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恋】从《十月,去延安》谈千山暮雪的诗歌特色(赏析)
摘要: 千山暮雪的诗歌运用反复、对接的手法,反复咏唱,有很强的音乐感,体悟诗歌的美感,是他的诗歌的最大特点,保持着诗歌的基本属性;同时他运用反复的技法十分娴熟,变化多端,花样翻新,样式个性鲜明且不单调,他的《棉袄-父亲》《香莲的春天》《十月,去延安》等作品就是佐证,我读过他的好多作品,已经形成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这是他长期诗歌创作的智慧的结晶。
诗人把词语意象化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借助想象把一个一个的意象构成整体的诗歌意象系统。构成什么样的诗歌意象系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特定意韵的诗歌意境,就会传达出什么样的诗歌美学体验来。诗情、诗意高度凝炼成几个鲜活的词语、短语或短句,象眼睛一样固定在每节相同位置,充当“诗眼”。
诗人构成意象机智反复的运用,显得在诗歌里形式更自由、技法更大胆、效果更出奇不意。
【编者按】一篇对千山暮雪的诗作《十月,去延安》的赏析文,作者从诗歌的形体与层次构思、技法、结构与立意三个方面去详细解读与深刻剖析,以及自己读这首诗歌的感受与心得。让读者对《十月,去延安》这首诗歌的立意、层次结构、表现技法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习。《十月,去延安》这首诗歌,从标题就能明显看出,是一首以“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主体素材诗写的诗歌,主题意义一定具有时代性和正能量,通过诗人娴熟的表现手法而完美呈现。通过该篇赏析文也更让读者学习到写赏析文的方法与技巧。赏析,顾名思义是对某篇文章,或某首诗歌读后的感受,最主要是与作者有心灵相碰触的点,能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才能去深层次探究与分析,把作者想说的话,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用自己的话陈述并点评出来。该赏析文层次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自如,作者的写作功底可谓炉火纯青,深厚而扎实,点评专业,读后令人受益匪浅。拜读学习佳作!倾情推荐共赏!感谢赐稿风恋碧潭!问好作者!【编辑:碧潭飘雪】
4 楼 文友:雏燕 2018-12-13 16:34:42
碧潭飘雪辛苦啦!
5 楼 文友:雏燕 2018-12-13 17:00:43
【转 千山暮雪】
再次感谢何老师,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应该是从形式到内容,从思想性到艺术性的探讨与解读。佩服何老师的真才实学,难得。知我者,何老师也!远握敬茶!
再次感谢何老师,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应该是从形式到内容,从思想性到艺术性的探讨与解读。佩服何老师的真才实学,难得。知我者,何老师也!远握敬茶!
6 楼 文友:雏燕 2018-12-13 19:56:58
纵观千山暮雪的诗歌,最基本的单元是两节,结构组合相同,相同位置变换一定数量的词语,两节之间实现意思、意境上的跳跃或递进,保留相同位置上的一些词语不变,上下两节反复对应,遥相呼应,产生美感,形式上整齐简约,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音乐美。一般人很难发现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在诗人独特的主观心灵体验下,奇妙地连结组合为一个艺术结构,产生令人惊奇的诗歌意境。
他的诗歌创作从单一的两节诗歌鲜活意象开始,到复杂的多节诗歌去探询更神奇的意境,往往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是阶梯性的跃动,节与节之间就是有一定关联的反复的技术呼应,形成一个有机体。
千山暮雪的诗歌貌似形式上整齐简约,实则有难度。
他的诗歌创作从单一的两节诗歌鲜活意象开始,到复杂的多节诗歌去探询更神奇的意境,往往是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是阶梯性的跃动,节与节之间就是有一定关联的反复的技术呼应,形成一个有机体。
千山暮雪的诗歌貌似形式上整齐简约,实则有难度。
7 楼 文友:雏燕 2018-12-14 15:32:58
延安精神,红色的革命精神,新时代正能量!
回复8 楼 文友:雏燕 2018-12-14 18:52:51
谢谢你的关注和留言。问好!
9 楼 文友:雏燕 2018-12-14 20:38:21
《十月,去延安》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
10 楼 文友:三子四以 2018-12-15 08:48:17
赏析已申报精品
回复10 楼 文友:雏燕 2018-12-15 15:35:07
谢谢老师推荐!谢谢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