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渐行渐远的相声(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渐行渐远的相声(散文)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09发表时间:2018-12-26 22:16:38


   偶然的听了一段儿马三立大师浓郁天津味儿的相声是从《逗你玩儿》后就喜欢上了他的相声。最喜欢听的是他和郭荣启赵佩茹合说的《扒马褂》。马老从小生活在天津,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了“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又师承相声八德之一周德山(周蛤蟆),艺术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主要有《吃元宵》、《相面》、《卖五器》、《开粥厂》等。他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的相声节目六七十个,包括《买猴》、《偏方治病》等。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建国后,积极编演新相声。1952年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来转到天津市曲艺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马三立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农村,不管是下放还是蹲牛棚,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背词,几乎每天早晨都要练上一番,身上的功夫并没有荒废。作为一个技艺超群的老艺人,他心里无时不在想着舞台,想着舞台下那些爱他捧他的观众。平反以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众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随后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表演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单口小段:《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生》、《八十一层楼》、《追》等等。多年来他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众多相声演员。
   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到群众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说起马老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身可体的灰色中山装,那副镀金框架的秀郎架眼镜,身材修长,还夹有灰色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含微笑,让人们一不禁感到一种儒雅的长者风范。他从来不为名利得失伤脑筋,不羡慕妒忌大款大腕,不在艺术上消极灰心的他除了对自己的声望非常珍惜珍惜;对衣食住行非常知足外,又严守道德规范。虽然他其貌不扬,但是一张嘴就能吸引你的全部注意。一个人在台上谈笑风生,挥洒自如,你几乎忘了他是在表演。他说到自己刚刚出任中国戏曲协会顾问,一脸祥和的笑容;“可这几个月来没人顾也没人问”,会心的观众哄堂大笑。他说的段子经常有大段的“贯口活”,文字很长,靠的是训练有素的记忆力,读书涉猎的面很广,从古诗文到演义、评话、野史、传奇、志异、“笑林”以至科普读物都读,为了在相声中讥讽算卦迷信,还读了许多相书。他认为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马派相声”为我们保留了其他任何艺术样式所不能提供的那个历史时期的市井写生、人物画廊、社会心理、民风民俗。马派相声”醒眼夺目,只一个“俗”字便可概括。易雅而归俗、就低绝不攀高,既无观念的捆绑又无使命的重负,貌似古旧却只是为了一个“好笑”“好玩”。他总是在不绝如缕中存旧立新、涤垢见新。于我们不仅看到了相声曾经的“原生态”也同时感到了世俗、真俗、大俗的魅力。
   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这是马老的相声精神,以“逗你玩儿”的心态,逗少年儿童玩儿,逗鳏寡老人玩儿,逗市井小民玩儿。他的人生也因他的相声作品《买猴》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站成了相声泰斗,站成了幽默大师。黄宏说:“马老相声中的东西太多了,它除了相声技巧外,还有人物在里面闪光,也有灰色幽默的东西。现在的社会人心浮动,我们搞一个作品花费半年时间,一次晚会就曝光,然后就弃置不用了。而马老的作品是一生的积累,经过千锤百炼的,能够传几代人。”谢添评价马老:马三立的表演,不主张大喊大叫而工于“蔫逗”,尽管他的声音像平常讲话一样,观众却情愿凑合他,他也能把全场观众都拢得住,这一点似“云遮月”,余味无穷。相声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无人不宗马”马氏相声基本上是津味相声的代名词。
   赵佩茹相声艺术的特点是:台风稳健大方,语言节奏鲜明,人物活灵活现,包袱又脆又响。他无论表演单口相声,还是对口、群口相声,都能驾轻就熟,魅力无穷。此外,他教学有方,桃李满天下。他共有弟子33名,如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刘瑛琪、王祥林、徐德魁、张奎清、任鸣启、马志存、许秀林、郭士忠、刘国器、侯耀文等。常宝堃和赵佩茹达成了捧逗平等的默契。赵佩茹的捧哏是惜字如金。从赵佩茹出师开始算起,能算得上大师的无非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再加上小蘑菇几人,其中张寿臣和赵佩茹是惺惺相惜,寿老也是提倡捧逗平等的人。佩茹在研究捧哏艺术上一直有独到之处,他专门钻研了很多关于捧哏的技巧,甚至于某个段子某句话某个字的读音语调都要细究,所以后人评价赵佩茹的捧哏是惜字如金。赵佩茹是相声界第一个重视捧哏独立艺术价值的人,对捧哏一些习惯提出了要求,比如,不能在台上乱动,除了翻包袱之外,其余时候声音调门要低于逗哏,到了翻包袱的时候恰恰要把调门提高一些盖过逗哏等等。
   他的儿子马志明人称“少马爷”。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相声和戏曲。传统相声功底深厚,深得马派相声真邃,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的艺术风格。马志明先生也是国内少有的既表演相声,又进行相声创作的演员之一。他所表演的相声精品数量甚多。文武兼备,既有文哏的风范,更将武技融入了相声表演中,以他精湛的舞台驾驭能力丰富了相声表演的内涵家学渊博,且深得乃父神髓,加上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在继承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艺术造诣全面,说、学、逗、唱俱佳。尤其是在学唱方面,京剧、京韵大鼓、单弦、快板书等都有很高的造诣,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听者无不称赞。说:“马氏相声深受欢迎是因为接地气,那些揭露人类共同劣根的段子才能真正的传代,真正的好段子不是听笑话而是韵味。”
   记忆中最难忘的段子还是相声大师刘宝瑞郭启儒说的相声《蛤蟆鼓》和赵振铎赵世忠合说的相声《八扇屏》郭启儒的捧哏特点是以沉稳、老练著称,《蛤蟆鼓》体现着中国人对事物的一种思维模式。靠个人的经验和传承,不强调实证,不看重反例。对简单的问题满足于表面的观察和简单的归纳,复杂的问题则去创造“玄之又玄”的理论,然后用这个理论模模糊糊地解释所有的问题。一说《八扇屏》自然会想起“风吹水面层层浪和不太工整的下联雨打沙滩万点坑及我说说你听听再想当初”的台词。刘宝瑞熟悉历史掌故,社会知识丰富。他擅长描绘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此来烘托人物、事件。在台上他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辅以手势,对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精心设计过,通过长期舞台实践,能做到平整而不温,脆快而不过,形成了稳健潇洒、口风细腻的艺术风格。
   他是相声界少有的全才,无论是单口、对口、群口、捧哏、逗哏、腻缝样样皆能,而且都有较高的水平吸收了很多南方滑稽戏的长处,做到“声容并茂”。他常演单口相声,汲取了南方独脚戏及评话的艺术技巧,又借鉴电影、话剧的表演手法,融会贯通,经过长期演出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使活”细致、瓷实,“包袱儿”别致、含蓄和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也就得到了“单口相声大王”、“冷面滑稽家”等称誉。赵振铎,1946年拜著名相声演员王长友先生为师。拜师后即随师父先后到天津、济南、张家口等地献艺。他边学边演,由于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所以在短短的五年多时间内,就学会了;《八扇屏》、《地理图》、《学四省》、《十八愁》、《吃元宵》、《歪讲三字经》、《八不咧》、《大保镖》、《大相面》、《夸住宅》、《汾河湾》、《卖布头》、《杂学唱》、《开粥厂》、《戏迷药方》、《扒马褂》等传统相声70余段。他们这对师徒搭档走到哪里都受到内外行的赞誉。他在天津演出时,广大观众称他“小寿臣”。当时他只有13岁。因他功底深厚、活路子宽,说、学、逗、唱样样精通,因此在1956年和1962年两次挖掘传统节目时发挥了重大作用。赵振铎的基本功扎实、吐字清楚、台风朴实、表演自然、语言生动,从不哗众取宠。赵世忠,1933年生于北京,1949年拜著名相声老艺术家谭伯如为师,学习相声,后专攻捧哏艺术。赵振铎的特点就是路子正、格调高、气魄大,他的风格总结起来就是“规矩”。
   他舞台风度朴实大方,语言幽默滑稽,翻包袱准确得体,搭话严实,形成独特有风格,是一位杰出的捧哏艺术家。1954年开始和赵振铎先生合作,组成黄金搭档,受到老舍先生的赞誉,被誉为“北京二赵”。赵世忠的捧哏艺术非常规范,和赵振铎、马季、苏文茂、张永熙等名家的合作,都能严丝合缝、准确得体。他的表演,风度朴实大方,语言诙谐幽默,分寸感把握极好。主要作品有:《八扇屏》、《汾河湾》、《山东话》、《扒马褂》、《坐电车》、《指妈为马》、《媳妇往哪儿娶》、《我的爸爸》、《兄妹对诗》等。
   侯宝林大师是新中国相声界的一面旗帜,他本身的艺术成就和名望足以成为相声的代表词。以洗练简洁著称他的很多代表作也都是以唱著称、以学当先。深深记得他和李国胜、郭全宝合说的《醉酒》,讲的是一个醉酒者者躺在马路中间,骑自行车的来了,他不起来,让骑车的从他身上轧过去,汽车过来了他依旧不起来,一听说是消防车过来了他马上爬了起来。因为他还知道消防车压死人不赔钱。又用手电筒做包袱衬托两个醉汉的狼狈相。侯大师用美来反映丑极大提高了相声的感染力。他的名段《夜行记》,说自己的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其余哪儿都响”。让人们听了后都会不由的发出会心的笑声。还有《关公战秦琼》等讽刺那些不懂装懂不合实际瞎指挥的人。他们说的相声内容丰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还记得他和郭全宝说的《戏剧与方言》,同样是晚上出来方便两个人的对话就显示出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方式就大不相同。利索的北京话用十六个字,胶东话用十二个字,上海话用八个字,而我们河南话只用四个字。(谁?我!咋?尿!)
   侯大师一生坚持“伦理哏不能说,讽刺残疾人的不能说,脏话不能说。”的原则,他的表演,除了出色的说、学、逗、唱,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绝不对捧哏进行推搡或接触,台风端庄大气,显得温文尔雅而又妙趣横生。搭档郭启儒,话语不多,都说在点子上,给侯先生的表演锦上添花。他的徒弟王谦祥、李增瑞仍然坚守侯大师主张的说文明相声,台上不靠撒狗血来哗众取宠。他们的段子里不仅找不到半点荤包袱和粗口,甚至都没有低级趣味的包袱。清新俊逸的台风和字正腔圆的柳活中都能依稀看到侯大师当年的风采。王谦祥逗哏,吐字清晰,善于刻划人物,表演含蓄,不温不火,能说善唱;李增瑞捧哏,冷面滑稽,稳重朴实,两人往台上一站,开口一说,就已经相当具有喜剧意味。他们一直坚持奋战在相声舞台上,没有大红大紫,没有轰轰烈烈,连续40年的密切合作,他们的传统段子《罗成戏貂蝉》等说得十分好听,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换包装》、《突发奇想》在表演中适度引入了道具(皮搋子)和探戈舞蹈形式恰到好处的增加幽默效果。
   侯耀文一直不放弃相声讽刺的手法。即使是歌颂的段子,也一定会在段子里树立一个不那么光彩的人物或事件,用对比的手法体现主人公的高尚。他的相声,不拘泥于固定的内容和模式,充分展示了演员的功力和才智,给人一种海阔天空自由飞翔的感觉。他的表演带有一股清新的风气,给人留下的感触很深。记忆犹新的是他和石富宽和说的《火红的心》中的几句台词:“跃文呐,跃文哪,赶上着火,可不是一回两回了,这要在旧社会呀,你这叫倾家荡产呀,披着麻包片要饭去吧。”表达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主题。他们的经典段子还有《杂谈地方戏》《邻里之间》《下棋》《糖醋活鱼》《口吐莲花》,找堂会》、《论捧逗》、《绕口令》、《一封公开的情书》《卖布头》等。
   师胜杰从外型气质到吐字发声都很有特点,他说相声时那种不急不缓的表演,似乎是严肃似乎滑稽的表情开始的时候的确出了不少好段子,师胜杰舞台形象清新可喜,演唱方面的基本功尤好,形成一种口锋脆、音调甜、质朴自然的表演风格。他《好市长》到《小鞋匠的奇遇》。艺术表现,不仅继承了侯派相声的特点,而且形成了自己文雅清新质朴自然的表演风格。
   那时还常听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他们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语言,勾画了一副充满了戏虐意味的生活场景,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用照相馆里横眉怒目、革命辞令不离口的民众形象,照出了庄严神圣本身的荒诞不经。姜昆竭力想把相声作为一种厚重的艺术形式,希望它能承载更多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他的优势在于表演,对社会小青年的形象拿捏,无人出其右。虎口、电梯里的人物转换之流畅,随出随入,毫无破绽。姜昆的相声作品,大都延续了寓庄与谐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使命感,所以听了以后,除了欢笑,还有沉吟和反思。姜昆强调相声的教化作用、相声要有文化自觉性:“写相声、说相声的人还要有责任感。我要写什么,不写什么,唱什么,不唱什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他的作品内容新颖,思想活跃,加上必要的形体和动作配合,让人听了看了以后,能产生强烈的画面感,从而体会到他相声的动感和可乐。他的1987年春晚的《虎口遐想》中有句台词“老虎吃人没事,人打死老虎犯法”极具讽刺力。而三十年后的《新虎口遐想》中“老虎我告诉你,30年前,要吃我,我,属于绿色食品。这几年,各种毒气没少吸,假酒没少喝,各种食品添加剂我没少吃,你吃我就等于吃毒药,你这小身子骨不一定受得了!”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又感受到相声的极大讽刺功用。两次“遐想”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同样是掉进虎口,那时的人们都是想法救人,而如今的是各自拿着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反映了生活小康却又麻木不仁的群众,毫无约束的自我张扬,见死不救的纠结,不分时间地点的美拍,在看似通信、传播、科技极为发达的现场,媒体人文不对题的采访,所谓专家强词夺理的敷衍,贪污老虎伙食费的腐败园长等等,一个人命关天的严肃的事故现场,变为嬉皮笑脸的“走秀”闹剧。他自觉不自觉中开启了相声关注国计民生,关注时代精神,把小人物的喜乐忧思与艺术新奇追求融汇一体的相声新格局。讽刺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现象。他的《着急》《电梯奇遇》《特大新闻》《真实的谎言》《是我不是我》《名师高徒》《楼道曲》《家庭喜剧》《美丽畅想曲》《五湖四海北京人》《我有一点晕》《如此专家》等都是一流的作品。

共 17011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相声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是语言艺术,也是幽默的艺术,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捧腹大笑”而娱人为目的的一种曲艺形式。而就是这种幽默艺术,为那个贫困时代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最著名的马季、姜昆、侯宝林、侯耀文、师胜杰,他们是主流文化中的精英,更是国粹文化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收音机时代走向如今的人手一机的时代,追求快乐的形式也趋向多样化。而说学逗唱的相声,它是我们传统艺术的根,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位听过相声的人都会以最笃诚的心,祈愿相声这门艺术更加繁荣辉煌!全篇文字精炼,张弛有度,详略有序,对相声深有研究,令人佩服!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12-26 22:16:53
  我小的时候,就是从收音机了听相声,听评书,听戏曲。所以对老师的这篇文章深有体会!感谢老师让我回到从前时光,回想起那时的单纯的快乐与幸福!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12-28 22:01:03
  老师对相声的演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随着那些老艺人的去世,传统相声也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和老师的心愿相同,我也希望德云社或者更多的曲艺社团能够把中国的相声发扬光大,好好的传承下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