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诗意顾毓琇(散文)

精品 【流年】诗意顾毓琇(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7730.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955发表时间:2019-01-21 12:45:51

【流年】诗意顾毓琇(散文)
   这里的前十年正是诺伯特•维纳在清华与顾毓琇、李郁荣研究模拟计算机之时。维纳后来在《控制论》(1949年)导言中说,后来事实上证明了这段工作的重要性。他对顾毓琇先生说:感谢你请我到清华大学,使我有一个整理自己思想的时机。他在自传《一个数学家的回忆》一书中写道:“作为一个数学家和一个自动控制学家的分界线,应当是1935年在中国的时候”。
   控制论的直系祖先是欧洲的莱布尼茨,其哲学基础来自《易经》。现在许多资料把我国的计算机研究的起始点确定为1952年,有学者认为对这一结论至少应加补充。可以说,中国最早研究计算机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大学,对维纳创立的控制论最早提出并领导实施研究计划的是顾毓琇先生。
   1950年,顾毓琇又来到年轻时他曾经求学的美利坚合众国。这时,他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中年人了。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大学校长、政府官员之后,又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两所国际著名大学重新开始了科学研究和教授工作。
   曾经沧海难为水。有人问他:重新开始学者生涯,能适应这么大的变化吗?顾毓琇回答:“不当官,就恢复了我本来的面目。我原来就是搞研究和教书的嘛。所以我很快就适应了环境的变化。但是,像我这样的人不多,许多人一旦不做官了就很难适应研究和教书工作了。”其实,顾毓琇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他的学者身份。始终保持着科学工作者的那种锲而不舍、坚持探索的精神,在顾毓琇先生任电机系系主任和工学院院长期间,尽管教务工作繁重,他依然先后发表科学论文共50多篇。
   1952年以后,他在继续电机分析理论研究的同时,又进入了非线性控制领域的研究,很早就提出了研究非线性问题的理论和方法。1958年他出版了《非线性控制系统》,那是关于非线性系统最早的一本专著,极受同行的重视。1962年,他又出版了《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用新的图解法代替微分分析仪来分析电机,被国际电机界称之为“顾氏图解法”。被誉为“是为电机分析领域开拓了一个新纪元”。
   翻开顾毓琇先生的科学论文集,100多篇科学论文,洋洋大观。内容涉及数学、电机、自动控制理论,尤其是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等。根据论文发表的时间可以看出,顾毓琇先生的研究始终是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
   由于他对电机理论的突出贡献,在1946年至1996年长达半个世纪的日子里,他年年当选为国际应用力学个人名誉理事。在科研方面获得了美国IEEE(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授予的“兰姆”金质奖章;从事“非线性控制”研究,由于顾毓秀在电机工程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2000年,98岁高龄的顾毓琇又获国际“电路及系统学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IEEE千禧奖章。国际电机学界称他为“现代电机理论的最有贡献者”。
  
   三、何妨吟啸且徐行
   顾毓琇不仅文理双馨,而且在音乐领域也堪称大家。说他是一位精通古今乐理的大师,那是当之无愧。作为音乐家,顾毓琇曾担任国立音乐学院(今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长、国立交响乐团团长。他对古典音乐有很深的修养,读破了许多中国古代乐谱中的疑难,还曾将姜白石的自度曲谱翻成五线谱,在国际上公演。1940年,学术界以他的348频率定为中国的黄钟标准音。顾毓琇还是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1991年,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曾举行他的作品音乐会,2001年人民大会堂再次举办顾毓琇作品音乐会,时任国家主席、总理等出席。
   2012年12月18日,中央音乐学院为顾毓琇先生举办了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此外,还举办了顾毓琇教授110周年诞辰纪念音乐会,其中,声乐作品以顾毓琇教授的诗歌为歌词并谱曲,器乐作品则根据顾毓琇教授所修订的古谱做了全新编配。近年来活跃在国内国际舞台的张立萍、张建一、袁晨野、彭康亮、于红梅、张强、戴亚、袁莎等著名歌唱家、演奏家参加了演出。上演了《回文诗》《一剪梅•祝中华文化复兴》等代表作品。以追思顾先生对中国音乐的贡献,表达乐界对他的怀念之情。
  
   浩荡长江卷浪花,大哉中华,美哉中华。
   黄河一泻倾天下,复兴文化,发扬文化。
   雪耀昆仑映日斜,易水悲笳,胡马鸣笳。
   巍峨五岳彩云霞,爱我邦家,护我邦家。
   顾先生的《一剪梅•祝中华文化复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对祖国的拳拳之爱。音乐会上,响遏云天,绕梁三匝,一曲唱罢,掌声四起。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吴歌吴曲,才俊辈出、弦歌不辍。早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曾有过“吴愉蔡讴”的说法。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吴都赋》中也讲到了“与谣俗汁协,律吕相应”的“吴愉越吟”。太湖水乡的吴歌吴谣,委婉清丽、含蓄缠绵、比兴巧妙、温柔敦厚、语言清新。琴棋书画,是旧时诗礼世家的雅好,琴又居首。那些流传在江南的雅乐源远流长,圣洁飘逸,讲求中正平和、宁静致远。文人爱乐,可以明志、可以象德、可以载道,既可以明德修身,也为经世致用。
   《夕阳箫鼓》是顾毓琇和许多江南士子都喜欢的琵琶曲。夕阳西下,一叶扁舟在水面上缓缓驶来,明月初生,江流潺潺,一片宁静,仿佛在诉说一个古悠深远的梦。忽然,如镜的水面,不知何处飞来一粒小小石块,水面荡起涟漪,顿时破了古旧的梦。一时间宛若渔舟破水,夕阳与新月一起在浪花中跳动。接下来,夕阳入水、夜幕四合,暮鼓深沉,渔舟悄然远行。留下雪浪暮霭流云,让人对乐生情,回味无穷。还有那《彩云追月》《潇湘云水》《广陵散》《十面埋伏》……出生在水乡的顾毓琇耳濡目染,从小能歌善唱,对民间歌谣、古典器乐曲和戏曲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的爱好,在他的后半生愈发浓烈。
   正是对古典音乐的酷爱,促使顾毓琇在科学研究之余,深钻古典音乐,并以一个科学家的严谨、执著,做成了许多专业音乐家没有做成的事。他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提出并且得到确认和推广的“黄钟定音”,在当时的确可看作是一项超越前人的卓识和贡献,其对于恢复和表现中国古代音乐的音韵风貌、对于进一步研究开发中华古乐以至于“重新奠定国乐之基础”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他开创的这项工作,对于向世界推介中华民族古典音乐,在今天看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音”,宫、商、角、徵、羽系规定音阶距离的大小。“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规定了音频。“五音”、“十二律”应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核心概念。《管子地员篇》说:“凡听徵如负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马鸣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黄钟,也叫黄钟律,为中国古代音乐中通过“三分法”所得十二律之首,中国历代的所谓“定律”,一般皆指为黄钟律确定音高,并以此为标准来推定其他各律音高。因此黄钟音即中国古乐的“标准音”。
   然而,因为“五音”、“十二律”的中国古典音乐“理论”发轫于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各诸侯国度量衡单位的不统一,因此致使黄钟“定律”的音高差异较大,长期以来莫衷一是。加之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国家总是处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中,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度量衡差异,黄钟律也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在研究中国古典音乐史时,顾毓琇先生不仅发出感叹:“惜乎年代久远,音律易失。盖每逢盛世,尺度合乎标准,音律务求中正;但当国力衰微,世风不古,度量衡难乎标准,趋于纤小,而音律败坏,民俗浇薄,为害之烈,可胜言哉!”他决心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复兴”,找出一个合乎标准的黄钟律。
   1941年春,顾毓琇在翻阅了大量中国音乐史籍,并做了深入研究之后,以其功底厚实的数学、物理知识,通过细密的计算,发现黄钟音(f1)与西洋自然律中f1音高频率相等,从而得出将黄钟的标准音高定为348频率之结论。1941年4月13日,民国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第六次全体委员经过讨论,最后表决结果为一致通过了顾毓琇的结论。其后顾毓琇特撰文发表《黄钟定音记》,将这一研究成果,造福后来者。黄钟律标准音高的确定,为古典音乐乐谱的研究、翻译、“复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顾毓琇先生的音乐天才还表现在他用工尺谱翻译整理古诗词歌谱上。
   中国词话中,有一则脍炙人口的“公案”。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读罢这则词话,在为“幕士善歌者”的回答叫好点赞之时,我们也了解到古代诗词与礼乐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古代的诗词,是能够歌咏的。
   出身于世家大族的顾毓琇对于中国古代诗礼乐三位一体的关系,有着比常人更深刻的认识,也因此在对中国古代歌谱的整理研究、翻译推广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历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顾毓琇先生通过对工尺谱的深入研究,以工尺谱为工具,解读、翻译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歌曲。对祖国音乐文化遗产的维护、开发、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阙词的作者是姜夔。写这首自度曲《扬州慢》的时候,年仅22岁。夜雪初晴,站在曾经繁华的江南名城扬州郊外,满眼是青青野草和麦田,城市在金兵劫掠过后,满目苍夷。作者语调清冷,感慨万端。想来,同样是少年才子,经历过八年抗战烽火的顾毓琇,一定与姜夔有着某种心灵深处的惺惺相惜之情。
   姜夔,别号白石道人,系南宋著名音乐家和词人。他的词作清冷空雅,用语克制。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对于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就是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词乐曲调。其代表曲有《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等,成为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由他所标注古工尺谱的十七首自度曲是历代流传至今的最早并且比较完整的歌谱。
   1955年秋,顾毓琇选择姜夔的自度曲中十余首试着翻译成五线谱。他心情忐忑,不知道这种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翻译、解读,能否成功。
   秋天的巴黎,波光粼粼的塞纳河畔,杨柳低垂,枫叶飘飘。人们或在左岸的露天咖啡厅品味香醇地道的红酒,或聆听着温婉动人的香颂,陶醉在这优美的天籁之音里沉醉不知归路,仿佛身外的一切尘世喧嚣都那么遥远。1962年的这个秋日,携妻女在法国巴黎度假的顾毓琇,听到由张昊先生订谱,程纪贤先生演唱,一位法籍女士用铜笛伴奏的白石道人歌曲。他惊讶地发现乐谱与7年前自己整理出的非常相似。他忽然悟道原来中国的古典词曲是可以由现代人歌唱的。兴奋之余,他将白石道人17首自度曲分别翻译成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共计34首),每首均重新填配新词,于1963年在商务印书馆以“樵歌集”为题名出版发行。
   除此之外,顾毓琇还将中国古乐歌谱五十调《魏氏乐谱》用工尺谱翻译成简谱并将其中《关山月》《玉台关》《秋风辞》等翻译为五线谱。1961年,在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顾一樵全集》中,编者将顾先生整理的这套明乐谱付印于第11集《一樵文存》之后。1963年,顾毓琇先生花费很多精力先后整理了25首五线谱版的《唐宋歌乐谱》,再编译为中英文对照版,于1964年秋由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先生惠予付印出版。1966年起,顾毓琇先生又考虑配译宋词歌谱。1968年夏,顾毓琇先生费时两年编订整理的《宋词歌谱45调》于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也是个爱乐之人。《论语•述而》上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认为,只有充满爱意的人才会享受音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音乐显示出寂静、空廖、清幽、闲散的特性。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大多曲调高雅、有空谷回音之美,余音缭绕之趣,超越凡尘之意,山林田园之境。正是这美、趣、意、境,超越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藩篱,使得顾毓琇整理、翻译的部分古乐歌曲,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在美国成为部分独唱家和一些华裔演唱团体经常的演唱曲目。古老的中华古典音乐,超越千年岁月,跨越大洋的距离,在异国他乡找到知音。

共 22334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百年风雨人生,万里云水波涛,留下文理双馨踪迹。这是一位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享誉全球的文理兼通的奇才。作为科学家,他是国际公认的电机权威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先驱;作为教育家,他是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是钱伟长、江泽民的老师;作为诗人,他一生创作诗词7000多首,是世界诗人大会加冕的“国际桂冠诗人”;作为戏剧家,他曾创办上海戏剧学院;作为音乐家,他曾是国立交响乐团团长。作为佛学家,他的英文巨著《禅史》深受国际佛学界的重视。他的名字,叫顾毓琇,出生在中国无锡。一生飘泊,百年奋进;心向故国,再渡重洋,魂归故里,叶落归根,这是顾毓琇先生的真实写照。他是中国的骄傲,当然更是无锡的骄傲。走进《诗意顾毓琇》,一束扑面而来的人物辉煌之光,真是让人感佩不已。这是一篇文化厚重的人物散文,作者通过引联、议证、寻访、纪传等多角度的方式,以史诗式的笔触描绘了顾毓琇先生百年奋斗的历程和心系故国,落叶归根的传奇一生。散文语言诗意,主题突出,详略得当,重在诗意,不仅标题直写诗意,五小节,全部以诗词标题,读之让人心生敬意又诗意绵绵,文中人物与风情交融,历史与知识结合。佳作。流年倾情荐阅。【编辑:一海明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12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9-01-21 12:53:39
  世界和平在望,掀天动地飞龙。
   ……
   拜读凤鸣老师散文大作。感佩不已!
   编按,有不到之处,烦请多多包涵!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19-01-21 15:29:38
  为了写这篇人物,我读了三十多本书,其中有许多是顾毓琇的书。改革开放前,很难找到顾氏的传记、著作,因为过去的年代不允许。二万字写了三年,寻访、研读、思考,一个百岁老人的一生,在我的心中渐渐明晰起来。三年,我成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故居的常客。认识一个人,理解一个人,其实比写一个人难得多。顾毓琇是一个文理全才,是个大学问家,大科学家,也当过民国政府的教育次长,也算得上是个大官。怎样写这样一个人物?我真不知从何处入手。好在,我在电工行业干了三十多年,对他的电工理论有所耳熟。好在,我也算得上从小读了些古典诗词,自忖算个半瓶水文人,他的情怀还能读懂。只是,收集他的材料太难。在三年里,我把能够收集到的他的事迹材料,从杂志、报刊、旧书、档案中整理出来,加以裁剪,把从故居实物、老人回忆、专家座谈中得来的印象,一遍遍过脑梳理。最后,我觉得用他一生中各个时期的诗作,串联起他的一生成就,应该是一种做好的散文布局结构。因此,我写了《诗意顾毓琇》。我觉得顾毓琇的一生就是一首百年长诗,是一首无锡这座江南小城孕育出的多彩史实。谢谢明月老师的编按,你写出了我想表达的意境。编辑这样一篇长达二万的长文,辛苦了。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9-01-21 12:54:32
  题图:网络。
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9-01-22 09:25:21
  二哥博学多才,这么长的散文,还未读完,继续拜读。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19-01-24 10:19:03
  山地君,这篇文字,原则上只能说是篇人物传记。是篇“遵命”的文字,上级有要求的献礼文章。只是在采访过程中,我被这位全能式才子深深打动了。他怎么能在这么多的领域都出类拔萃?这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以后估计不会多见了。谢谢,您的关注。
4 楼        文友:风逝        2019-01-22 15:54:18
  二哥是一个能够潜心做学问的人。
   为了写人物传记,背后的付出可谓巨大。我在qq中看到,你说你花了三年去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查找,还去顾毓琇的故居探寻,而且细致翻阅三十多本书,只为了将这样家乡的名人事迹推介给读者,让更多的人走近这位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佛学家于一身的文理大师。
   二哥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令人动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19-01-24 10:24:25
  风逝,谢谢您的美评。科学家都是低调的人物,虽然他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却鲜为人知。将他们的贡献告诉世人,应该也是书写者的一份责任。在我查找到的资料里,顾毓琇甚至还研究过原子弹。只是民国时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国家没有钱,这项研究只好在内战中终结。我由此想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家的强大、统一、民主、开明是联系在一起的。
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9-01-22 21:51:1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6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9-02-06 09:45:07
  洋洋洒洒两万字,描述了顾毓琇先生的一生,二哥了得。
   读罢这篇文章,使人了解顾毓琇先生不仅是科学家,教育家,还是诗人,音乐家,佛学家,是个少有的奇才。
   唯美的文字,知识性强,让人受益。
   问好二哥,祝福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五十玫瑰
回复6 楼        文友:江凤鸣        2019-02-06 21:58:34
  哈,玫瑰老姐,这原本是个人物传记,今年我也没打算写什么,这不都是雪社这个自称雪社人的家伙逼得嘛,只好将这个传记文稍微修修拿来充数了。问好老姐,新春快乐!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