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渐行渐远的相声(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渐行渐远的相声(散文)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92发表时间:2018-12-26 22:16:38


   常氏相声创始人是常连安先生,后承续其子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第三代则有常贵田、常贵生、常贵德,如今第四代的常亮、常远、杨凯等都说相声,人称“常氏相声世家”。那年月,杂耍、相声不登大雅之堂,艺人们也谈不上什么理想、地位之类,先得把饭碗端稳了。有了成就和名气后,大胆创办了“启明茶社”相声从街头撂地终于发展到室内剧场形式,经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这个质的飞跃中,常连安老先生功不可没。(李寿增和孙少林1942年接受邀请来济南演出,发现济南的相声市场很好,于是他们在1943年就开设了一个晨光茶社专门说相声。晨光茶社开业当天,第一个上台的人正是当年只有六岁小神童李伯祥,他和他父亲李洁尘上台说了一段《六口人》。
   济南的晨光茶社则一举奠定了南晨北启的局面,相声界则有一句:“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的说法,济南则成为和天津北京并列的曲艺重镇。)相声行中有这样的说法“不占一帅,就占一怪,不占一怪就占一卖,三样都不占,就诙卷铺盖。”常连安说相声活路较宽,捧逗皆能,尤其擅长说单口相声和唱太平歌词。他与二蘑菇合说的相声及他唱的太平歌词,曾长时间在北京的电台播放,家喻户晓。常派的作品很丰富,经常给观众带来新的段子和新的惊喜。印象中比较深的是打倒四人帮后,常宝华与侄子常贵田创作并合说的《帽子工厂》,更是轰动一时,妇孺皆知。这个段子和姜昆等人的《如此照像》等成为新时期相声直接介入重大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品。常宝华不仅以杰出的舞台表演,更以他的一百四十多部相声作品奠定了自己的艺术地位。从事相声行业80年的常宝华一直低调行事,对观众也是非常尊重,现场他还谦虚地提到了已经刻在自己墓碑上的四句话,“创作不到点,表演不起眼,干了大半辈儿,落个半熟脸。
   常贵田14岁拜赵佩茹先生为师学习相声。表演洒脱流畅,语言生动活泼,气质文雅,风格清新,善于和观众交流,给人以亲切,聪颖之感不但有深厚的传统相声基础,而且能自编自演创作新的相声作品。如《喇叭声声》、《动力研究》、《帽子工厂》、《祝你成功》等。常贵田和王佩元合说的相声《攀龙附凤》和《念白字》,常老先生的风格比较含蓄,经常是不动声色地冒出一句两句,让人听了,忍俊不禁;而常贵田的表演呢,经常是一本正经,煞有介事,然后说出一段非常搞笑的话,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酣畅淋漓。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常宝霆的搭档白全福,也是常老先生培养出来的著名演员,他和宝霆打小一捧一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合作了近五十年,堪称中国相声界合作时间最长的黄金搭档。
   苏文茂是当今相声界德高望众的大家。苏先生在那一代人里率先发现了“慢速度,大信息量”的诀窍,让观众在接受上真正感觉慢而不站,快而不乱。他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他是我国相声界“文哏”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将相声“文哏”艺术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人誉为“文哏”大师。苏老先生的相声,有着极高的语言造诣,内涵丰富,书卷气很浓。可以说是“学识渊博,思路活跃,触类旁通,以小见大”。他马志存先生合作的《歪批三国》、《扔靴子》《论捧逗》、《酒令》、《文章会》、《我要出名》等段子不仅能使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还能够充分领悟到生活的情趣和魅力堪称经典等作品,“既生瑜,何生亮”、“赵子龙他老卖年糕”等名句至今如数家珍。他的成功,就是极大的挖掘了他浓郁个人风格的文哏相声,把他发挥到极致,发挥到不可学习,不可超越,不可复制,甚至不妄想去复制的高度。他的技术并不算是极好,有些技法甚至是违反相声规律的,但是在他用来,就是准确的,精到的,幽默的。
   说起马季,我至今还清晰记得《地名学》中的经典名句:
   “我妹妹拿出一支苏门答腊!名牌——希腊!屋里面一片仰光”“当地盛产爪蛙,这么大个儿,叫起来声音怪着呢,古巴,古巴古巴。”马季先生外形突出,胖胖的脸上一对眯缝眼,不笑也象在笑。他师从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边学习边表演,善于表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作品。在相声艺术长于讽刺的传统之外,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其中以《登山英雄赞》、《画像》和《找舅舅》等节目影响最大。作为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继承发展了侯派风格,走出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为大多数后来者所遵循,为中国相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培养相声新人、开拓歌颂型相声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除演出一些传统相声及别人创作的相声段子外,他共创作了相声一百多段,曾在全国报刊上发表。还记得他春晚的“宇宙牌”香烟么?戴着干部帽,打着官腔:“宇宙宇宙,香烟新秀!”“大姑娘不爱红装爱香烟!”节目赢得满堂彩.可以称得上是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相声事业。
   马季先生的相声一大特色是擅长用讽刺手法针砭时弊,《百吹图》中最后一句“我们吹牛的人就不要脸了。”正是这一特点的鲜明代表。《百吹图》、《特种病》、《儿女赞》、《四字歌》等。《友谊颂》、《舞台风雷》、《多层饭店》,从年《找舅舅》、《打电话》、《地名学》、《百吹图》、《宇宙牌香烟》,直至后来的《五官争功》,等都是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为我们奉献了一段段经典,伴随我们这代人成长。讽刺作品更是精品叠出,比如更难能可贵地是他在培养后人方面为相声界作出的贡献,他门下的弟子现遍布相声界,当年刘伟从日本回来,一时没有合适搭档,马季先生亲自为其捧哏一幕令人感动。马季先生的相声另一大特色是寓教于乐,让你在笑声之余或得到思考,或增长知识。他的表演、热情洋溢,挥洒自如;技巧运用上以说为主,注重谐趣“哗众取宠不可取,术业专攻方大成”这是马季大师对弟子的教诲,也是他艺术人生的经验之谈。
   高英培范振钰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站在一起,不用说话,已有喜感。他们著名的段子《钓鱼》:“孩儿他妈,拿个木盆来‘嘛玩意儿,四斤,六斤还高高的呢’……”钓的鱼有大有小,买的鱼一般大。留下的许多“街头巷尾”故事和别具一格的津式幽默给人们无限的回忆。切中时弊的内容,那幽默诙谐的语言,那生动形象的表演,总是令人捧腹大笑,回味无穷。《别扭话》“大爷,您又没气了?”、“这是谁的肠子?”、“舅舅,我给您送钟来了。”等名句因为提炼自生活,贴近老百姓而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代表作品:《跟谁对着干》、《教训》、《不正之风》、《大家研究》、《钓鱼》、《欢迎批评》、《八扇屏》、《山东话》、《白事会》、《离婚》、《英雄岛》、《皆大欢喜》、《好阿姨》、《别扭话》。一提起杨振华,人们就会想到他的经典名篇《假大空》和《特殊生活》《好梦不长》、《油水大》、《下象棋》、《硕二爷》、《计划生育》、《八字谜》等。
   杨振华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相声的创作和表演,截止到目前共写了一百多段相声,路子比较宽,题材涉猎得比较广泛,有歌颂型的、知识趣味性的,但更多的是讽刺型的相声,占大多数,他的讽刺相声写得最多,写得最好,最有特色。他的讽刺源于本能、源于自觉,源于一个艺术家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曾经一度被称为“人民的代言人”。杨振华和金炳昶是东北的演员,他们说的相声《下棋》巧妙地将两人下象棋的过程和电影《追捕》中的人物、台词、音乐等结合起来,非常具有戏剧性和现实感。杨振华的表演很有特色,他的嗓音条件好,说话抑扬顿挫,模仿惟妙惟肖,极其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伯祥自幼跟随父亲李洁尘学说相声,五岁那年在南京夫子庙金谷茶园首次登台演出,使的是传统活《六口人》。观众送给他一个“小神童”的雅号。曾因为一段经典流传的相声《聊天儿》在观众中得了一个“李大白话蛋”的外号,他那气贯长虹的贯口,惟妙惟肖的倒口以及在使说功活时表现出的独树一帜的节奏感,都可称文字辈相声艺人中的佼佼者。年轻的时候,因为嗓音极佳,嘴巴利索,因此被人称作“李快嘴”。后因嗓音失润,专以说功见长,特别是贯口活儿更见功力。晚年还能连背200个国家地名,李伯祥矮个儿、小眼睛、小分头儿。总是精气神儿十足的样子。台上台下讲话都是滴水不漏的劲头儿。不论是传统的《大戏魔》、《醋点灯》、《写对联》、《报菜名》,还是新作品《聊天儿》、《两面人》、《看红岩》、《谦虚论》,李伯祥的表演都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神,他的机智、灵巧台风与爆、脆、快、响口风与搭档杜国芝的佯装敦厚其实心知肚明,靠活佐料与逗哏较劲的神气,形成了他们二人的独特表演风格,被艺术评论界称为"李杜黄金搭档"。把杆儿活之一的《醋点灯》,这块活不仅长,而且很吃功夫,用相当艺术的语言及时地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代表作有传统节目《报菜名》《白事会》《醋点灯》、《怯讲究》《大戏魔》及创编节目《聊天儿》、《百吹图》、《看红岩》、《谦虚论》、《综合之最》。
   提起笑林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笑林广播电台”。他的相声知道避让,知道留白;他的声音华丽而雄浑,带有磁性,无论是唱中国歌还是外国歌,都清晰入耳,非常动听;而且,他的思路活跃,模仿力强。几乎他的每一段都离不开唱。听笑林的相声,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记忆深的是他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其中台词“只要你比我过的好,我就受不了”。他的搭档李国盛,19岁就被慧眼识英才的“单口大王”刘宝瑞发现并收为入室弟子后又师从相声界老前辈罗荣寿,各取所长成就自己。又因被侯宝林夸赞“台风正,眼睛都会翻包袱”而跟侯宝林当过三年的捧哏;上至师叔辈的侯宝林、王世臣,下至师侄辈的李金斗、笑林、赵伟洲,他都能根据逗哏演员不同的表演风格,顺其自然的量,让搭档舒舒服服的抖响包袱,也风趣幽默,对答如流,使他们的表演联珠合璧,意味无穷。《攀比》和《学播音》。这两位著名人物都是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员,也是相声艺术中非常出色的一对搭档。
   传统相声已几近绝路的时候,牛群的出现给当时死气沉沉的相声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他和于世德合说的《威胁》通过一个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教育的重新重视和渴望,最精彩的一句:“我们家规定,谁考上爸爸谁当爸爸。”还有后来与李立山合说的讽刺公款吃喝的段子《巧立名目》更是当时的领军之作,把相当多的观众又拉了回来,其中的经典“领导—冒号”妇孺皆知,记得牛群台上“领导”二字刚一出口,台下观众马上呼应“冒号”。牛群应该算是相声界承前启后的一位人物。后来牛群与冯巩合作,对传统相声做了大胆的改革,由原来的一逗一捧变成了“子母艮”,就是不分捧哏逗哏,两人地位平等,台词也差不多,加上冯巩天生的幽默,两人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再加上电视传媒的普及,两人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达到了自己艺术的颠峰。他们的作品《亚运之最》、《点子公司》、《小偷公司》、《坐享其成》、《最差先生》、《瞧这俩爹》《小偷公司》《假话世家》《两个弄潮儿》等笑点颇多,而且不是那种低俗的,相声多以讽刺描写小人物居多。他们的相声经典之作无法超越,在舞台上他们创造了很多奇迹。冯巩和刘伟合作的《家乡的歌》、《四字歌》、《五十个子》、《春姑娘》、《拍手歌》活泼轻盈,乐感十足,《搭配协会》、《儿歌新唱》、《婚丧嫁娶》、《临终忏悔》、《八戒贬悟空》捕捉时弊,谈笑中暗含讥讽,把相声情趣盎然的一面发挥到了极致。
   2013年5月,有幸观看了许昌豪丰集团举办的三十年厂庆晚会。厂领导不仅邀请来了小香玉、范军、程琳等大腕明星,更邀请了相声艺术家李金斗李建华。第一次近距离观看李老师的相声表演。李金斗十三岁坐科学习相声艺术,深得前辈王长友、谭伯儒等相声艺术家的真传,出科后,又拜相声名家赵振铎先生为师。博采广收各相声名家的表演艺术特长,集北京的清雅,天津的火爆,东北的粗犷于一身,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的艺术风格。相声代表作有《武松打虎》、《捉放曹》等。他与搭档陈涌泉经常参加各类演出、电视转播、广播录音等,他们后来合说的《闯三关》、《怕字当头》、《小胖墩》、《一鸣惊人》等也产生了极大反响。
   好多年不听相声了,但那些名家的经典段子还时常印在脑海。因为经典所以被传承。而如今的相声越来越没“着落”,“没笑点”。除了肤浅性地逗人娱乐、一笑而过以外,不能像那些经典的传统相声让人们笑过之后有所感有所得。不能让人们通过听相声汲取更多的营养。原因之一是门派之争;演出团体互不通气,演员之间谁也不服谁。没有形成真正的学术氛围。二是一些所谓的相声演员创作时不从生活中找素材,不考虑观众在想什么,没有参透相声之精髓,又因为缺少生活而无法提炼真知灼见,使得作品大都流于平庸。更有甚者,抛弃传统,只为标新立异,推出所谓的“公示相声”。相声要想生存,让观众乐是必须的,大师常宝华说“笑是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使人发笑本来是相声最基本的要求,现在倒成了很多人的追求。现在的相声,相声表演着缺乏必要基本功和传统的积淀,不去刻苦钻研业务,却纷纷以文化人自居而不屑于与普通百姓为伍。
   相声由口技,单口笑话起,经过多少代相声艺人的丰富发展起来。老艺术家们的传统段子都是深深扎根于民间的。它们最大生命力就在于敢针砭时弊,通过讽刺幽默的手法揭露社会各阶层的另一面,使听众在讽刺幽默中得到认同,随之哈哈一笑,身心得到放松。它们的生命力是来源于民间的,其艺术表现形式也决定了它终究是个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曲艺文化。相声能传承一百多年就是因为一直本着说学逗唱、铺平垫稳、迟疾顿挫、三翻四抖,一直本着这个规律延续下来的。相声实在是鲜活,充满生活气息,面目可亲的大众文艺。在听好段子开心之余,还是可以找到对社会问题的映射、解读或是传统文化、生活的影子。
   “笑”虽然是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这个简单的面部动作,但是每一个笑声都是发自内心的。相声只有真实可感才能打动观众的心扉。要让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就要时刻牢记“针砭时弊、与寓教于乐”这两大特点才是相声发展的高层次,是相声发展的方向甚至可以说是相声的生命。相声创作是“新材料,老技法”的工作。没有好的本子必然没有好的演出效果,这就要求搞相声创作的人们要深入生活、贴近百姓,多考虑观众听众在想什么,紧扣时代脉搏,从幽默风趣上去努力,真实反映群众熟悉和关心的生活,提出并回答群众关切并共鸣的问题。相声演员们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不以哗众取宠为目的,不一味地追名逐利更好地服务百姓取悦人民。就像常宝华大师所言“相声和耍贫嘴不能挂上等号,相声也不是出洋相,不要把相声变得这么丑陋。我们应该贴近生活,做更多生活化的相声。”也记住马季大师的教诲“哗众取宠不可取,术业专攻方大成”!
   传统艺术是我们的根,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后愿我们都能珍惜保护我们的传统艺术,珍惜保护祖国的传统文化。愿相声这门艺术更加繁荣辉煌。
  
   写于2014年6月完于2018年12月

共 17011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相声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是语言艺术,也是幽默的艺术,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捧腹大笑”而娱人为目的的一种曲艺形式。而就是这种幽默艺术,为那个贫困时代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最著名的马季、姜昆、侯宝林、侯耀文、师胜杰,他们是主流文化中的精英,更是国粹文化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收音机时代走向如今的人手一机的时代,追求快乐的形式也趋向多样化。而说学逗唱的相声,它是我们传统艺术的根,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位听过相声的人都会以最笃诚的心,祈愿相声这门艺术更加繁荣辉煌!全篇文字精炼,张弛有度,详略有序,对相声深有研究,令人佩服!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12-26 22:16:53
  我小的时候,就是从收音机了听相声,听评书,听戏曲。所以对老师的这篇文章深有体会!感谢老师让我回到从前时光,回想起那时的单纯的快乐与幸福!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12-28 22:01:03
  老师对相声的演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随着那些老艺人的去世,传统相声也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和老师的心愿相同,我也希望德云社或者更多的曲艺社团能够把中国的相声发扬光大,好好的传承下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