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寻访王景村(散文)
从县志上每次看到到王景村,我总是心潮澎湃,那儿曾有一座当年被八路军端了的鬼子炮楼,闻名遐迩,令人向往之。
一天,王景人、李国平上门,相邀我去那里看一看,我便欣然允诺了。我们一行七人坐车行驶在太邢路上,从县城到王景,只不过10公里的路程,一两根烟的工夫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感到十分的惊诧,原以为王景是一个小村落,应当座落于深山沟壑里的圪梁上,但与我的想象迥然不同。纵目一望,只见它静静地伏于太邢路边的北面王山脚下的枣树坡上,村前山势呈“凹”字形,村后峻岭显“山”字形,村后“山”字中间高峰突起,恰好正对村前“凹”字中间低沉之缺。“山”中间的突起处似待发之箭,对面“凹”形似搭箭之弓。山水相依,苍松相映,空气清清。参差的树木簇拥着错落分布一排排的精砖房、土屋和小楼。我禁不住感慨,不知多少次擦肩而过,竟然没有留心这依山傍水之世外桃源。
我们顺着公路边的斜坡小径来到了溪边。过去在民间常常听闻:王景的汶、香村寺的钟、潭村的井。只见村前小溪自东而西奔流着,于峭壁石岩间瀑流而下,聚而成潭,大潭小潭遍布,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王景黑老精汶”。相传古辽州城有个刘三郎,在太原府做生意时结识了王景人吴贵。一年秋天刘三郎探亲,吴贵捎了一份信,收信者却是溪潭中的老鳖精。刘三郎顿悟,吴贵即乌龟。从此,那个老鳖精所住的大水潭就叫成了“黑老精汶”。随着溪间野生鳖的消逝,人们提起王景的大水汶已不再叫“黑老精汶”,而叫成了“王景汶”。
在这王景汶里,据传有一位浣妇丢了一根棒杵,飘到了潭村的井里,真是神乎其神。站在溪边,但见层层红岩片石上涌流潺潺、冰清如玉,此时怎能不想起“清泉石上流”之美妙诗境?但见参差落差的岩边,小瀑飞花玉溅,不由地想起了曲《中吕.山坡羊》:乡亲何幸?流溪松映,潺潺鸣曲如击磬。水灵灵,影婷婷,风儿不止粼花弄。石上芦丛潭瀑横。听,屏下声;情,入画中。
然而,这还不是王景村民饮水之源,位于村西北的野儿沟里有一眼泉水,长年涌流,泉水清纯而甜美。据说产妇无奶水时取之熬制米粥,食后立竿见影。
王景不仅环境宜居,更是历史久远,是个名副其实的古村,随处皆可踏着古韵寻踪。在村前靠近公路边有一棵老态龙钟的古槐,晋中市政府立的石碑上说有200余年,可老人们却说远远不止这树龄。我细细地观赏,见直径约1米有余,高数十米。若是春天必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槐之后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古老三合院,北正房为5间挂砖小二楼,二层中三间为空廊,有立卧栏,檐下有斗拱等。东西厢房各三间,门窗上都有雕塑,或石榴,或喜鹊登梅,或婴儿莲坐,雕工精湛,令人叹绝!
从古楼院出来,沿官道巷而行。官道巷中间有个歇马店土院落。相传于远古时期有一年从黑神山上的黑神庙请黑神爷下山行雨,路经于此暂住而得名,后人也叫“神房”。从后土墙上的窗沿石来看,我更相信这是往来官商通衢的歇脚地。与之相离不远处就是3间保存完好的石券窑,窑前可以拴骡马,与歇马店相对的是一座翻修的3间二层楼式石座古戏台的后墙,石座上有一道石券洞。
从戏台院出来,沿官道巷向前走数米,石堰之上便是古油房遗址。恰巧有二人在油房址前推石磨碾面,引得大伙争相观看。在古油房址边是一条浅河槽,据说河槽与官道巷交接处的石岩上自然形成了四个金牛蹄印,早已被砼覆盖。离蹄印数十米的河槽处有一棵苍老的古槐,旁边是一株酷似迎客松的古松,令人凝眸。蹄印边有一块形似龟且方园不过10多平米的巨石,上面曾建有一座二层院落式的老爷庙。龟石对面便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周氏古楼院。大门前有两块巨型石柱,刻有对联,字迹秀丽逎劲。古楼院北正楼3大间,前墙上下皆为4柱木窗木门结构,甚是独特。据言此古楼有近500年的历史。
从官道巷出来就到了村东,沿公路行数十米,于路西但见摩崖石刻,宽、高皆有数十米,雕刻有数百个密密麻麻的小石佛尊。虽久经风雨,却依稀在目。这让我想起了在石垴山上所见到的约1300年前的摩崖石刻,极其相似,以此推测,王景这古老的村落该有上千年的历史。摩崖石刻的左面有一通硕大的石碑,镶嵌于石崖里,上有碑文,字迹模糊。这里也有美丽的传说。据传有一个金牛带着金车拉着南岭向前移动,忽被晨起的妇人惊吓了,金牛拉着金车奔逃,一路留下了屁股印、蹄印和车轮印,跑进了石门里,再也没有出来。此外还听闻村东有奶奶庙,村东南有文昌庙,还有两个土地庙、菩萨庙等。由此看来,王景村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
这里物宝天华、人杰地灵。满山遍野都有中药材,有光柴胡、知母、黄芩这三大宝。村中的老中医高大夫因此而闻名于乡里。一位老人说,风水先生言王景乃风水宝地之村,且尤以山根最佳。若于此选宅,定会人才辈出。村中曾有一位连姓老财即居于此处,传闻土改时,连家田产将被瓜分,连氏当家人悄悄地告雇农郝某说,分金分银都不要,哪怕是倒帖一点钱,也要田家住着的几间土楼房。郝某于是设法得愿,数年之后,氏后人果似离弦之箭,个个得志,效力桑梓。此外,从石窑里走出来的南下干部郝刚,曾任国务院劳动部副司长;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南下干部田玉如(田富昌),曾任湖北省黄岗行署专员、湖北省财政厅厅长;老红军李勇文给刘伯承牵马坠蹬,一路打到了西藏,扎根于西藏;还有周乃成、周金熬、王虎明、游卜卜、杨碾保、薛大山六位抗日烈士,真是不胜枚举。
带着一种敬畏之心,我们攀行了数百米的山坡来到了炮楼遗址。一路陪伴我们的还有五位老人,我对国平说,老人们年岁大了天又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然而他们都不愿离去,令我十分感动!
站在炮楼遗址前,一位老人指着四周侃侃而谈。向西遥望,有烟云中的沿壁炮楼;向南遥看,有松林中的黑神山炮楼;向东遥眺,有层峦中的官地垴及红都炮楼。老人说,王景的炮楼是鬼子抓上附近的村民以石块垒起来的,还拆了王景村的所有门板,接着讲起了八路军攻打炮楼的情景。攻打炮楼一共用了三个晚上,最初攻上去的一波人没有一个回来,后来鬼子退守到了官地垴上,那里易守难攻,八路军打了三天三夜才拿下来,牺牲了好多战士,还牺牲了两个连长。又一位老人说,听说牺牲了一个团,老百姓抬遗体的时候,把附近的房屋全占满了……
此时,我感慨万分,不禁想到了《声声慢》,词云:寻寻觅觅,觅觅寻寻,惜惜溯溯足迹。最数乡愁凝重,抛来无计。倭楼古槐古院,怎叫他、断成追忆?先人佑于何地?
我从县志上、从电视剧里、从小说上、从民间传闻中,每次涉及到王景村,总是心潮澎湃,心仪已久。那儿曾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鬼子炮楼,它不仅是一页无声的史书,更是一页充满民族情怀的史诗,多么令人向往。
一天,王景人李国平上门,相邀去那里看一看。这位陌生的客人,在寒冷的季节,仿佛给我点燃了一把火,也许是他胸中的火感染了我,便不待来年开春,欣然允诺。数天后,我们一行七人便坐车行驶在太邢路上。从县城到王景,只不过10公里的路程,一两根烟的功夫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感到十分的惊诧。原以为王景是个小村落,应当座落于深山沟壑里的圪梁上。但它与我的想象迥然不同。纵目一望,只见它静静地伏于太邢路边的北面王山脚下的枣树坡上,它北倚山丘,隔着山谷遥望10多里外的蛮天岭高峰,东眺5里之外的官地垴(或称大垴)诸峦,西隔田垄与蜿蜒西岭相连,南隔太邢公路、东河溪流与南岭(或称禁山)相对,且遥眺10多里外的黑神山叠峦。村前山势呈“凹”字形,村后峻岭显“山”字形。村后“山”字中间高峰突起,恰好正对村前“凹”字中间低沉之缺。“山”中间的突起处似待发之箭,对面“凹”形似搭箭之弓。山水相依,苍松相映,空气清清。虽然四周山山环簇,却是交通十分便捷。不仅省道从村前绕过,而且离平榆高速的榆社东出口,只不过5公里的路程;离即将迁居的东汇苑,也不过8公里。此时,虽寒风袭袭,黄丛萋萋,但参差的树儿,簇拥着错落分布、东西长约1公里、占地80亩的一排排精砖房、土屋和小楼;簇拥着这119户人家。倘若在春季,定是绿树成荫,花香弥漫,莺歌燕舞,鸡犬相闻,真是个绝好的天然氧吧。我禁不住感慨自己,不知多少次擦肩而过,竟然没有留心这依山傍水之桃源,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不是此村人。也感叹总是匆忙路过,只因那时还不痴迷于乡土文化,不是有心人。有【陋室铭】曰:山不在峨,有村则灵;田不在荒,有人则耕。斯是先祖,择佑苍生。清溪石上流,翠峦丛下融。松间闻莺啼,槐上听燕声。鸡鸣犬吠时,看芦中。无污染之忧郁,无喧嚣之乱哄。吮遍野芬芳,赶群羊从容。梓人云:怎不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