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一起穿过岁月的邻居(报告文学)

精品 【晓荷】一起穿过岁月的邻居(报告文学)


作者:黄也 布衣,358.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62发表时间:2019-03-14 19:36:42


   袁东梅又一次坐车回到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接80多岁的老母亲孙湘兰同自己居住,以方便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孙湘兰又一次拒绝了她。
   耄耋老人孙湘兰又一次拒绝女儿的理由是如此简单:“我在这个家属院生活已经60年了,同这里的各民族邻居相处得就像一家人,家里有什么事,家属大院的各民族邻居,只要有人知道,就都会抢着帮忙干了。有这么好的各民族邻居,我生在这里,死也要在这里!”
   母亲孙湘兰的果决,使女儿袁东梅又一次流着眼泪离开了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
  
   岁月邻里情
   袁东梅的母亲孙湘兰,17岁的时候随母亲从山东投亲到阿克苏,22岁的时候,来到库车县面粉厂工作,那是1958年。后来同跟随王震将军进疆、转业到该面粉厂工作的河北籍解放军战士袁方军相恋成婚,住进了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扎根在这里,逾60年风雨而不动。
   上世纪中叶至八、九十年代,阿克苏地区的各大大小小国营、集体工厂,每一个工厂的背后,都鲜活着一个大大小小的家属院。这些工厂里的工人有多少个民族,工厂家属院里就居住着多少个民族。这些各民族兄弟姐妹,在这样的家属院里进进出出,自然而然地生活成邻居,在岁月中处成亲人,亲如一家。
   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成立于1958年的库车县面粉厂,扩建于1966年,最风光的时候,有工人200多人。但是,现在已经风光不再。随着面粉厂的起落,为了生活,原先在该厂工作的工人,也四处谋求出路。家属院依托工厂而存在,随着工人的离开,家属院的家属也大部分搬离了这个地方。
   但至今,仍有40多户维、汉、回等各民族邻居,生活坚守在这个家属院里。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是如今尚存的为数不多的多民族共居的工厂家属院之一。
   家属院最动人的场景,就是各民族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如谁家的水管坏了、谁家的灯泡炸了、谁家的电线断了……家里没人修,家属院任谁知道了,只要有空,都会有人义务帮忙修好。
   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属院里的孙湘兰和袁方军,一共育有五个儿女,两女三男,袁风排行第二,袁东梅排行老四。
   岁月是一道温馨的剪影。
   在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生活的过往中,孙湘兰同她的各民族邻居,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邻里亲情!
  
   一起玩大的伙伴
   孙湘兰一家同左热姆·玉山一家是最好的邻居。
   1980年,而今近70岁左热姆·玉山随丈夫玉山·买买提从库车县钢铁厂调到库车县面粉厂工作,至今已在该家属院生活了38年。
   左热姆·玉山和丈夫玉山·买买提一共育有三个孩子,45岁的老大艾尔肯·玉山、43岁的老二艾买尔·玉山和38岁的小儿子艾尼瓦尔·玉山。
   袁东梅同左热姆·玉山的三个儿子年龄都相差不大,他们是一起玩大的伙伴。
   那时候,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人丁兴旺。一到晚上,同龄之间的各民族伙伴就相互玩在一起,一茬又一茬,就像长韭菜一样,整个家属院都
   沸反盈天,热闹非凡。
   同袁东梅、艾尔肯·玉山、艾买尔·玉山、艾尼瓦尔·玉山玩在一起的还有张桂珍家的儿子肖军等。
   如今76岁的张桂珍,来到库车县面粉厂工作的时候只有18岁。这个回族老人,是个典型的库车姑娘,爷爷辈就生活到了库车县。张桂珍1962年来到库车县面粉厂工作的当年,就同本厂回族青年肖全义相恋成婚。他们一共育有五个孩子,四男一女,肖斌排行老大,肖军位列第四。
   库车县面粉厂是老厂,工厂里的工人,汉族职工同少数民族职工都不少,因此,家属院里的孩子,不管什么民族,同龄孩子之间,他们既是同学,又是玩伴。
   家属院依托清朝时修建的古城墙,那用黄土夯垒而成的古城墙,一部分成了该家属院的一堵围墙。
   孩子们都贪玩。小时候,男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是红军抓特务和八路军打鬼子。
   为了把游戏玩得逼真,这些不怕死的“好汉”,上房檐、爬城墙,哪里最危险就往哪里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勇敢。
   孩子们纯洁,谁都不愿意演特务或鬼子。谁都不愿意演,年龄大的就以年龄优势,压迫年龄小的演,不愿意就孤立、就威吓、甚至打骂。艾尼瓦尔·玉山小时候就没少挨肖军的孤立、威吓和打骂。肖军比艾尼瓦尔·玉山大几岁。当然,肖军也没少受艾尼瓦尔·玉山的两个哥哥艾尔肯·玉山、艾买尔·玉山的“欺负”。因此,孩子们哭闹是常有的事。孩子们受了委屈,就到母亲面前告状。艾尼瓦尔·玉山就经常哭着跑到母亲左热姆·玉山面前哭诉,左热姆·玉山就笑笑,有时也把肖军叫到自己跟前,假模假样地骂一顿,有时也到肖军母亲张桂珍跟前当笑话一样说说,肖军母亲张桂珍总是把儿子叫到自己跟前,教育他一顿,要他爱护弟弟,不要以大欺小。肖军受到艾尼瓦尔·玉山两个哥哥的“欺负”,也会跑到母亲张桂珍面前告状,张桂珍也只笑笑,从来不以为意。如今,肖军和艾尼瓦尔·玉山成了同事,在库车县公安局工作。
   男孩子疯玩的时候,女孩子就是观众,也是裁判,判谁输谁赢。袁东梅就经常做这些不同民族的男孩子们的裁判。
   家属院的各民族男孩虽野,但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就是不欺负女孩子。袁东梅在为男孩子们游戏做裁判的时候,判定的结果,不同民族的男孩子们基本上都接受。当然,也有不接受的时候。这个时候,袁东梅就会委屈地哭鼻子。袁东梅一哭,男孩子们就没辙了,只好接受。
   “我们那些在面粉厂家属院从小一起玩的各民族孩子,长大了虽然各奔东西,但同龄的伙伴之间,却从来没有断过联系。”袁东梅说。
  
   没有民族之分
   家属院的这些不同民族邻居,心里没有一点民族之分的概念,他们眼里,只知道是住在同一个家属院的邻居。
   夏天的夜里,他们当中的任何一家人,只要把毯子在家属院集中的地方一铺,各民族的邻居就来了,他们或坐或站、或盘腿坐在铺开的毯子上,就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家长里短地神聊;因为都住的是平房,家和家之间,一迈腿就进了,冬天,他们就结朋引伴,出这家进那家,就像进自己的家一样。进到哪一家,碰到家里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一点你孙湘兰家里的东西不能吃,我左热姆·玉山家里的东西不能动的概念。谁家做好吃的了,不管什么民族,都会给左邻右舍这家送一碗,那家送一碗,共同分享。
   袁东梅小时候,就没少吃过左热姆·玉山等少数民族家里做的抓饭、馓子、拉条子等美食。
   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当自己的节日一样过。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库尔邦节,大家在一起欢庆,谁家的馓子做得好,谁家的抓饭做得地道,都是这些不同民族的邻居品评的话题;汉族人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其他民族也同样包饺子、包粽子、吃月饼,没有一点区别。
   家属院里邻居谁家有什么喜事,是整个大院所有人的喜事;家属院里邻居谁家有什么悲伤,是整个大院所有人的悲伤。
   1993年,张桂珍的大儿子肖斌结婚,整个家属院不同民族的邻居,都把这当做自己家的喜事来操持。因为那时还条件不行,家家户户都穷,这些邻居,就把自己家里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随礼。孙湘兰送去了家里连客人来了也舍不得拿出来用的新被面、左热姆·玉山送去了家里贵重的一条毛毯……总之这些不同民族的邻居,家里什么最好送什么。
   大儿子肖斌结婚后不几天,张桂珍的老伴肖全义就因为心脏病去世,整个家属院不同民族的邻居,又赶忙把她家的喜气洋洋去掉,换成素净的一片白,脸上也像失去了亲人一样难过,共同帮扶着把肖全义送走。
   几十年的时间里,整个家属院,要发生多少喜事,又会出现多少悲伤?这些不同民族的邻居都会和事主家里同喜同悲。
   1997年,左热姆·玉山的大儿子艾尔肯·玉山结婚,左热姆·玉山当时家庭条件欠佳,整个家属院都动员起来,家里有钱的给钱、有布料的给布料,家里条件不好的,也为左热姆·玉山家里送去一把铜水壶,还有送鸡蛋的、送方块糖的、送砖茶的……总之家里有什么送什么。
   孙湘兰说:“这是我们整个家属院娶儿媳妇,左热姆·玉山娶儿媳妇,就是我娶儿媳妇。”
   张桂珍说:“左热姆·玉山家里办喜事,就是我们整个家属院里办喜事。今天我高兴!”
   当艾尔肯·玉山的媳妇被毛驴车接进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整个家属院的各民族邻居,都欢快地跳起了迎接的麦西来甫,整个家属院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温馨的家园
   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是曾经生活在这里,后来又因为生活离开这里的人们的温馨家园,念念不忘并经常在他们的梦中出现。
   72岁的张庆林,原是库车县面粉厂的技术顾问,在该家属院生活了近30年。2007年,他在库车县新城买了房,搬离了这个地方。
   但自从离开,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到这个自己曾经生活、留下过美好青春的家属院好几次。
   “我喜欢我们面粉厂家属院,它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地方。”张庆林说。
   每次回,他都会拿着礼物,看看自己曾经的各民族邻居,同还住在这里的各民族邻居聊天,问问康德莱提·阿不拉的家庭情况、看看吾买尔·沙迪克的房子、了解了解吐尔孙·麦合木提的身体、问候问候孙湘兰张桂珍等老人、打听打听家属院哪些老人健在哪些孩子出息,一聊就是几个小时,舍不得离开。这里男人们在回忆往昔,那里女人们就在家里准备饭,左热姆·玉山在家里做抓饭、帕提旦木·买买提在家里做拉面、阿依古丽·日阿木沙在家里炖羊肉……家家争着留张庆林到自己家里吃饭,盛情不过的张庆林只好一家尝一尝。回去的时候,整个家属院的各民族邻居都会送到家属院门口。
   “经常回家属院看看啊!”
   “会的,我一定会经常回来看你们的。”
   家属院是离开这里的人们的梦中家园,还住在家属院的各民族邻居,力求把这里打造得更温馨。
   孙湘兰家的老二袁风,1993年在面粉厂工作时左腿被机器皮带齐大腿勒断,被送到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救治,伤愈后全体面粉厂职工和家属院邻居凑了近十万元钱,安排他到上海的一家医院安了假肢。安好假肢的袁风怪母亲孙湘兰对自己关心不够,离开家属院以后,住在同一个县城,一年四季也不来看看母亲。有时来面粉厂,也不进母亲孙湘兰家的门,直伤心得孙湘兰泪水涟涟。吐尔孙·麦合木提、艾山·阿布都等家属院邻居知道了,见到袁风就教育他一次:“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也是有儿女的人了,自己的母亲年纪这么大了,你来了家属院都不去看看,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今后你要再这样,我们家属院不欢迎你来!”
   54岁的吐尔孙·麦合木提和50岁的艾山·阿布都都是同孙湘兰做了近三十年的邻居,同袁风还曾是同一个工厂的工人,说话不用拐弯抹角。
   就因为家属院各民族邻居和谐共处,才使得整个家属院显得更温馨。
  
   殷殷邻里情
   太阳东升西落,岁月四季轮回。
   家属院就像一座军营,流水似的,不断地有人出去,不断地有人进来。
   1996年,如今48岁的康德莱提·阿不拉和52岁的吾买尔·沙迪克等来到库车县面粉厂工作,住进了该面粉厂家属院。这些新来的邻居,年龄同孙湘兰等老一辈面粉厂家属院住户的孩子一般大,对待她们,也像晚辈对待长辈一样尊敬。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家属院的父母们都逐渐老去。
   孙湘兰年龄渐渐大了,生病是常有的事。2009年,老伴袁方军因病去世,孙湘兰就一人独居。
   这时,袁东梅等兄妹都早已成家,先后离开了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女儿总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2007年,袁东梅在库车县天山三区小区买了95平方米的楼房,离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有三、四公里。父亲在的时候,父母偶尔到她家串串门。父亲去世以后,考虑到母亲孙湘兰一人独居,袁东梅就计划着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方便照顾。
   四十多岁的袁东梅没有固定工作,经常走马灯一样到一些单位上班,现在在一小区物业公司工作。
   2009年,父亲袁方军去世不久,袁东梅就把母亲孙湘兰接到了自己家里。刚开始,孙湘兰还高兴。但新鲜劲一过,她就开始想自己在面粉厂家属院里的各民族邻居。
   怎么能不想呢?那些各民族邻居,是经过十几年几十年比邻而居浸润而成的浓浓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比亲情还要醇厚。
   “我要回我们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结果,这次在女儿袁东梅家里住了还不到五天,孙湘兰就提出了这样的想法。
   “妈,您要回面粉厂家属院,是您在我家里我对您照顾得不好吗?”一听说母亲要回面粉厂家属院,袁东梅急了。
   “不是!”
   “那您为什么要回去?”
   “我想他们!我离不开他们!”
   袁东梅不放母亲走,孙湘兰就整日在女儿家里坐立不安,嘴里老是念叨着家属院里的那些邻居。她念叨左热姆·玉山,说以前同左热姆·玉山邻居时如何如何;她念叨张桂珍,说同张桂珍怎样做了邻居几十年;她念叨康德莱提·阿不拉,说那孩子对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她念叨吾买尔·沙迪克,说那孩子如何如何帮助自己……有时念叨着念叨着,眼里就有了眼泪。还茶饭不思,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共 84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多么温馨的家属小院,多么温暖的民族情谊呀!改革开放这许多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在一边享受改革春风结出的硕果的同时,心底里总有那么一丝丝的失落感,是什么呢?人情淡薄了。城里的房子越建越高,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密集,人明明是一个个群体,却又分明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住在对门不相识,关起门来过日子。谁不渴望暖暖的邻里乡情呢?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由此,文里记录的库车县面粉厂家属院生活太难得,太可贵了。而且小院的生活不仅仅只是邻里之间的团结和睦,更是一出民族大团结的温馨剧,贵中之贵!感谢作者用文字带给我们如此美好的感受。好文力荐,佳作共赏!【编辑:至简至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32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19-03-14 19:37:33
  感谢老师的美文,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何叶        2019-03-21 20:24:43
  恭喜精品!十元红包已发。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