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阳明改过(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阳明改过(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73发表时间:2019-01-11 07:30:40
摘要:读过王阳明的人,都会明白:王阳明的一生,不仅是一个敢于立大志——做天下第一等事的一生,也是一个勤勉于学、博学多才、才高八斗并卓有成就的一生,还是一个敢于责善、善于责善和擅长责善的一生,更是一个容易有过、时常有过的一生的同时,又是一个贵于改过、勤于改过和敢于担当的一生。


   王阳明是大明王朝中叶的一个大儒,对儒家的学说不仅融会贯通,而且卓有成就——阳明心学就是是集儒学之大成而来的。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就会有过失,他也不例外,就在他大成心学的过程中,同样有着许多过失。
   开儒学先河的孔子曾经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其“己所不欲”这种事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实就是一种“过失”。到了孟子那里就直截了当地来了一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明非至圣至贤之人,怎么能够没有过错呢?
   轮到了王阳明的嘴里就更为明了:“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过失,每一个人都有。并进一步解释道:“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其意在说:就是圣贤之人,也会有过失,同时提出贵在能够改过。王阳明的这种思想并非是空穴来风,也并非是对贵阳诸生的苛刻要求,而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在以事相规于诸生。
   读过王阳明的人,都会明白:王阳明的一生,不仅是一个敢于立大志——做天下第一等事的一生,也是一个勤勉于学、博学多才、才高八斗并卓有成就的一生,还是一个敢于责善、善于责善和擅长责善的一生,更是一个容易有过、时常有过的一生的同时,又是一个贵于改过、勤于改过和敢于担当的一生。所以他在建立“知行合一”为基础的心学后,不仅反省了自己,也为了追随他的诸生的前途,把准了脉搏,及时地提出了“四事相规”。
   说王阳明一生是容易有过、时常有过的一生,并非是我在信口雌黄,也不是我在用批判的思想去学习他,而是他那坎坎坷坷的一生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妨回眸一眼王阳明的背影,就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存在,就连身为其父的王华——一代状元都为其在一直担忧。但王阳明又是一个知错能改、知错必改的人,一直处于有过和改过的循环之中,但就是这个循环却在不断地完善了他的一生。
   十二岁,还在摇头晃脑背诵圣贤书的时候,王阳明就立志做圣贤之人,于是他潜心研读儒学,结果被他发现了朱熹割裂了心与理的关系以及格物穷理的荒谬,虽然他也通过七日格竹证明了理学的极端,却只是悔恨地放弃了继续深入,突然停止了儒学的研习。
   有人综合统计了他此后行迹,先后学胡射,学任侠,学词章,学佛修道,习儒习武……从一定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一个怪人,见到什么就学什么,而且还痴迷专注,沉溺其中。可一旦发现一时间此路不通,他又转向甚至再回头,去琢磨原来碰过壁的东西,好冲动、爱折腾是他过失的根源,也是他成为博学多才、学富五车的原因,更是他成就人生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他的母亲之死,让他感觉人生的无奈,因为佛、道宣扬的是不死不灭和长生不老,几乎使他跑到佛、道的两条路上,还好,不久他就发现了过错,恢复了原来的志向。可,一旦看到边患迭起,王阳明却又毅然出走居庸关,并学骑射,连胡人都小瞧他,酝酿出《边务八事》上疏朝廷,其结果虽然是不了了之。
   洞房花烛夜,他却偷偷地跑去道观与道士谈了一夜,后又大练起书法来,走火入魔般地让自己的书法大为长进。就在笑柄未消之际,王阳明又拜谒了一代大儒、大学问家娄一斋(王阳明的第一个先生),重新研习起朱熹的理学,再次回归朱熹理学的探究。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王阳明又拜谒了他人生的第二个先生——大军事家许璋(凡天文、地理及孙吴韬略、奇门遁术,无所不精),共参道妙。阴差阳错,王阳明日后的军事学识却大半受之于许璋,并军事强国。
   倘若王阳明跟紧娄一斋,或许会让“致良知”学说更早地横空出世;假如王阳明能够紧随许璋更多时间,大明王朝或许会多一位百战百胜的将军,也就不会又后来的匪寇迭起;但凡事可能都有定数,偏偏在这个时候,王阳明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转头又学起了八股文,同时又钻进了经、史。世事难料,恰恰是这些书让王阳明觉醒了,发现了自己以前的许多过失,使他立志改过,毅然决然的改过,使得王阳明气质一新。
   第二次会试的落榜,王阳明虽然没有“为耻”,他却又回避现实地走进了诗词,脚步还未站稳,边关又生匪患,又把一心爱国的王阳明推进了军事秘书,屁股还没有坐热凳子,他又拿起了朱熹的理学,偏偏又遇上与吾心的矛盾学说,结果又让他扔掉理学,上山与道士修炼养生之术……
   一会儿想学军事报国,一会儿又想学道养生;一会儿又想做圣贤醒世,一会儿又想诗词歌赋;热,超过沸点,冷,又降到冰点,谁都能够看得出,此时的王阳明确实是太反复无常了。
   第三次会试,王阳明终于名列前茅,却又输给了一代天才唐伯虎,虽然唐伯虎因为其他因素被取消了状元,却又让已经二十八岁的王阳明,一脚踏进了宦海,跌进了政治舞台,刚刚做了几件小事后,他又上了九华山求仙追道,一门心思地想学道修仙,未果后又习起道家的导引术——“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可他很快又感到:“左道异端之事,绝不是正道。”也让他再次悔过。
   可,宦海维艰,自己的一纸抗疏,却让王阳明遭到了奇耻大辱,不仅被当庭去衣杖责,还被“充军发配”般地贬谪荒蛮之地——贵州龙场,却也歪打正着地给了王阳明一个彻底醒悟的机遇。对于王阳明这种人,从某些角度上说,是一代奸佞刘瑾的存在才成就了他,也成就了阳明心学。
   死里逃生的王阳明来到龙场后,洞居三年,寻幽探胜之余,澄心静虑,苦求精思,终于在一个梦中受到孟子的诱发,狂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误也。”从而悟出了“心即理,理即心”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在日后的贵州讲学中大淡特淡“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并及时地修正了自己,及时地提出了“四事相规”,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学说。成为了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一个亮点。
   只要你细心咀嚼王阳明的经历,肯定会品茗出王阳明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有过失的一生,又是一个不断改过和完善的一生。所以,他在贵州讲学时及时地改过自己,及时地以“四事相规”,设身处地地告诫自己的门生。
   对于王阳明来说,有两个过失是他自己都没有发现,或者说是始料不及的过失。一个就是那个被误解五百年的岩中花树公案,由于才华横溢的王阳明从价值观回答了提问:“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一个“寂”字激起了以后五百年一直波光潋滟的话题,也让阳明心学一直政治舞台上沉沉浮浮,无法走上正统位置,只能够成就一批敢为天下先的风流人物。
   另一个重大过失也是王阳明一生再也没有时间去改的过失,那就是“天泉证道”。由于王阳明匆匆忙忙地要赶赴广西平乱,在对“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解释时,王阳明一句不置可否的话:“说得都有道理,但都偏于了一端……”后来,便使得阳明心学传人,在阳明心学的认知上产生了彻底的分裂,这可能是他始料不及的事,或者说也是王阳明意料之中的事。
   那么,我们从阳明改过的事实中,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人必有行,行而有过,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其次要知道:有过失不要紧,要紧的是勇于改过,善于改过,志坚的人肯定会不忘初心,回眸来时原点。第三在良知面前,必定会破我所执,知错必改,心错心改,行错行改,即错即改。只有这样做,才能够通过“知行合一”,达到和真正做到了“致良知”。这一思想无疑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衡量一个人行为规范的一种规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共创文明氛围的台阶。

共 29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折腾,犯错,改正,再折腾,再犯错,再改正……就是一代大儒的王阳明都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改正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成就了阳明理论的,《阳明改过》这篇文章,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王阳明。正如散文中所述的那样,他“先后学胡射,学任侠,学词章,学佛修道,习儒习武……从一定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一个怪人……”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怪,才让他在多次碰壁后,继续着自己理论的研讨,终于取得了成功。作品语言流畅,叙述清晰,特别是对王阳明一身的研究可以说是达到了熟悉其细节的程度,难怪作者能写出这么一个系列介绍阳明理论的文章来。佳作,推荐阅读。【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11 07:32:08
  又一篇介绍阳明老先生的好作品,赞了。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11 07:32:29
  问候朋友新年快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11 07:33:07
  期待你继续这个系列写下去。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