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也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随笔)

精品 【流年】也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随笔)


作者:和气致祥 布衣,286.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82发表时间:2019-02-21 15:13:07

【流年】也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随笔) 孔圣人当年曾经“曰”了一段流传很广的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一般的传统读法,前面的两个“乐”字读“要”(喜爱),后面的“仁者乐”的“乐”字读“勒”(快乐)。
   此文大略有这样两个译释:
   一是“智慧的人喜爱水,仁爱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爱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另一种断句注释为“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悠然、淡泊。“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崇高、安宁。
   多数人读此文,脑子里都会呈现出一幅孔圣人在山水之间徜徉、感慨和抒发的画面。从古至今也有很多有机会游山玩水的人,在心里沾沾窃喜于圣人说过:智慧的人喜爱水,我也喜爱水,所以我也……仁爱的人喜爱山,我也喜爱山,那么我也……
   二十多岁读此文,是文学史学中的名言佳句,文字高雅格调大气,是训诂迻译的记问知识和存储备考;三十多岁跨黄河长江登泰山华山,想起念起此句是懵懂无知还要故作高深;四十多岁临东海南海攀黄山庐山,曾心生疑惑:喜欢水的人就智慧,喜欢山的人就仁爱吗?五十多岁赏九寨瞰天池朝普陀拜五台,才朦胧中似有所悟,孔夫子表述的智慧与水、仁爱与山的关系,是两两特性相近和形神相似的比喻比拟,而不是游山玩水见景生情地文学抒发,更不是酸文假醋地诗意感慨,是有更哲学、更高大上的内涵充斥其中。
   我们过去对此文的理解狭隘浅薄了,是因为我们落入了咬文嚼字、语法词义的窠臼,只是在这段话的字面意思和文学意义的浅层次中夹缠不清;是因为我们从凡夫俗子的角度,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理解圣人的意思,站在凡夫的高度去揣测圣人的境界,从而降低了圣人智慧的维度。我们与孔老夫子之间间隔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那就是凡夫与圣人的距离,所以造成了理解注释的误解和舛错。
   如果想知道何为“智”与“仁”就要先知道何为圣人!
   什么是圣人?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就是说,圣人是道德圆满之人。所谓“才德全尽谓之圣”。文庙中有两幅著名的匾额彪炳圣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德是什么?德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道是什么?道的内涵是“智”,所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下》!这也正是道与德之间的关系。世间圣人(区别于老庄等出世圣人)的“道”(智慧),就是判断抉择“德”(仁)与“缺德”(不仁)的辨别能力和取舍能力而已。
   而道(智)与德(仁)都达到极致,都圆满了,并且两全其美地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就是“圣人”!
   到这里就可以诘问了:既然孔夫子是智与仁圆满统一的圣人,那他还有必要去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爱的人喜爱山”吗?还有必要把完美统一圆满具足智慧与仁爱的圣人人格,分类割裂成智慧的人和仁爱的人,甚至对比对立起来吗?他为什么要人为地造成“智慧”与“仁爱”这两大组合圣人架构、而且缺一不可的顶级人格的分裂呢?
   第二句“知者动,仁者静”一直被注释为“智慧的人好动,仁爱的人喜静,”就更是望文生义冥顽不灵的“扯”了。不说古之圣贤尊崇躬行的“半日读书,半日心斋坐忘”,就是当代的科学家哲学家等有智慧的人,又见过几个是好动的?外国的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哪个不是宅男懒人?我们的陈寅恪、钱学森和华罗庚又有哪位活泼好动?智慧是与思考伴生的,而思考不都是需要“静静”的吗?智慧在脑子里、思维中是活跃灵动的,但智慧的人却大多是沉稳安静的。而“仁者静”则是说,圣人的仁爱之心是镇静的、稳定恒常的,不是今天有明天无,没准不靠谱的;而仁爱的人却是需要动的,比如爱心人士、志愿者们,假如你天天“仁者静”在家里,没有行动,又怎么去仁爱他人呢?
   “者”之一字,其实,既可以做代词“××的人”用,也可以作为语气助词,或者虚词,表示强调,表示停顿。在这段话里,如果把“者”看作虚词助词,应该更有利于理解圣人原意。
   所以,是平俗庸淡地告诉人们,“智慧的人喜爱水,仁爱的人喜欢山”符合孔圣人的学识修养,还是告诉人们,“圣人的智慧灵动顺畅周流圆满,似水一般,通透通达;圣人的仁爱悲天悯人高广雄浑,像山一样博大深厚,更符合孔夫子的圣人身份和意境呢。”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应该如何理解呢?因为智慧与水、仁爱与山的特性、特质和意象形态的相似相近,所以,应该译释为:
   圣人的智慧透达事理,无所不通,周流无滞,相似于水,因而更亲近、喜悦于水;圣人的仁爱厚重不迁,雄浑高广,巍巍君临,相似于山,所以更亲近、喜悦于山;智慧是灵动变通的,如水一般,顺势而为可以旋绕亦可跳跃,仁爱是镇静稳固的,像山一样,巍然屹立,渊渟岳峙;智慧破除烦恼,所以快乐,仁爱奉献不竭,是为长久(寿,久也。《说文》)。
   正因如此,北宋大儒程颐才赞叹孔圣人对“智与水”和“仁与山”的形象比喻:“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圣人的智慧是世间的最高境界,而仁爱则是人文思想的巅峰,所谓“言足法于天下”。习总也曾引用典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圣人的言传身教是所有人的规矩模范。
   圣人的智慧像水一样,宏观上如大江大河、大海大洋一般,恣肆汪洋、浩渺广阔,深邃幽远,涵盖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圣人的仁爱则像山那样,在在处处,彰显厚度,标示高度。
   一整套儒家学说正是这样,以德(仁)为经、以道(智)为纬,经纬交织铺陈贯穿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大板块理论中。这四大理论板块,也正对应、涵盖了人生智慧和德行成长的四个阶段,更重要的,同时它也是社会教化治理的四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子曰;“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微观上,圣人的智慧也如小湖小湾、小溪小泉一般,淙淙潺潺,曲曲弯弯,见微知著,在细枝末节的生活习性中指导人生、规范伦理、教化风俗、经世济民。所谓“水无常形,顺势而为”。而这一切教化的精髓则是仁爱思想,乃至衍化延伸出来的“孝悌、忠恕、礼义、智信”等等。
   所以说,圣人的智慧是“道”!圣人的仁爱是“德”!“道”是形式,“德”是内容。所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道”是运作的方式方法,“德”是其核心实质。都是圣人总结归纳出来,指导学习、实践的理论方法,同时也是学习和实践的成果结晶的集大成者。它可以引领人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使之完成从凡夫到圣贤的成长过程。
   水向低流,山往高延。仁满智圆,斯为圣贤。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共 26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般人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两句话的理解,都停留在字面上,认为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爱的人喜欢山。有智慧的人喜欢动,生活得快乐。有仁爱的人喜欢静,能长寿。其实,这样的理解过于浅薄与狭隘,落入了咬文嚼字的俗套。只因,我们是凡夫俗子,没有理解圣人的意思。那么,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作者通过深入浅出地学习,有理有据地得出结论:德的核心是仁,道的内涵是智,道与德促成了圆满,即“圣人是道德圆满之人。”圣人的智慧透达事理,无所不通,像流水一样。圣人的仁爱厚重,高大宽广,像高山一样。圣人的智慧就是“道”!圣人的仁爱是“德”!所以,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此篇文章,立意厚重,主题丰沛,知识性非常强,使人受益匪浅,可见作者学识非同一般。文章有深意,有新意,还具有现实性。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227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9-02-21 15:21:12
  读罢此文,受益匪浅,理解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真正涵义。
   感谢老师的分享,问好,祝福春天快乐!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9-02-21 15:21:42
  玫瑰才疏学浅,编按有不到之处,还望老师谅解!
五十玫瑰
3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19-02-21 18:47:32
  感谢老师精心点评,辛苦了。给您拜个晚年!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9-02-27 20:16:1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4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19-02-27 22:01:38
  感谢社长,感谢流年!
5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9-03-09 12:50:50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智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寄情山水。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5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19-03-11 21:03:16
  感谢老师观看点评,遥祝春安!
6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9-03-09 12:56:57
  “水向低流,山往高延。仁满智圆,斯为圣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山往高延,水向低流,山的境界似乎要高一些。群峰叠嶂,山峦逶迤。何其壮观,何等奇伟。而老子却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从山顶流下,“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它依山谷而下 ,田野而绕, 城市而过,江河而去, 直到万川入海。它流到最低处,又能跃到最高处,它云是水的舞蹈,雨是水的吟唱,雪是水的凝结,水就这样在洼处和高处,观望着世事人间。整篇赏析文,脉络清楚,例证有力,分析有理有据,恰到好处地点睛了主题。好文好赏。受益良多,拜读学习。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6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19-03-11 20:58:17
  日月,天之精:山水,地之华。孔圣人用山水来比喻仁爱与智慧,很传神,很生动,也很说明问题。老子作为出世间圣人,更是崇拜于水,神往于水,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觉悟智慧,用水来比喻形容。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