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寻访王景村(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寻访王景村(散文)


作者:榆社王跃东 秀才,2874.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25发表时间:2018-12-03 12:38:18
摘要:王景村曾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鬼子炮楼,它不仅是一页无声的史书,更是一页充满民族情怀的史诗,多么令人向往。

从县志上每次看到到王景村,我总是心潮澎湃,那儿曾有一座当年被八路军端了的鬼子炮楼,闻名遐迩,令人向往之。
   一天,王景人、李国平上门,相邀我去那里看一看,我便欣然允诺了。我们一行七人坐车行驶在太邢路上,从县城到王景,只不过10公里的路程,一两根烟的工夫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感到十分的惊诧,原以为王景是一个小村落,应当座落于深山沟壑里的圪梁上,但与我的想象迥然不同。纵目一望,只见它静静地伏于太邢路边的北面王山脚下的枣树坡上,村前山势呈“凹”字形,村后峻岭显“山”字形,村后“山”字中间高峰突起,恰好正对村前“凹”字中间低沉之缺。“山”中间的突起处似待发之箭,对面“凹”形似搭箭之弓。山水相依,苍松相映,空气清清。参差的树木簇拥着错落分布一排排的精砖房、土屋和小楼。我禁不住感慨,不知多少次擦肩而过,竟然没有留心这依山傍水之世外桃源。
   我们顺着公路边的斜坡小径来到了溪边。过去在民间常常听闻:王景的汶、香村寺的钟、潭村的井。只见村前小溪自东而西奔流着,于峭壁石岩间瀑流而下,聚而成潭,大潭小潭遍布,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王景黑老精汶”。相传古辽州城有个刘三郎,在太原府做生意时结识了王景人吴贵。一年秋天刘三郎探亲,吴贵捎了一份信,收信者却是溪潭中的老鳖精。刘三郎顿悟,吴贵即乌龟。从此,那个老鳖精所住的大水潭就叫成了“黑老精汶”。随着溪间野生鳖的消逝,人们提起王景的大水汶已不再叫“黑老精汶”,而叫成了“王景汶”。
   在这王景汶里,据传有一位浣妇丢了一根棒杵,飘到了潭村的井里,真是神乎其神。站在溪边,但见层层红岩片石上涌流潺潺、冰清如玉,此时怎能不想起“清泉石上流”之美妙诗境?但见参差落差的岩边,小瀑飞花玉溅,不由地想起了曲《中吕.山坡羊》:乡亲何幸?流溪松映,潺潺鸣曲如击磬。水灵灵,影婷婷,风儿不止粼花弄。石上芦丛潭瀑横。听,屏下声;情,入画中。
   然而,这还不是王景村民饮水之源,位于村西北的野儿沟里有一眼泉水,长年涌流,泉水清纯而甜美。据说产妇无奶水时取之熬制米粥,食后立竿见影。
   王景不仅环境宜居,更是历史久远,是个名副其实的古村,随处皆可踏着古韵寻踪。在村前靠近公路边有一棵老态龙钟的古槐,晋中市政府立的石碑上说有200余年,可老人们却说远远不止这树龄。我细细地观赏,见直径约1米有余,高数十米。若是春天必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槐之后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古老三合院,北正房为5间挂砖小二楼,二层中三间为空廊,有立卧栏,檐下有斗拱等。东西厢房各三间,门窗上都有雕塑,或石榴,或喜鹊登梅,或婴儿莲坐,雕工精湛,令人叹绝!
   从古楼院出来,沿官道巷而行。官道巷中间有个歇马店土院落。相传于远古时期有一年从黑神山上的黑神庙请黑神爷下山行雨,路经于此暂住而得名,后人也叫“神房”。从后土墙上的窗沿石来看,我更相信这是往来官商通衢的歇脚地。与之相离不远处就是3间保存完好的石券窑,窑前可以拴骡马,与歇马店相对的是一座翻修的3间二层楼式石座古戏台的后墙,石座上有一道石券洞。
   从戏台院出来,沿官道巷向前走数米,石堰之上便是古油房遗址。恰巧有二人在油房址前推石磨碾面,引得大伙争相观看。在古油房址边是一条浅河槽,据说河槽与官道巷交接处的石岩上自然形成了四个金牛蹄印,早已被砼覆盖。离蹄印数十米的河槽处有一棵苍老的古槐,旁边是一株酷似迎客松的古松,令人凝眸。蹄印边有一块形似龟且方园不过10多平米的巨石,上面曾建有一座二层院落式的老爷庙。龟石对面便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周氏古楼院。大门前有两块巨型石柱,刻有对联,字迹秀丽逎劲。古楼院北正楼3大间,前墙上下皆为4柱木窗木门结构,甚是独特。据言此古楼有近500年的历史。
   从官道巷出来就到了村东,沿公路行数十米,于路西但见摩崖石刻,宽、高皆有数十米,雕刻有数百个密密麻麻的小石佛尊。虽久经风雨,却依稀在目。这让我想起了在石垴山上所见到的约1300年前的摩崖石刻,极其相似,以此推测,王景这古老的村落该有上千年的历史。摩崖石刻的左面有一通硕大的石碑,镶嵌于石崖里,上有碑文,字迹模糊。这里也有美丽的传说。据传有一个金牛带着金车拉着南岭向前移动,忽被晨起的妇人惊吓了,金牛拉着金车奔逃,一路留下了屁股印、蹄印和车轮印,跑进了石门里,再也没有出来。此外还听闻村东有奶奶庙,村东南有文昌庙,还有两个土地庙、菩萨庙等。由此看来,王景村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
   这里物宝天华、人杰地灵。满山遍野都有中药材,有光柴胡、知母、黄芩这三大宝。村中的老中医高大夫因此而闻名于乡里。一位老人说,风水先生言王景乃风水宝地之村,且尤以山根最佳。若于此选宅,定会人才辈出。村中曾有一位连姓老财即居于此处,传闻土改时,连家田产将被瓜分,连氏当家人悄悄地告雇农郝某说,分金分银都不要,哪怕是倒帖一点钱,也要田家住着的几间土楼房。郝某于是设法得愿,数年之后,氏后人果似离弦之箭,个个得志,效力桑梓。此外,从石窑里走出来的南下干部郝刚,曾任国务院劳动部副司长;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南下干部田玉如(田富昌),曾任湖北省黄岗行署专员、湖北省财政厅厅长;老红军李勇文给刘伯承牵马坠蹬,一路打到了西藏,扎根于西藏;还有周乃成、周金熬、王虎明、游卜卜、杨碾保、薛大山六位抗日烈士,真是不胜枚举。
   带着一种敬畏之心,我们攀行了数百米的山坡来到了炮楼遗址。一路陪伴我们的还有五位老人,我对国平说,老人们年岁大了天又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然而他们都不愿离去,令我十分感动!
   站在炮楼遗址前,一位老人指着四周侃侃而谈。向西遥望,有烟云中的沿壁炮楼;向南遥看,有松林中的黑神山炮楼;向东遥眺,有层峦中的官地垴及红都炮楼。老人说,王景的炮楼是鬼子抓上附近的村民以石块垒起来的,还拆了王景村的所有门板,接着讲起了八路军攻打炮楼的情景。攻打炮楼一共用了三个晚上,最初攻上去的一波人没有一个回来,后来鬼子退守到了官地垴上,那里易守难攻,八路军打了三天三夜才拿下来,牺牲了好多战士,还牺牲了两个连长。又一位老人说,听说牺牲了一个团,老百姓抬遗体的时候,把附近的房屋全占满了……
   此时,我感慨万分,不禁想到了《声声慢》,词云:寻寻觅觅,觅觅寻寻,惜惜溯溯足迹。最数乡愁凝重,抛来无计。倭楼古槐古院,怎叫他、断成追忆?先人佑于何地?

共 25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游记散文。初闻王景村,是因为鬼子炮楼。当亲眼见到王景村时,才发现和想象中的相去甚远。它坐落在王山脚下,交通便利,民风纯朴,环境优美。神奇的传说,更是给这个古老的村落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它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环境宜于居住,历史久远,老态龙钟的古槐给人以沧桑之感。不仅人杰地灵,还物产丰富,遍地是宝,尤其是中药材闻名遐迩。在炮楼遗址,听老人们讲着八路军攻打时的感人故事,不禁对这些无名英雄们那肃然起敬。王景是一部读不完的史书,震撼人心。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古老的传说,引人入胜。美丽的风景,让人留恋,特别是抗日英雄的故事,让人敬佩。文章选材典型,衔接自然,表达了作者对古村落的喜爱,对抗日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值得细品,倾情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8-12-03 12:42:34
  一篇震撼人心的游记散文。王景村,因为鬼子炮楼,作者对它印象深刻,应朋友邀约前往,不禁被它美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所吸引。文章穿插神奇的传说,抗日英雄的故事,更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耐品!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8-12-03 12:43:03
  问候王跃东老师!期待老师佳作连连!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8-12-03 13:10:33
  该村面临整村搬迁,整村推平,很难接受。
4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8-12-05 10:50:17
  王景村
   我从县志上、从电视剧里、从小说上、从民间传闻中,每次涉及到王景村,总是心潮澎湃,心仪已久。那儿曾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鬼子炮楼,它不仅是一页无声的史书,更是一页充满民族情怀的史诗,多么令人向往。
   一天,王景人李国平上门,相邀去那里看一看。这位陌生的客人,在寒冷的季节,仿佛给我点燃了一把火,也许是他胸中的火感染了我,便不待来年开春,欣然允诺。数天后,我们一行七人便坐车行驶在太邢路上。从县城到王景,只不过10公里的路程,一两根烟的功夫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感到十分的惊诧。原以为王景是个小村落,应当座落于深山沟壑里的圪梁上。但它与我的想象迥然不同。纵目一望,只见它静静地伏于太邢路边的北面王山脚下的枣树坡上,它北倚山丘,隔着山谷遥望10多里外的蛮天岭高峰,东眺5里之外的官地垴(或称大垴)诸峦,西隔田垄与蜿蜒西岭相连,南隔太邢公路、东河溪流与南岭(或称禁山)相对,且遥眺10多里外的黑神山叠峦。村前山势呈“凹”字形,村后峻岭显“山”字形。村后“山”字中间高峰突起,恰好正对村前“凹”字中间低沉之缺。“山”中间的突起处似待发之箭,对面“凹”形似搭箭之弓。山水相依,苍松相映,空气清清。虽然四周山山环簇,却是交通十分便捷。不仅省道从村前绕过,而且离平榆高速的榆社东出口,只不过5公里的路程;离即将迁居的东汇苑,也不过8公里。此时,虽寒风袭袭,黄丛萋萋,但参差的树儿,簇拥着错落分布、东西长约1公里、占地80亩的一排排精砖房、土屋和小楼;簇拥着这119户人家。倘若在春季,定是绿树成荫,花香弥漫,莺歌燕舞,鸡犬相闻,真是个绝好的天然氧吧。我禁不住感慨自己,不知多少次擦肩而过,竟然没有留心这依山傍水之桃源,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不是此村人。也感叹总是匆忙路过,只因那时还不痴迷于乡土文化,不是有心人。有【陋室铭】曰:山不在峨,有村则灵;田不在荒,有人则耕。斯是先祖,择佑苍生。清溪石上流,翠峦丛下融。松间闻莺啼,槐上听燕声。鸡鸣犬吠时,看芦中。无污染之忧郁,无喧嚣之乱哄。吮遍野芬芳,赶群羊从容。梓人云:怎不诗兴?
5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8-12-05 10:52:28
  我们顺着公路边的斜坡小径来到了溪边。过去,在民间常常听闻,王景的汶、香村寺的钟、潭村的井。先不说香村寺在庙岭山一带有着响亮的钟,就说这王景的汶。村前小溪自东而西,常年奔流,四季不涸,并于峭壁石岩间瀑流而下,聚而成潭。由王景至沿壁一带,大潭小潭遍布沿河,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王景黑老精汶。相传古辽州城有个刘三郎,在太原府做生意时结识了王景人吴贵。那时王景尚属辽州地界。一年秋天,刘三郎探亲,吴贵捎了一份信,收信者却是溪潭中的老鳖精。刘三郎顿悟,吴贵即乌龟。从此,为老鳖精送信之事便流传至今,而那个老鳖精所住的大水潭,就叫成了黑老精汶。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溪间野生鳖的消逝,人们提起王景的大水汶,已不再叫“黑老精汶”,而叫成了王景汶。就是在这王景汶里,据传有一位浣妇丢了一根棒杵,却飘到了潭村的井里,一说飘到了屯村的石匣汶里,真是神乎其神,却饱含了梓人对故里山水的敬畏之情。站在溪边,但见层层红岩片石上,涌流潺潺,冰清如玉;但见芦苇丛中,淙淙而鸣,此时乍能不想起“清泉石上流”之诗境?但见岩边薄冰晶莹剔透,粼粼明媚,光彩夺目;但见汶中,清澈见底,菁台森森,不禁想起那美丽的传说。相传汶中有金龟、金碗、银筷,可供民间设宴借用,只因一人之贪而消失。虽是传说,却蕴涵了古老的情怀与对善恶的意念;但见参差落差的岩边,小瀑飞花玉溅,引人诗兴。曲【中吕.山坡羊】云:乡亲何幸?流溪松映,潺潺鸣曲如击磬。水灵灵,影婷婷,风儿不止粼花弄。石上芦丛潭瀑横。听,屏下声;情,入画中。难怪村落以山青水秀、景色优美而得名。然而,这还不是王景村民饮水之源。位于村西北的野儿沟里,有一眼泉水,长年涌流,孕育着这里310多口人、100多头牛等生灵。泉水清纯而甜美,矿物质丰富,甚至有虾儿游弋。据说产妇无奶水时,取之熬米粥,食后立竿见影,成效绝佳。难怪乎王景成了远近闻名的长寿村,70岁以上的老人,至今尚达28人健在。
6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8-12-05 10:53:34
  王景不仅环境宜居,更是历史久远,是个名副其实的古村,随处皆可踏着古韵寻踪。在村前靠近公路边,有一棵老态龙钟的古槐,晋中市政府立的石碑上说有200余年,可老人们却说,远远不止这树龄。我们细细地观赏,见直径约1米有余,高数十米。若是春天,必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古槐之后,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古老三合院。北正房为5间挂砖小二楼,二层中三间为空廊,有立卧栏,檐下有斗拱等。东西厢房各三间。门窗上皆有雕塑,或石榴,或喜鹊登梅,或婴儿莲坐,雕工精湛,令人叹绝。砖上雕有巧夺天工的花案图文,只可惜失损者甚多。据说,此古院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古楼院出来,沿官道巷而行。这里的官道巷,虽然只有两、三米宽,却是在未修筑公路之前往来于榆社和辽县之间的必经之路。官道巷中间,有个歇马店土院落。相传于远古时期,有一年从黑神山上的黑神庙请黑神爷下山行雨,路经于此暂住而得名,后人也叫神房。但从后土墙上的窗沿石来看,我更相信,这是往来官商通衢的歇脚地。与之相离不远处,就是3间保存完好的石券窑,窑前可以拴骡马。与歇马店相对的,是一座翻修的3间二层楼式石座古戏台的后墙,石座上有一道石券洞。登十三道小石阶而上,从小门进入院中,却是丛草萋萋,难以下足。从戏台院出来,沿官道巷向前走数米,见石堰之上便是古油房遗址。村里曾有两处壮观的油房,虽皆已不存,却足可见证当年的繁华。恰巧有二人在油房址前推石磨碾面,引得大伙争往,笑声不断。在古油房址边,是一条浅河槽,据说河槽与官道巷交接处的石岩上,自然形成了四个金牛蹄印,早已被砼覆盖。离蹄印数十米的河槽处,有一棵苍老的古槐,旁边是一株酷似迎客松的古松,令人凝眸。蹄印边,有一块形似龟且方园不过10多平米的巨石,上面曾建有一座二层院落式的老爷庙。龟石对面,便又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周氏古楼院。大门前有两块巨型石柱,刻有对联,字迹秀丽逎劲,宜于鉴赏。柱石上各有一个木棒闩孔。古楼院北正楼3大间,前墙上下皆为4柱木窗木门结构,甚是独特而卓尔不群。据言此古楼有近500年的历史。有诗云:先人已乘烟霞去,此地空余小古楼。一草一石一瑞兽,一砖一瓦一春秋。风花雪月还依旧,老少儿孙几溯求。最是惜惜心意久,残门断木使人愁。从官道巷出来就到了村东,沿公路行数十米,于路西但见摩崖石刻,宽、高皆有数十米,雕刻有数百个密密麻麻的小石佛尊。虽久经风雨,却依稀在目。这让我想起了在石垴山上所见到的约1300年前的摩崖石刻,极其相似,以此推测,王景这古老的村落,该有上千年的历史。摩崖石刻的左面,有一通硕大的石碑,镶嵌于石崖里,上有碑文,字迹大部可读,遗憾的是年月已毁。这在民间,通称为石门,并代代口传,要想石门开,还得原人来。这里也有美丽的传说。据传,有一个金牛带着金车,拉着南岭向前移动,忽被晨起的妇人惊吓,南岭嘎然而止,金牛拉着金车奔逃,一路留下了屁股印、蹄印和车轮印,跑进了石门里,再也没有出来。还相传,有一位神仙变作农夫,在石门对面的田地里耕种,只收获了一颗硕大的西瓜,其实就是开石门的匙钥。一位商人路过时,买下了那颗西瓜。农夫千叮咛万嘱咐,不要窥视。商人欲壑难填,偷偷打开而成泡影,也就没能打开石门。虽是传说,但饱含了民众的夙梦与追求,因而口口传了下来。此外,还听闻村东有奶奶庙,村东南有文昌庙,还有两个土地庙、菩萨庙等,然皆已不存。由此看来,王景村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怎能不去珍惜?
7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8-12-05 10:54:41
  不仅如此,这里物宝天华而人杰地灵。除一千多亩的耕地外,满山遍野都有中药材,光柴胡、知母、黄芩这三大宝,就可收获70多吨。村中的老中医高大夫,因此而闻名于乡里。一位老人说,风水先生言王景乃风水宝地之村,且尤以“山”根最佳。若于此选宅,定会人才辈出。村中曾有一位连姓老财,即居于此处。传闻土改时,连家田产将被瓜分,连氏当家人悄悄告雇农郝某说,分金分银都不要,哪怕是倒帖一点钱,也要田家住着的几间土楼房。郝某于是设法得愿,数年之后,郝氏后人果似离弦之箭,个个得志,效力桑梓。此外,从石窑里走出来的南下干部郝刚,勤奋好学,曾任国务院劳动部副司长;从平房中走出来的郝补江(郝根祥),奋斗到清华大学保卫部部长;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南下干部田玉如(田富昌),曾任湖北省黄岗行署专员、湖北省财政厅厅长;老红军李勇文,不仅给刘伯承牵马坠蹬,还一路打到了西藏,扎根于西藏;还有周乃成、周金熬、王虎明、游卜卜、杨碾保、薛大山六位抗日烈士;农民周书明的四个子女,皆考上了大学,一人还去日本深造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李勇文最终叶落归根,长眠于故土。这种浓浓的乡愁,属于魂牵梦萦的故里,一个时时牵动灵魂的地方。有诗云:有村才有故乡愁,有院才能缱绻留。有梦才能心不散,有人才有鹿回头。有根才有归巢燕,有径才能祭墓秋。有史才能情久久,有亲才有唤兰舟(守泉流)。
8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8-12-05 10:55:31
  带着一种敬畏之心,我们攀行了数百米的山坡,来到了炮楼遗址。一路陪伴我们的,还有五位老人。我对国平说,老人们年岁大了,天又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然而他们不愿离去,由此可读他们的心情。站在炮楼遗址前,一位老人指着四周娓娓而谈。向西遥望,有烟云中的沿壁炮楼;向南遥看,有松林中的黑神山炮楼;向东遥眺,有层峦中的官地垴及红都炮楼。我们仿佛看到了重山峻岭中的烽火硝烟。老人继续说,王景的炮楼是鬼子抓上附近的村民以石块垒起来的,还拆了王景村的所有门板,炮楼中有丈把深的藏洞,平时吃的水也是逼迫村民挑上山的。他站在乱石丛中又给我们讲起了八路军攻打炮楼的情景。他说,攻打炮楼用了三个晚上,最初攻上去的一波人,没有一个回来。他指着东面的山峦说,后来鬼子退守到了官地垴上,那里易守难攻,八路军打了三天三夜才拿下来,牺牲了好多战士,还牺牲了两个连长。又一位老人说,听说牺牲了一个团。我问道:有那么多吗?他说,老百姓抬遗体的时候,把附近的房屋全占满了。直到此时,我才知道还有一个官地垴之战。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是那个官家垴之战。这时,又一位老人说,王景村纯朴的村民、民兵在支援这次战斗中,付出了很大贡献,多想在这山上,建一座英烈纪念碑,倭鬼想抹掉的历史,我们当永远传给后人,一个民族不能忘了英雄,而父老乡亲更不能忘掉这次战斗。可我知道,就连攻打榆社县城都没有立过战役纪念碑,何况这穷山僻壤之地呢?在王景的村西南头,到是挤占了老爷庙,立有一通烈士碑,却是民国三十六年八月所立,至今太久了。此时,又一位老人指着南面说,东南山上面最高的那棵松,传说夜间有松灯闪烁,而整个南岭,就像是一张弯弓,王景村就像是一根弓弦,这炮楼、中间窑垴、西面野儿沟就像是三支箭,那河滩的圪脊像条鱼,脚下水磨山密河边上有块形似一只龟的巨石在爬行,在这炮楼上都一览无余,可见鬼子修炮楼是动了心思的。另一位老人说,鬼子在的时候,蛮天岭下有下垴村,黑神山上有龙晒村,大垴脚下有官地垴村,南岭上有彪峪村,最后都迁徙到了王景。可那时,都在鬼子的囚笼里,在攻打黑神庙的战斗中,也牺牲了不少人。老人继续说,从小父母就告诉他,王景一带是一部史书,什么时候也不要离开呀,尤其是在春季,山上红彤彤的映山红,就像是鲜血染红的,满山芬芳飘逸,最是令人眷恋。此时,我想道,真是不信比来他乡好,乔迁莫使古村消。有【声声慢】词云:寻寻觅觅,觅觅寻寻,惜惜溯溯足迹。最数乡愁凝重,抛来无计。倭楼古槐古院,怎叫他、断成追忆?史去也,使儿孙、何以魂牵故里?满目萋丛石壁,谁问你?先人佑于何地?怎让千秋,留下浓浓一笔?飘泊更多风雨,到黄昏、晚而空悒!这次第,怎辨认、沧海历历?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