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桥(微小说)
“宝带桥要拆掉重建了!”爆炸性新闻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
宝带桥是连接岛屿与外界的通道,人人关注,群情振奋,不以为怪。
杨守业老汉虽知桥要拆,闻讯仍心潮起伏,感到失落和突然。
桥是他爷爷的老老爷爷建的,已有百年历史。以前没桥,靠船摆渡上岸。岛是湖中的山,山那面有私家花园,翻过山再经长堤过五座石拱桥也能上岸。至少要多走两三小时。那年爷爷的老老爷爷娘病了,急着要去城里抓药。天色确实很晚,路漆黑,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杨老急匆匆地到码头求船家给开一趟。
船家已在对岸扛下桨到棚中休息。时当深秋,风呼啦啦地刮得厉害,听到招呼,装不认识。不情愿地说:“我睡下了,明天吧!”
杨老说:“我急着给娘抓药,你就辛苦一趟吧!”
见船家无回音,又哀求:“老哥我求你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要多少钱尽你算,你行行好吧!”
艄公想,这种事我遇见多了,求我应下猪头羊头,真过来了,口气又不同了,我才不上你的当。都是街坊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又不能狠要钱落话柄。黑灯瞎火的,为一人出力不值得,不如借口歇歇吧!想着,便嚷道:“我有点不舒服,不能撑船,明天吧!”说着,便熄了桅灯。
杨老汉见对岸灯灭,仍不甘心。嘶哑着喉咙嚷:“老哥,我真十万火急,救救老娘,帮帮老弟吧!”见没动静,又报上姓名哀求:“我脾性你知道,决不会过河拆桥,老弟会一辈子铭记你大恩大德,我给你叩头!”
任凭嘶哑喉咙呼喊,除了芦苇荡的风声,雨声和湖水的噼啪声,再无回音。
杨老见彻底无望,气得跺脚。搬一块石头朝湖中一扔,咒道:“操,认钱不认人,不得好死!”随着一声“扑嗵”,转身便走。
山路崎岖不平,有石头也有水塘,深一脚浅一脚,身上全湿透,他全然不顾。山上那滚狼崖、猴跳岩、一线天、妖怪洞,白天都惊心动魄,夜里从没人走。为老娘真豁出去了。不知跌了多少跟头,过鬼愁脊脚没勾住,由悬崖滚下,若不是树挡住,真粉身碎骨了。翻下山腿胳膊和头到处是血,遍体鳞伤,衣服都烂了,全是血和泥。
待出岛找到医生,天已亮了。开好方,抓好药,赶到家中,叫娘不应。一看,娘早断气了。急得一下昏死在地,药也散落。待众人救醒,处理完后事,便卧病在床,一躺便七个月,才逐渐康复。
杨老恨船家见死不救,决心断他财路。便到处筹借,卖掉房屋家产,拿出所有积蓄,建了这宝带桥。起初全是木头,后来,杨家后人和地方一块投资改成水泥桥。
杨家做善事,家喻户晓。出门只要报姓名,赶车的会拉一段,卖菜,进饭店都不收钱,几代人都倍受尊重。建桥是杨家壮举,是子孙们的光环和骄傲。
现在社会发展快,湖畔、岛屿成了宝地。远离城市喧嚣,没污染,建起公园,开农家乐,成了居家养生的好地方。每天小车大车来往不断,桥的宽度承重都不适应,经常堵车,成了瓶颈。大家早就盼着拆掉重建了。
有消息说,拆桥重建已列入市里为民办事的实事之一。拆前先搭建临时便桥,方便通行,再施工。杨守业老汉天天到桥边转悠,见有不少人到桥上留影,却没见施工队伍进场。忍不住打电话告诉美国的儿子和香港的侄儿。令老汉想不通的事,这么件大事,他们都不惊讶,只轻描淡写地说:“知道了。”
船家后代于天佑老汉。不仅关心建桥,更盼着拆桥。老辈当年把杨家得罪了,耽误了医治,致老娘亡故。不管是不是根源,不摆渡总归不好。好事不出门,恶行传千里。传得家喻户晓,沸沸扬扬。大家的骂声,指责声,更使于家一家人无地自容。后来,杨家造桥,于家也施出招数明阻暗挡。放话毁坏风水,暗底里改线,放水,阻碍施工。但桥还是建起来了,摆渡没了生意。只好买辆独轮车,做脚力活。名声臭了,走到哪都被人戳脊梁骨。尤其是在文革期间,造反派说他唯利是图,黑心肠,靠剥削发家,属漏划地主,进行批斗管制。让他扫街,子女不让上学……桥害了他几代人。他恨祖先无德,恨自己出身。桥是罪证和眼中钉!听说桥要拆了,他比谁都高兴。虽说改革开放,不再论成分,凭本事吃饭。但桥仍是他的痛。拆了,另起名,旧的不存在,就没人再提……于天佑老汉兴奋地告诉在外的亲属,天天眺望,期待老桥消失。
一个月后,官方证实:老桥不拆,旁边另建新桥。新桥由杨家于家在外后人和政府共同投资承建。桥旁建亭立碑,将做文物保护。
这篇小说佳作,最大的特点是寓意深刻,给读者留下的思索余地是很大的,也是多层面的。欣然拜读!问好鹰鸣老师!顺祝新春快乐,猪年大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