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春来更有好花枝(散文)
进入12月,南方的天气也开始一天比一天冷了。某个周末的前一天,忽然接到堂弟方远的电话,“哥,明天有空么?我的新房上梁,你能回来热闹哈么?”我听了很是高兴,对他说:“你又做新房了?可以啊!一定回去和你喝杯祝贺酒!”
方远是三叔的独子,三叔因为家庭“富农”的帽子,一直到不惑之年才娶了个残疾女子为妻。本来他有磨剪子铲刀的手艺,在塆子远近也有一定的名气,只要稍微走动,不愁不来钱,可却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所桎梏,空有一身技艺不得施展,光靠一点工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三叔才得以摘掉“富农”的帽子,可以走街串村磨剪子铲刀了,生活开始有了些许起色。方远也渐渐长大了,可他却不怎么爱读书,高中没毕业就懵懵懂懂地闯入了社会,给一个小老板开车,可是工资不高,一个月才2000元,不能满足三叔三婶年老多病所花的医药费。
于是他选择了离开小老板自己创业。他东挪西借,凑了十万多元钱,在家后院的一块空地盖起了一座小型养猪场,养起了几十头猪。自此,他当起了猪倌。他每天呆在猪圈的时间都在七八小时之上。由于缺乏技术,猪眼看就要出栏了,却莫名其妙地大量死亡,几天光景,几十头猪幸存者寥寥无几,猪没养成不说,反倒欠了近二十万元的债。一心想改变命运的他,旧债未了,又添新愁,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此状,他真是欲哭无泪,一时陷入了困顿中。好在他没有被压垮,更没有放弃,擦干了眼泪,又找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元钱,到邻近的养殖场捉来一些猪仔,重新投入到了他的养猪事业中去。
恰好此时十八大召开,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了,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三级党政部门闻风而动,他名列其中。刚开始他对此还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刮一阵风而已,不会有啥实惠。当对口扶贫的武汉市法制办的同志第一次登门来到他家了解情况时,他借口忙推辞了。当扶贫的队员给他的养猪场拖来了产床等设备,还帮他建起了饲料加工房和小猪保育栏,还和他一起劳动改造了猪舍,他才感到这次帮扶是来真的了。以后,隔三差五都有扶贫队员来到他的养猪场,和他一起干活。看到他们撸起袖子、挽着裤脚不怕脏不怕累地干着,他的心里热呼呼的……
在扶贫队员的精心指导下,猪场建起了消毒池,猪圈也改造成了半封闭的猪圈,刚下的猪仔们有了保育室,头顶是太阳灯取暖,地面干湿分流,仔猪的成活率从不到五成提高到百分百。市、区两级还投资二十多万元在他家的养猪场建起了沼气池,原来的污水污物变废为宝,成了发电的原料,不仅可满足了自己家的照明,整个塆子的照明都取自这两个沼气池。区、街两级畜牧部门的农技员们纷纷上门,给他讲解养猪的要领和防治病害的技术,从仔猪的护理到血液原虫等生猪常见病的药物治疗与预防等,手把手教他。如今,他从“摸着石头过河”的门外汉成长成半个专家。2015年,在列为精准扶贫对象的3个月后,他的45头成品猪出栏了,一次获利近9万元。看到自己的付出第一次有了回报,他心里升腾起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他还了一部分外债后,又从外地捉回了仔猪,增加了存栏量,还买回了一头母猪。2016年行情好时,他抓住机会出售了近百头猪,一举把所欠的近二十万元的外债还清。那年,我回塆里过春节,见他把三叔曾经破旧的家装饰一新,卫生间改造得和城里人一样,用的是抽水马桶。政府的精准扶贫,给他和三叔一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可喜的变化。
为了净化环境,还城市一片蓝天,2017年他不得不关闭猪场,这对于他刚刚有了起色的事业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放弃,他于心不甘,也不是他的性格。但得一笔钱,另起炉灶,更得花费一笔不小的资金。正在一筹莫展时,精准扶贫的队员们及时赶来了,知道他的窘境后,很快帮他申请了银行的低息贷款,解了他的资金之急,这真是雪中送炭!在市、区、街三级政府部门的衔接下,他在离家30公里的汉川山泖里租得一片被弃的空置厂房,重建了小型养猪场。他还利用一片空地种上了青菜和野草,将圈养和散养相结合,吃饲料与啃青菜野草相补充,这就大大地节约了成本。
回到塆里,我看到他的一幢两层小洋楼坯子已矗立起来,粗重的房梁刚架在新房的屋脊上。鞭炮声震耳欲聋,亲戚朋友们都在向三叔和方远道贺,他们红光满面、笑容可掬,就像春天的花朵般盛开着……
站在新房前,只见一枝腊梅探出了墙头。我相信,方远的事业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更相信,新时代的农村春来更有好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