向东海,附筑有瓮城,设夹道、瞭望孔、炮窗。城墙内还留有炮道、古炮等防御设施,内含许多科学道理,文物保存完好。
城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内渠水淙淙,贯穿南北,南北水门外河渠上架石桥,下置水闸防卫。上河宽十三米,下河宽八米,两岸用方块花岗岩斜筑,不仅有利于水陆交通,农田灌溉,又有利于储水、防火、防贼之用。沿河依水修房,可防洪水泛滥,利于堡外农田灌溉,小船们来往悠悠荡荡,被称之为堡内的小运河。所以这堡和北方的堡有些不同,多水。如今的永昌堡,河渠两边的顺街开满了各式小店。有餐饮店、茶室、民宿等,充满了明清群筑应有的的诗情画意。墙外不远的一侧河畔,还可以看到老牛在悠闲地啃着青草。开满了野花的花草带,伴随着蹁跹飞舞的蝴蝶,自然妆点着古堡的自然美景,保留着一份灿灿的古韵和纯真。
下城楼时雨过天晴。环视四野,只见斜阳普照,古堡傲然挺立,显出一份大气。沿河保留着古石桥,这些古桥虽没有特别之处,但却留住了历史。永昌堡河上的每座石桥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各不相同,堪称石桥博物馆。石桥在碧水倒影中显得婀娜多姿,为古朴的水乡城堡增添几分秀色。
午后,我们在堡内悠闲地踏上了堡内城墙边的临河石桥,它们是永昌堡区域连接水乡的纽带。堡内共有石桥十一座,与上下二条河渠相互呼应,把堡内的状元府、督堂、王绍志故居等明清年代建筑的古民居衬托得古韵味十足。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明代石拱桥和石板桥,以古朴典雅、造型各异的自然优势,横卧在堡内河渠的两岸。这些石桥,就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并记载着古老龙湾的世纪变迁。
有梦的地方就有路,有水的地方就有桥。走在石桥上,我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的名镇周庄。面对那些临河而立的古色古香的被岁月风霜洗礼过的石桥两边的老屋,我的感觉又如站立在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临水边的楼群旁,仿佛走进了一幅水墨相融的中国画前。古桥如同忠实的卫士默默地坚守在河上,虽经几百年的风雨洗涮,依然坚如磐石,荣耀了永昌堡。堡内的御史巷1号都堂第三面临水,被专家称作“典型的明清东南沿海地方水乡人家布局”。所以永昌堡所孕育出的历代文化精华,辐射出了许多古为今用的正能量,越发变得不凡与辉煌。
当我们行走在一座又一座古老的石桥上时,才真正感受到了永昌堡的桥是多么的丰盈、朴实、原汁原味的古美。这些桥的功能不仅只是临水行走,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和堡墙一样守卫在这块土地上。河水中似乎仍然留下了抗击倭寇的刀光剑影。瞧!桥大多由石条建成,石条竖立水中就是桥墩,石条石板铺成的桥面下不仅有一孔,而且大的有二至三孔。除了石板被平架在河面上的古老的石板桥外,就是古色古香的环龙桥,也唤作圆洞形桥。闻名的左昌桥就是属于圆洞桥的一种,它位于永昌堡内上河北部,因桥孔呈圆形又名洞桥,桥面均为长条石板铺成,石上凿有花纹。左昌桥系明万历四年王叔果、王叔杲兄弟所建。此桥长十二米,宽三米,桥石上刻有左昌桥三字。四百多年来一直被誉为堡内最坚固和最美的桥。一圈优美的弧形石拱似彩虹静卧丛中,阳光下的左昌桥在碧水闪烁下更显得造型优美,清晰而悦目。光洁平整的桥上,一队队老年人和游客谈笑行走,看他们的表情,似在讲述各自幸福生活的美好。细看,石桥的板面还刻云纹、回纹等吉祥图案,真有“桥下流水拍手笑,喜得石桥笑弯腰”的美好景致。
东昌桥位于下河楼的下派宗祠前,是东西走向的梁式三孔石桥,桥墩由丁字长条石砌叠而成,中孔两缝各用三根立柱,外两根侧脚,立柱上置一横梁,上面依此排列九条桥板。桥面刻防滑图纹,两端如意踏步各六级。桥板上阴刻有崇祯壬午春月江西左布政王垄友建字样,东昌桥长十二米,原宽一点四米,现今修复后的宽度为二点一米,为确保游客行走安全而为。
联芳桥位于永昌堡内上河中部,式样成蛙式,是单孔花岗岩石建成,南北设有阶梯,行人从左右两侧上下走动,便利交通。此桥是花岗岩单孔结构。南桥板侧刻有“联芳桥”三字。北桥板侧刻有“大明成化乙酉王廷善建”十字。联芳桥西头是状元里六号是王德古居,再往里面还有状元里十八号武状元王名世故居。这桥是堡内保存最为原汁原味的建筑,据说此桥在建造永昌堡前的九十三年已经存在,所以当地的人唤它为长寿桥。
堡内喻意深长的石桥叫世裔桥。它建在永昌博物馆的右前侧,直通楼梯巷,与北水门桥相对称。此桥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为单孔石结构,长十二米,宽一点五米,高水面二点五米。桥两面有阶梯与石栏杆,由于世裔桥为梯形式,故俗称楼梯桥。
最有诗意的桥是北水门桥。北水门桥有两座,分别在上下河上,水门桥是紧挨城墙而建,水门上有水闸,为便于操作,这一段城墙以青砖砌成,青砖白石的缝隙间长着绿草,远观恰如周庄的双桥侧面画。
除此之外,还有会秀桥和东门桥。它们都为有自己的故事而精彩。置身这古朴、清幽、深邃桥中,看桥、走桥、思桥,拍摄古堡风景,成为我永不感到疲倦的一次旅程。倾听着桥下流水潺潺,思古之幽情绵绵不绝。
当我走完最后一座石桥时,西斜的阳光拉开了灿灿的画面,像一块红色的纱巾覆盖在永昌堡的四周,仿佛闪动着眼眸,用深邃的智慧与古堡对望。那个大写意的雕塑“昌”字,还有许多珍贵的雕塑排列四周,如祥云,似蛟龙等等,幻化出绚丽的姿态。将永昌古堡的美丽身姿全都包裹在红光里,多像一朵别样的红花在悄然绽放。
在即将离开永昌堡的时候,我们在城门口遇到了一队来自台湾的客人。文友告诉我:他们是专程从台湾赶到永昌古堡赏月的,登堡望月和赏月会唤起悠悠思乡之情,体验两岸一家亲的和谐。早在二0一二年十一月初,永昌堡和台南的安平古堡进行了友好对接交流,台湾南部的安平古堡派出代表来到这里,安平古堡系一六二四年荷兰人入侵台湾时在台南海域兴建的古堡。公元一六六一年郑成功入台驱逐荷兰人接手该堡,取名安平古堡,成为台湾地区一级古迹。自从两岸开放交流后,两岸古堡开始对接,从台湾回乡探亲的同胞越来越多,都喜欢来看看永昌堡,寻访温州龙湾古堡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吸取乡情文化的精华之内涵,两地同胞在楼台赏月吟诗,共同拥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永昌堡……
听着介绍,我忽然想到了思念乡情的“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的文句。可不是吗?中国人的乡土意识和亲缘观念是世界各国人民所惊仰的。这份乡情就是血缘的融汇,是爱国主义的升华。台胞登上永昌堡,和大陆亲人在圆月下共话两岸一家亲的美好,这是值得推崇的,永昌堡已成为了两岸一道互动的隔不断的民间交流平台!
站在永昌堡的门口,我的脑海里又一次思绪飞扬。是的,永昌堡是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财富,原汁原味的景观不仅吸引了来自台湾的思乡者,而且也引来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永昌堡是江南的骄傲,祖国的骄傲。走走看看永昌堡,相约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