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细密观察,科学结论(随笔) ——有关落叶着地哪面朝上的争论
最近看到一则科普方面的资料,是山东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冯大诚教授撰写的一篇《大树的落叶究竟哪一面先着地》的文章,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脑子里翻腾了半天。这争论究竟有何意义?背后说明了什么?正如我标题上说的对事物要细密观察,不可以想当然,靠猜测推断,而是要科学结论,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误导舆论,误人子弟。我把它整理出来告诉我的朋友们,传递知识一定要靠谱,经得起推敲。
深秋初冬时节,大自然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就是落叶。尤其是阔叶树,无论是黄河两岸,还是大江南北,也不管是山间田园,还是道路两旁,到处是枫红杏黄,满地黄叶,随风飘落,虽然显示秋冬的萧瑟煞景,却也有巍巍的壮观的一面,只是在城市里,落叶堆积是增加了清道工人的工作频率和工作量。
在冯教授的文章里指出,他在微信里看到了人们盛传于网络中的一种论点:“落叶着地后大多是背面朝上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大多数落叶都是背面朝上的,这是因为叶子的正面结构紧密,反面结构松弛,因而致密的一面密度大一点,更重一点,反面相对松弛一点,轻一点,于是自然而然的会让重的一面先着地,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认定是“新知识”了,甚至有“博导”在分析化学的课堂上,把这一观点讲给大学生们听,还俨然让学生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认定90%以上的落叶着地时都是背面朝上的,主要理由就是正面致密,反面疏松。
冯教授是个有心人,思维慎密,从不人云亦云,让事实说话,在他家的院落里也有几棵杨树,也遇到落叶着地的问题,自己正好也在思索这个问题,可是左看看,右看看,网络上都这么说,而且有的纸刊还刊载同类的文章。带着“落叶两面密度不一样,重的一面会朝地面”的既定观点,冯教授在家里做了个实验,他捡来三片大叶子,把每片叶子再剪成24个小块,尽量让小叶正反面平整,然后分三次将小叶片撒落在地,看看在没有风、没有立体干扰的情况下,自由飘落。三次飘下的小片叶子落地的比例,加起来是34比38,相差无几,这说明叶子正反两面的密度和重量,对落叶着地的影响不大,也就是和纸片落地的正反面差别差不多,密度差别不足以影响落叶着地的正反面。
冯教授认为影响落叶着地正反面的主要因素是叶子的立体形状,当树上叶子离开树枝,树叶落地的过程中,应该是凸出一面朝下,这样下落叶子的阻力最小,在无风或微风时凸面朝下,左右摇摆,摇摇晃晃地落下,如果正面凸就背面朝下,如果背面凸就正面朝下,那么为什么会看到落地叶子凸面朝上呢?那是因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风力较大让风给吹翻所致,另一种情况就是叶柄的作用,因为叶柄的重量和角度都会直接影响落叶着地的正反面。
综上所述,是叶子的立体形状决定叶子落地时的正反面,而不是叶子正反面的结构的紧密和松弛,同时还要注意到不同树种的叶子落地的面也会有不同。所以冯教授认为“落叶着地后基本上是背面朝上”的结论是错误的,缺乏细密观察,如果以此推断,以讹传讹,就更是错误,而且以此理论来教化学生,启发思维,就错上加错。他认为科学的结论是要讲究实事求是的,任何信口开河都是有害的,还定量落叶90%的背面朝上,这种传授知识更是误人子弟。
我赞服冯大诚教授的这种细密观察,科学结论的精神,这种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态度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是每一位学者、专家、教授必须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