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二月二,龙抬头(散文)
一、龙抬头的来历
“二月龙抬头,欲把春光就。雪化冰融孕柳芽,雨润田园秀。农户备锄犁,酝酿今年又。汗雨辛勤洒庄苗,但盼仓粮厚。”前人的这首《卜算子•二月二抒怀》展示了农家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刻备耕的景象,以及对风调雨顺和粮仓丰厚的期盼。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是中国及东亚地区古代神话传说中能够行云布雨的一种祥瑞动物,今天的科学早已证明它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人们所指的龙抬头,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说得再通俗一点,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当然,也有传说,蛇、蚯蚓这一类冬眠的动物在惊蛰这一天开始苏醒,一些有害的毒虫危害人类,于是人们就盼望神龙出现,镇住这些害虫,便有了龙抬头节。
还有一说,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虽贵为部落首领,且被后世尊为华夏人文始祖,他非常亲民,“重农桑,务耕田”,而且每年二月二这一天都亲自下田耕种,午间皇娘前来送饭,与农家无二,以至于后来的黄帝、尧、舜、禹纷纷效仿,到了周武王时期,竟把此活动定为一项国策来执行,且文武百官也都要照办,可以想象,每年二月二这一天,农田里该是多么盛大的场面,虽非锣鼓喧天,也一定是人山人海,渐渐地便形成了节日。
而更为贴切的是,古代的人们都把龙当做行云布雨的神,农历二月,春意渐浓,农事活动也就逐渐多起来,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就设立节日,祭拜龙王。
二、吃猪头的习俗
可是,过节也罢,祭拜龙王也好,为什么单单要用猪头,要吃猪头呢?这让二师兄猪八戒先生听了以后情何以堪?其实,这都是有来历的。
古代祭拜祖先和上天,最为贵重的祭品就是三牲,所谓三牲是指羊、牛、猪。当然,这三牲一般都用作公祭或者大户人家的祭祀,贫民百姓日子紧巴,温饱都难,哪敢这么奢侈,只好以三牲的头替代,况且,“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一般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腊月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了。当然,供奉猪头也只是一个形式,百姓虔诚的心意龙王心领了就足够了,人家在龙宫里什么样的奇珍异馐能没有,所以最后祭祀仪式结束,猪头肉还是进了百姓之口。而如今呢?祭祀仪式渐渐淡去,吃猪头的习俗却保留下来,至于城里人呢,自家不养猪,自然没有猪头吃,但节日来了,兜里又不差钱,美食当然必不可少,但不管怎样丰盛,猪头肉还是一定要备一盘的,否则就好像没过二月二似的。
是的,这猪头肉的的确确算得上是一道美食,无论蒸煮皆适宜,只要功夫够火候到,各种调料熏煨过后,端上桌来,就那诱人的颜色也会将你那涎水勾将出来,此时,食欲和风度在内心角斗一番,最终还是忍不住拾起筷子,大快朵颐起来。这猪头肉不但皮厚肉韧有嚼头,而且肥瘦相间,不肥不腻,最适合下酒,假如你有半斤的酒量,有了猪头肉佐餐,多喝二两老白干也是不在话下的。
猪头肉虽然好吃,但二师兄却长着一颗难剃的头,要想清除它一头毛发和其间的污垢,确实需要一番周折,尤其是眼角耳窝,常常令一些蹩脚的师傅绞尽脑汁却难以下手。说起来,这二师兄是最不讲卫生的,一辈子也不洗一回澡,并且还喜爱土中卧泥里拱,浑身上下污秽不堪,不清理干净,那毛发的残渣余孽,那污秽的老皴,看了都想呕吐,肯定没了食欲。记得年轻时,妹夫每年冬天都送我一颗猪头,感激之余,常常犯愁,就我这笨手笨脚的哪能对付得了二师兄这颗刺头,结果是费尽周折,也只能是半拉胡片,煮熟了端上桌,众人挑着光鲜干净之处切上几刀,勉强入口,余下几乎一半都当垃圾扔掉。多年之后,每当想起此事,总觉得对不起妹夫一番心意,却从不敢说出来。所以,我特别敬佩那些工匠师傅,他们的那一双巧手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宋代的“仇池笔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腹饥,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熏熏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把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美馔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俗语还说:“哪有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的。”这其中道理更是不言而喻。人若怀才不遇,不必气馁,早晚必会找到能够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看起来“二月二”吃猪头是古代留下的传统,是吉祥兆头的标志。
三、剃龙头之说
二月二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所谓的剃龙头。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这是中国老百姓都尊崇的一个习俗,不管再忙再穷,过年之前,严格来讲是小年之前一定要剃头。接下来,一个正月,大家忙着走亲访友,庆贺佳节,理发师也会放假休息,回家团圆,因此一个正月基本上没人理发。但是,三十多天,依照一般人头发的生长规律来说,虽谈不上长发飘飘,但也是发及耳鬓了,因此,当二月二青龙节来临之际,大家都盼着有个好兆头,一年里好运当头,便在这一天抢着剃龙头。
相应的,还有一个传说,叫正月剃头死舅舅,而且民间也确实有人在正月理发被舅舅发现而引发了舅甥矛盾,但却从来没听说有人因为外甥在正月理发而去世,同时这句话明显缺乏科学依据。
关于头发,孔夫子在《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身体的毛发和肌肤都来自于父母,我们要珍惜爱护,不可以随便损伤,这是基本的孝道。但这并不等于古人不理发,他们虽然留着长发,并梳着发髻,也是需要不断修理的。
到了清代,满族人执政,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在发型上也是如此。清朝统治者为了所有人都成为顺民,便颁布了“剃发令”,强制人们剃头,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然而,就是在这种高压政策下,依然有许多人坚守祖训,于是,大江南北,成千上万的汉人因为拒绝剃掉传统长发而被砍头示众。
以上两点虽然和剃头有关,但都没有说明正月剃头会怎样,同时其他历史典籍也查无出处,显然,正月剃头死舅舅的传说是个误传。
有益的传统习俗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那些带有封建糟粕的习俗该摒弃的还是要摒弃为好。如今的年轻人,思想解放,追求革新和新潮,很多年轻人留着短短的青皮,七八天不理就不成样子,一个月你不让他理发怎么可能?
己亥年的青龙节恰好与2019年的三八妇女节巧遇,微信的祝福里不断传来龙凤呈祥、龙凤相聚以及阴阳结合这样的祝福词汇,我感佩国人想象力之丰富的同时,也略感委屈,每年都有妇女节,今年的二月二怎么成了男人节了呢?还是收笔吧,出去抬头看天,至少可以缓解颈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