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慈母离别寄语(七绝七首)
一、慈母临别寄语
离家宜早或宜迟,
憨子犹疑我自知。
更恐沉迷相聚久,
别时倚杖恍如痴。
二、答刘生问(一)
舞文弄墨欲何求,
拨草瞻风脑不休。
岂望诗文传后世,
但留心路几春秋。
三、答刘生问(二)
诗比前贤莫自卑,
体裁变换世风移。
复生李杜神来笔,
自赏孤芳未可知。
四、江畔试说新语
丁酉初夏傍晚,携妻、子于武汉长江江畔游览,九岁小儿忽吟小诗一首:“不管夜有多黑,长江依然壮观,从不会干涸,流向天边。”甚慰。
闲来携侣看斜阳,
万点金鳞入大江。
欲指山河说旧事,
却闻稚子咏新章。
五、雪夜阖家观看《诗书中华》有感
一盏清茶温夜雪,
坐听妻子论诗文。
银屏内外输赢笑,
自有欢心不可云。
六、深夜医院陪护
侍立床前万绪空,
敲檐夜雨眼朦胧。
流光岁月蒙童老,
不舍人间一点红。
七、戊戌元旦雪后登山晨练
新年携子入空山,
残雪将消鸟未还。
若要人间得意早,
还须从此苦登攀。
【编者按】这几首七言绝句格律准确,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情景用古诗的形式来表达,可见古诗词在民间的再次兴起。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关注古诗词写古诗词的时间已久,可以说是随心而至,且自己的妻、子均喜爱诗词,一幅文学世家的做派,且其乐融融,这也是诗词能再次兴起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在《答刘生问》中作者已经表明写诗是健脑且留下心路的一种形式,虽然写的没有古人大家写的好,这不是现代人文风有所变而已,其实现代很多人的古诗词写的一点不比古人差,只是现在还没有到达那样的一个风气而已。《慈母临别寄语》中,母亲一边催促着孩子离开,怕自己的孩子贪恋温柔乡,一边又是舍不得的心情,所以“倚杖恍如痴”,很是生动;七首诗中或写生活中的事,或写景或记情,都真实地反应作者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其实古诗词并不一定非得刻意模仿古代人的情景而达到“古意”,而用现代的语言,古诗词的格式来叙述正在进行的事情,古诗词才真的得以发扬光大!推荐。【叶舞风】
2 楼 文友:齐雾 2019-01-26 20:46:27
谢谢编辑点评。
诗词是我的爱好,这些年偶尔有感觉时才写上一首,零零碎碎的,也没有注意是否符合格律要求。近期学了点格律常识,稍加订正整理后就上传了,还请多加指点。
诗词是我的爱好,这些年偶尔有感觉时才写上一首,零零碎碎的,也没有注意是否符合格律要求。近期学了点格律常识,稍加订正整理后就上传了,还请多加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