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爷爷的子女(散文)
萍姐是二姑的大女儿,因为从小就成绩优异,上中学时曾被人诬陷成小偷,名声重于一切,二姑十分担心对她的升学不利,向父亲说起此事时满是担忧,父亲宽慰她说,事情会水落石出的。事实证明,好人家的孩子,是不会做出让人不齿之事的。萍姐大学毕业后随男友去了四川,先在一所高中做老师,后又考入国家公务员行列,成了当地政府的一名官员。有了稳定的工作,萍姐也拿出工资资助两个还未毕业的弟弟妹妹,并带着二姑和二姑父在四川住了些时日。萍姐本想让他们在那里住下养老,二姑说不放心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和在老家的老二,等他们毕业后再说。
那年夏天,老二已经成家,老三毕业正在找工作,老四还有一年毕业。就在这能够轻松些的时候,长年的劳累却让二姑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先是脑血栓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在医院经过修复后,医生嘱咐回家注意多休息,切忌劳累。不想在一天早晨起床做饭时,一阵晕眩倒在地上。在医院里住了好几天,最终没能扛过去,时年二姑五十一岁。
二姑就这样走了,她操劳了一生,还未来得及享受儿女对她的回报,还未闲下心来仔细品味生活,还没能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就给亲人们留下一片沉痛和怀念,步履匆匆地走了。
二姑,天堂里没有忙碌,没有病痛,您就好好歇息吧!
三爹
三爹的与众不同在于,他不仅是个干庄稼活的一把手,还有着女人的细致与柔情。三妈亦是个贤惠的女子,做起事来勤快利落。也许因此,他和三妈才会成为村里人羡慕的恩爱夫妻。
三爹的房子在村东头的第一家,红砖红瓦的房屋高大明亮,四四方方的院落干净整齐,猪圈、鸡笼、厕所一一排开,院中的月季、栀子、石榴迎着季节次第开放。
三爹家的农具配置得特别齐全,且有一间专用的房子放着。锄头、铁锹、木锨、桑叉等靠墙站着,大筐小筐、箢子摆放在地上,牛套绳挽得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要找什么东西站在门口就一目了然。由于三爹的家在村口,在村头干活的人们有时口渴了会去他家喝口水,有时打场忙起来也会去借用农具,不管谁去,三爹总是笑呵呵地迎进送往。
每年的庄稼三爹总是种得最早的,什么节气该种什么,从不落下,包括种菜。如果谁家缺什么菜籽,去三爹家找,保准不会失望。如此,三爹俨然成了引领季节的带头人,他种了芝麻黄豆,他种了萝卜白菜,自然就有人跟随着种植。
不管锄草还是播种,地里都能看到三爹三妈成双的身影,干活的时候没有太多闲话,只是在口渴时会有一个人把水递到身边。每块地都被三爹整理得有模有样,那一垄垄、一行行的庄稼怎么看都是横平竖直,一如三爹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为人。
门前的菜园里更是见不到一丝杂草,利用早晚的空闲给菜苗浇水、施肥,蔬菜的长势喜人,这茬还没吃完,下一茬又起来了,路过的人总是啧啧称赞。都是自家种的菜,三爹经常豪爽地装上一大筐送给邻居们。
就连厨房里的活儿,三爹也很擅长。早些年生产队里出工时,饭菜都是他亲自掌勺的,几十人的菜在一口大锅任三爹拿着大铁铲翻飞自如,滋滋作响。待到放工时,一盆盆菜已被三爹分好,静等着大家分而食之。有一次有人称赞说比自己家媳妇做的还好吃,真想天天出工,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每年过年蒸馍馍更是三爹的拿手好戏,他包的馍馍大小匀称,花样精巧,红豆包是圆圆的,萝卜粉条包是褶皱的菊花,糖包是三角的。看着一个个灵巧精致的馍馍,不由得你咽下口水,伸手拿一个尝尝不可,三爹则更是热情地让你多吃几个。
儿女情长在三爹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一年,三爹远嫁外地的女儿给他生了个可爱的外孙,并把照片传到了三妈的手机上。我们在三妈手机上翻看照片时,无意中看到三爹发给三妈的短信:老婆,上次的事是我错了,请你原谅。我在这里总是想你······
在我们嘻嘻哈哈的追问下,三妈说前些天两人因一点小事争了几句,过后三爹就出门做工了,三妈还未来得及给他打电话,这不,三爹赶着道歉来了。
看着三妈新做的发型和满脸幸福的笑容,我觉得,他们的爱情虽然平凡,却能互相理解、包容,这份爱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滋润着一路走过的点滴,绽放成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他们的爱虽然没有诗情画意的场面,也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但那种心有灵犀的情感却早已融合在一粥一饭中、一举手一投足间,这是比任何海誓山盟都更温暖更贴心的幸福!
四爹
于四爹,我在脑海里搜寻很久,却找不到什么特别深刻的记忆,若说因为他住得离我们远,似乎又有些牵强。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汪洋中的一滴水,山坡上的一株草,虽然极尽平凡,却又别有其味。
四爹结婚的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我记得他的婚礼办得很热闹,还有人给他送了一个石英钟,那时候可还是个稀罕物。石英钟就挂在堂屋正中的墙上,每到整点,它的下摆就会左右摇动,发出与时间对应数字的“铛、铛、铛……”声,声音清脆悦耳。它响的时候,大家就跟着一起数,数完了,哈哈地笑着说,和时间一样,真准啊!那一天,石英钟确实比新娘子更抢风头,也让我很是好奇了一阵子。
四爹结婚后,就住在爷爷的那座四合院,门廊的木柱、东西厢房和院子里平铺的青砖,都足以看出爷爷殷实的家底。房子很宽,可到底是老房子了,一双儿女都上学后,手里也有了一些积蓄,四爹在村后一处宽敞的地方盖了四间平房。
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的人喜欢外出谋生,有的人愿意留守家园,四爹就属于后者。四处奔波是一种艰辛的付出,照顾好儿女,耕种好几亩田地也是一种温馨的责任。只要能将日子过出味道,只要能给家人带来幸福,哪一种努力都是值得的。
房子东边有个堰塘,四爹拿着镐头在堰塘边挖了一小块地,把土块整得细碎平整后,一点点地施了肥,在这里种菜不仅离家近,浇水也方便。种了几垄蔬菜,又将从亲戚家带的草莓苗栽成两排,看着它们从小绿苗慢慢地伸展成挨挨挤挤的葱郁,心里的春意也无限延伸。孩子们放学了,去摘一颗红艳艳的草莓放进嘴里,那笑脸就绽放成一个甜蜜的大草莓。
山边有一块地,每年只种一季麦子,收成大打折扣。思量之下,四爹买回了一些桃树苗栽种在地里。第二年春风一吹,桃树就开出了粉艳艳的花朵,虽然枝桠尚小,却也让人满眼欢喜。桃花一年比一年浓烈,果实一年比一年沉甸,日子也一年比一年美好。
每天过着平淡的日子,走过四季,看遍花落,伴着儿女成长,陪着家人欢笑,用心守护着一个温馨的家。忙碌的身影在田间地头,也在厨房院落,摘一筐新鲜的蔬菜,炒几盘可口的佳肴,一家人围坐,灯影里都晃动着美满与开心。
时光无声中,儿女都成家了,两个人都有些许白发了,就守着老房子,养一群热闹的鸡,听它们在院子里“喔喔喔”“咯咯咯”地唱着叫着,也是一种乐趣。等孩子们回来,蒸出鲜嫩的鸡蛋羹,烧出美味的鸡腿,看他们吃得香喷喷,心里就满足了啊!
红尘深处,唯有家才是真正的暖!
三姑
和大姑二姑不同的是,三姑赶上了好时代,可以在校园里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书本里的美好也让三姑对未来的生活,萌发了许多美丽的期许和幻想。
三姑是个伶俐可人的女子,不仅模样长得俊俏,而且一张嘴巴能说会道,招人喜欢。圆圆的脸庞,两道弯弯的眉毛,浓密的睫毛下那双明亮的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走起路来脑后的黑辫子一甩一甩的,走在路上,总会招来许多人的目光。
三姑中学毕业后便去了二爹所在的农机站上班,推着崭新的自行车,穿着时髦的衣服,在乡村的路上走成一道靓丽的风景。情窦初开的三姑在那里经历了她的初恋,我还记得有一次父亲带回三姑的一封信,我给她送去时她那发亮的眼神。而这场恋爱最终在二爹和整个家庭的反对下夭折了,因为那个男孩的身体状况不太好。
虽然三姑负气地拒绝好几个说媒的人,可是爱情的来临是挡不住的,二十五岁那年被那个英俊潇洒的男子打动了芳心,自然,他就是三姑父。彼时,他清贫得只有几间土房,她仍倾心相许,外在的风光都是给别人看的,真正想要的温暖只有自己能懂。
人穷不可怕,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心,有一双勤劳的手,就会过上好日子。结婚后,三姑把几身好看的衣服都收进柜子,换上平时常穿的旧衣服,喂猪、做饭、下地干活。想多增加点收入,又种了一亩多甘蔗,炎热的天气,钻进甘蔗林里打药,胳膊被叶子撩得又红又疼的难受。农村人只有守着田地,靠着种庄稼得点收入,三姑父脑子灵活,他跟人合伙买了一台收割机,农忙时一天到晚不停歇地跑了这村跑那村。三姑守着家,要忙地里的活,要照顾家里的牲畜,还要操心场上晒的粮食,赶上天不好,一个人恨不得生出十只手来左右帮忙。可以说,家里那栋气派的楼房是浸着他们的汗水盖起来的。
后来,三姑父又去大城市在一家床垫厂给人打工,干了两三年,熟悉了里面的门道,他琢磨着自己也可以创业。和三姑商量后,他们在城里租了一个稍微偏点的大店面,买了机器设备,自己加工床垫卖,配套的还有沙发和床。刚起步时,没有名气,更没有人气,只能到处跑着发传单,以优惠的价格和过硬的质量吸引客户。虽然没有干农活的辛苦,但是却让人操心得睡不着觉。有没有顾客,都得守着店面,人家买不买,都得笑脸相迎好言相待,做生意讲的是来日方长。有了好的服务,才能争取更进一步。
三姑和三姑父,一个看店,一个送货,几年下来,生意逐渐风生水起,虽然经营的都是中档商品,但也一样有需要的消费人群。不管是对员工还是对客户,三姑父始终都以诚信为本,服务至上,他一直说: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大家互惠互利,互扶互助,才能越走越远。
从农村奋斗到城市,讲起来都是一些酸涩的故事,端起酒杯,把往事一饮而尽。回味时半生已过,过去的只属于昨天,脚步依然在追赶明天的太阳。
小爹
出生在七十年代初的小爹是老幺,他只比我姐姐大一岁,以至于村里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小辈们都叫他“小爹娃儿”。
小爹并没有读多少书,初中没上完就回家干活了。憨厚老实得没有多余的话讲,只知道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每天和大人一样早出晚归,练就了一身厚实强壮的肌肉,就算是挑着一担庄稼走在窄窄的田埂上,也能快步如飞地追赶着日落的速度和天气的变化。
小爹成家后,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犁地、拉庄稼、运粮食都比以前轻松多了,但似乎小爹又因此而更忙碌了。农忙时,一大家的人都等着小爹,有叫他去拉庄稼的,有叫他去打场的,这家还没忙完那家又来催,小爹顾不上休息,一路开着拖拉机突突突地来回奔跑,人转得比车轮还欢。
家里的自行车或是拖拉机有了小毛病,小爹自己就能修理。他拿出工具箱,松螺丝卸轮子,蹲在地上,经常摸得两手油黑。小爹说修得多了,有时候光听声音就知道是哪个零件在捣乱,取出老虎钳挥舞一番,它就该听话了。
小爹也是个倔脾气,一直都在黄土地上奔走,不干点活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就像是吃惯了米饭和素菜,来点山珍海味他倒不知该如何下口。冬天,别人都在家里闲着,他扛着镐头把地头没有犁到的都整理一遍,或是去山上挖几个枯树桩回来劈成柴,每天都得找点事做才能证明自己是大地的儿子,才能证明自己是一粒勤奋的种子。
小爹就是个朴实得如草木一样的庄稼人,和同龄的人们站在一起,他显得格格不入。别人穿着时尚衣服玩着新款手机时,他却不为这些新鲜事物所动。对于他来说,这些都是俗物,就比如你不能给庄稼穿戴打扮一样。即便是走在城市,他也是一身朴素随意的穿着,甚至都能嗅到泥土的味道。农忙过后,小爹在市区一个工厂上班。小爹不会偷懒,同样八个小时的时间,他会比别人多做出一倍的活。晚上别人出去炒几个菜,喝两瓶小酒,小爹却嫌浪费钱,随便买一碗面条就填饱肚子。
在城市里行走多年,也终是难解一份思乡的念,睡不着的夜,思绪穿过长长的铁轨,和往事一起安放在那片熟悉的土地。梦里对自己说,回家吧,仰起黝黑的面孔对着太阳微笑,手握锄把感受着庄稼的生命与成长,心里的踏实才能将脚跟站稳,要不,咋叫故乡。
城市很大,那是年轻人的世界,给儿子买了一套房,让他去飞吧。自己将老房子重新粉刷了一遍,就守着老家,守着回忆,守着从前的日子,不是不会享福,只是不愿忘本,不能忘情。就像一株麦穗,你可以把它放在城市作为一种装饰,但是它的根属于泥土,只有在那里,它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
后记:
很早就想写写我的父辈们,只是苦于无法用笔墨描绘出他们每个人的风采。虽然他们只是一群平凡的人,可在我眼里,他们是最可亲可爱的人,他们的朴实和勤劳为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树立了榜样,他们的真诚和善良像一盏引路的航灯,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温暖前行。
从爷爷那个温馨的大家庭,分成八个充满希望的小家庭,又有了我们这些小一辈的兄弟姐妹,过年时聚到一起,屋里坐着的,院子里站着的,你一句,我一句,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如今,父辈们依然坚守在那片黄土地,我们这一辈的足迹遍布各地,公务员、律师、教师、商人、研究生······各行各业中都有人才辈出,为社会为家庭努力着奋斗着奉献着,这不仅是父辈们的骄傲,也是我们这代人拼搏的结果。
再远的路程,都不是距离,再远的足迹,都不会疏离,因为那根叫亲情的线紧紧地连接着我们,就算天涯海角,我们始终心相连,情相牵,爱永远!
其次,感谢幽兰老师的认真细致,我注意到,老师为我改了一个字:“各有其味”已改为“别有其味”,一字之差,使原句更为妥帖。是我用词不当,向老师致敬!文字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多多批评!
提前祝老师元旦快乐!生活幸福!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