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拜谒摩西山(散文)
摩西山位于埃及西奈半岛南方省境内,是座花岗岩石山峰。在犹太历史中此山是上帝发出启示的地方,根据《圣经》记载,上帝在此向摩西(穆萨)显灵,并赐其给《摩西十诫》,该山因此而著名。此山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说中都是圣地。为什么呢?因为犹太教、基督教中的摩西,就是伊斯兰教中的穆萨,他们是同一人,是不同宗教的圣人,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傍晚,汽车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行驶,一路颠簸。我们三人一面闲谈,一面向车外面眺望。这一带是崇山峻岭,除了天空湛蓝,飘荡着几片雪白的云,几乎遍布红褐色的岩石和山峦,像健壮男人隆起的肌肉,一条条,一块块。远处出现了一群建筑,我们判断应该是圣卡特琳娜小镇。这里常年干燥炎热,太阳终日高照,现在却隐藏在云朵后面,给我们一点凉爽,呈一股仙气,表示一种欢迎。我觉得这个地方似曾相识,什么时候来过?突然想起来了,那年深秋曾到过的山西五台山胜地。如果不是坐在小轿车里,看到外面的修道院,我还真怀疑又回到了五台山胜境,一种圣洁恬静的气氛使我陶醉。
车内的计程表显示,我们已经行驶了800多公里,目的地西奈半岛的摩西山就要到了。
车子进入一条平坦而干净的路面,树林,人群,骆驼,房屋匆匆往后闪过,一会儿便在一座楼房院落前停下。这里就是著名的圣卡特琳娜修道院,这里距摩西山顶峰还有约10公里的山路。
因为学者们关于古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道路意见不同,并且按基督教《圣经》中叙述的地名,不能确定现在的地点,所以难以确定《圣经》上的摩西山是否即为此山。然而这座山峰长期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视为圣地,是埃及重要的朝圣地和旅游地。
海拔2285米的摩西山是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地区最高的地方,离红海非常近,就像从海平面拔地而起,相对高度很高。我们经过西奈半岛热气腾腾、沙尘滚滚的大地上穿梭来到这里,总算见到了一点儿人烟。如今这里坐落着圣卡特琳娜小镇,它方便了来自全世界的朝圣者和游客。小镇的名字来源于山坳中的圣卡特琳娜修道院,那是公元4世纪为一位基督教圣女而建的。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修道院距今已有1400年,尽管远离尘世,仍香火鼎盛,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到这里来朝圣、游览。
摩西山又叫西奈山,是基督教的圣山,基督教的信徒们虔诚地称其为“神峰”。据《圣经》记载,上帝的仆人、古代以色列领导人神人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苦难的埃及,过红海,到西奈,在西奈山(后称摩西山)上,上帝亲授摩西“十条诫命”的石板,即上帝子民必须遵守的十条戒律,包括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窃、不贪图他人财产等。摩西山上建有纪念摩西接受上帝戒命的神庙。神庙始建于公元532年,后多次毁坏,又多次重建,现存的庙宇建于1934年,但石料仍是公元532年初建时的石料。
人们到摩西山朝圣开始于6世纪。那时信教的人们凌晨从西奈沿海城市宰哈卜出发,一个半小时后到达山脚下的圣卡特琳娜修道院,开始攀登圣山。摩西山的路随山坡蜿蜒而上。由于山顶海拔高,山上气温很低。摩西时代没有路,修建于19世纪的山路共8公里长,有3750级台阶,登上山顶后再朝拜神庙、观赏日出。
我们先勘察了周围情况,然后就找住宿的地方。圣卡特琳娜修道院内有旅馆,180埃镑一夜,贵了些。经人介绍,我们在附近地方住进一个新建的家庭旅馆。我们没有在圣卡特琳娜修道院居住还有其他原因,尽管从那里攀登摩西山很便捷,但小镇外的家庭旅馆很清静,两排住房没有住满,完全是宾馆标准间的装备,两张床铺,有卫生间。餐厅在另外的房间,比较简单,好在埃及餐饮比较简单,尤其这里荒山僻壤,有面包和简单的蔬菜、埃及酱等就行了。我们三人分别住在三个房间。这里的外国人很多,物美价廉,80埃镑(120元人民币)住一夜,还提供免费晚餐和翌日早饭,简单但能够吃饱。
奔波了一天,第二天还要早起,晚饭后我们早早地就上床了。躺下我也睡不着。想着一路的行程:从沙姆沙依赫、宰阿卜、努韦巴、塔巴,到西奈山的圣卡特琳娜,从苏伊士走过来朝拜摩西山,我心情复杂极了。边走边回忆,边思索,边琢磨。我在做什么,我还要做什么?摩西山你给予我的魅力太大了。
一座山峰,山顶的神庙,被几种宗教、几个世纪的人们朝拜,瞻仰,究竟是为什么?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怎样的联系,又有怎样的区别?是什么力量吸引着我们,吸引着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们来到这里?……
凌晨两点我们被叫醒,起床后开车从旅馆到圣卡特琳娜修道院集合。外面漆黑一片,完全靠手电照明才能走路。我们到达时,大广场那里集聚着上百人,他们语言不通,肤色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但是目标相同,就是要在摩西山顶迎接新的太阳。这里有许多骆驼,是等待客人骑的。原来我们是准备要骑骆驼上山的,看到很多欧洲人在等待爬山,其中大多是女士,有的已经70多岁,白发苍苍的,我们也就不约而同地随着她们步行前往了。
山路蜿蜒,崎岖,黑暗中大家弓着腰,手牵手,结伴而行。走到半山腰,扭头一看,每人手持的电筒,光亮点点,仿佛萤火虫似的,连成一条线,又像串夜明珠在闪动。抬头望星空,感觉很近很近,好像伸手就能摘下星星。3750个台阶,是非常艰苦的行程,靠坚强的意志一步步努力攀登。我们爬了3个小时,歇了3次才登上山顶,到达终点后筋疲力尽。
摩西山顶,山风很猛,冷得我们不得不蜷缩在那座神庙后面的背风处。那里聚集了许多前一天晚上登山的人们,大多是黑人。在这里过夜就节省了晚上住店的费用,花20埃镑租条毛毯,找个避风的地方就可以过夜,而且第二天早晨可以找个合适的位置观看,礼拜。
我们等了一会儿,太阳就慢慢升起。开始大家默不作声,静静地瞩目,后来太阳升到一半时,不知是谁领唱起来,周围的人们不约而同唱起圣歌。上百人齐唱的声音,有如“英特耐雄纳尔”一样雄壮宏伟,震撼大地。
太阳出来了,人们狂欢了。那一刻,浑圆的太阳已经露出了地平线,好大的一轮火球冉冉上升。大地安静极了,只有太阳在有条不紊地运动。她喷薄而出,照亮大地。站在摩西山顶神庙前观看神圣的日出,我真正地体会到太阳升起的庄严与伟大。那时,来自全球的信徒们无论是伊斯兰教的还是基督教的和犹太教的,也不分肤色人种,他们不约而同地呼喊着“万岁”,祈求伟大的神灵医治他们身体的和心灵的创伤,保佑他们的一生。有的捶胸顿足,有的顶礼膜拜,有的痛哭流涕,虔诚,笃信,狂热难以言表。
我突然想到,如此壮丽辉煌的场景,40年前在北大荒广袤的田野上,我们经历过,那时崇拜“红太阳”已经达到顶峰,面对初升的太阳我们也没有这么狂热。
我突然想起了信仰,这里有三大宗教信徒,就是没有佛教徒,可这里还有马克思的信徒,我们三人都是在党旗下宣过誓的。
马克思是犹太人,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但最终他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在变,人物在变,思想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要靠思想信仰活着,不论是哪一种思想信仰。
可我们现实情况呢?一想起来就感到悲哀。
耶稣给了基督教“十诫”的教导,各个教的教徒们都虔诚遵守。马克思的教导已经够多了,他老人家的信徒在中国也虔诚遵守了吗?
带着疑问我们下山了。同时,带着疑问我们又回国了。
这是我的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