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锁钥要津黄河水,涛声永驻风陵渡(散文)
春节到了,决定利用假期的机会出去转转,缓解一下工作上紧张的心情。大年初二,就和家人开车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山西风陵渡,这是小时就在课本上知道的著名渡口。
风陵渡因黄帝贤相风后葬于此而得名,地处黄河东转拐角和渭河交汇之处,和潼关隔河相望,是个鸡鸣一声听三省的地方,自古就是沟通关中和中原的咽喉通道、黄河要津。
过河后,行走在黄河岸边,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烟波浩渺,与天相接。黄河从这里冲出了陕晋大峡谷后,改变了北来的流向,决然向东奔去。远望那奔流南下河水,气势不可阻挡,撞击于坚硬南岸迸发出的急浪散雾,仿佛听到了河水击岸的涛声,看到那一望无际东去的河水,真正感受到了母亲河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雄伟与壮丽。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中写道:“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道尽了风陵渡的山河形胜。
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多少次战争在这里发生,演绎了多少英雄故事;也不知有多少人途径这里,走入秦晋去求官去经商;也不知多少人为躲避战争从这里逃离,去寻求和平的生活。
走在黄河岸边,努力去寻找历史的遗迹,透过历史的尘烟,心中不由展开思绪的翅膀,眼前仿佛展现出沧桑古渡的历史风采,仿佛看到了千年来赶路的书生、经商的人群、逃难的百姓、战争的士兵,不绝如蚁地登上了风陵渡南来北往的客船;仿佛看到大小舟楫来往于惊涛波涛之中;仿佛听到了船工摆渡跌宕起伏高亢的号子声;仿佛看到了当年陕西冷娃抗击日寇发出的怒吼。
在历史的年轮中,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途径这里,会被母亲河的壮观所感染,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留下了激昂的文字。“洪波一片接天时,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清代的诗人淡文远形象地描绘了风陵渡要津的风情,抒发了心中的感慨。
以至于金庸在元初战争中,也把风陵渡写进了《神雕侠侣》,描写了一曲爱的绝唱:“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故人。”讲到郭靖的女儿郭襄,在风陵渡遇到了杨过,一见钟情,因杨过喜欢小龙女,郭襄用一生守住了这份痴情。
真是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一切都在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天堑变通途,铁路大桥和公路大桥南北连接,结束了摆渡的历史,昔日渡口繁忙的场面已经难寻了,它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千年的古渡已经被时间的风吹散了,作为渡口的功能已经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里已经暗淡了的刀光剑影,远去了的鼓角争鸣,呈现一派和平的景象,代替是南来北往的车流和游人的脚步,现今这里改做“黄河风景区”,每逢节假日,周边省、市的游客常常来这里休闲度假,来目睹渭河、黄河交汇的奇观,或坐上快艇欣赏沿岸的风光。那古渡的沧桑也只能从人们的口述中,从河边孤独的老船上,从那依然奔流不息的河水中去寻找昔日风光。
心中感到这里有形的渡口消失了,无形的渡口会一直在过往这里的人们心中长存。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诗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会代代传咏,那是不变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似乎依然还在唤醒着今天的人们,和平的时光来至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