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南山之歌(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南山之歌(散文)


作者:春燕蓓蕾 秀才,258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17发表时间:2019-03-19 07:11:28
摘要:南山三个穷村借着改革扶贫移民搬迁的春风,搬出了大山,走出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柳岸】南山之歌(散文)
   我要回老家看看。回故乡之前,我走进移民后的槐坪村,进行了采访,用相机作了记录。我要用事实抚慰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告诉安寂于坟头下的爷爷奶奶们,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山里人走出了大山,用汗水浇开了幸福花,用勤劳铺就了致富路。
   车子奔驰在回乡的路上,几十年的离愁别绪,也一股脑儿地涌向心头。到了石板坡下,我走进了坡下的槐坪小学旧址。那是一排土木结构的校舍瓦房,门窗短缺,土墙裂缝。院子里放着十几个蜂箱,却不见养蜂人,老桐树上一只喜鹊的喳喳叫声,更显得这个大院子的空旷冷清。半个世纪前,藏王寨、黑狗山、韩家沟、槐坪、营沟、南庄、东坡几个村庄的孩子,都在这里念书。为了上学,我和小同学们寒冬里多少次在石板坡上滑倒,我的左臂就在这里摔伤。为了保护我们,我们的老师冯安康,雨天雪天总在坡上等着我们,招呼着我们走进校园……
   徜徉在母校的校园里,眼前浮现出儿时读书的艰难环境,土台垫木板,纸张两面写,大字加小字,墨汁里兑着水。不管寒冬酷暑,一天两顿饭。一个柿疙瘩,一块红薯,一块小米饭锅巴,是零食也是午饭……这个校园也是槐坪村部,有过很多故事。唱戏、耍把戏、说书、演电影、排节目,都在这里登场;批斗会、动员会、联产承包会……都在这里召开。
   走出校门,我一眼瞅见了石板坡下那被灌木丛掩埋、已经干涸的水渠。这是农业学大寨时,家乡人在村支书鲁建员、联队长马小拴带领下,战天斗地,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从悬崖青石上开凿出来的水渠,这是槐坪与东坡旱涝保收的救命渠,也是槐坪人引以自豪的“红旗渠”。
   上到坡顶,拐了一个大弯,看到老家了,来到宅门前,院墙上的仙人掌还在繁衍,而房屋的土墙已坍塌。我与奶奶住过的窑洞还在,只是少了门窗。走进窑洞,炕窑依旧,而里面没有了亲人的温度。回到父母当年居住的房前,我想起父亲衔在嘴里的烟斗,想起母亲用于做饭扇火的蒲扇,想起一群姊妹嬉闹的笑脸。只是院里杂草丛生,那个装雨水的木槽还在房檐下架着,我伸长脖子看清了槽下的那口大缸,里面留有雨水,缸底变成了绿色,有虫子在水里游动,我闻到了水的臭味,老故事又在心里涌动。
   山里人称营沟为风水宝地。可这儿没水吃让家乡人吃尽了苦头。干旱时从旱井里取水,颜色如黄米汤,倒进水缸撒还得撒两把玉米面澄清,喝着也取不了浓烈的土腥味。下雪了,挑不来水,就化雪水吃,大缸小缸,盆盆罐罐,锅锅碗碗都装满了,像一堆堆冒尖的白面。洗脸洗衣的水从不泼于地上,一家人洗脸用一盆水,洗完脸再洗脚,刷锅洗碗的水再倒进猪槽。家里有劳动力的挑水,有学生的抬水,没人挑没人抬的,只有大妈婶子在河里背水或用牲口驮水。我们到槐坪上学,兄妹或姐妹,一人拿桶一人拿杆,傍晚放学归来饿得前心贴后心,也要把水抬回来。放学路上,我们抬着摇晃的水桶,多少次露出的脚丫被尖刺扎伤!下雨时,水挑不回来了,房檐下盆盆罐罐就排成了队,那时,不抬水的惬意在心中流淌,那屋檐下雨水的滴落声,竟如敲击鼓乐般动听。
   山里人通信难呀。槐坪、和平、差沟三村,与外边世界的交流,只有一个叫做马建设的邮递员。他常年背着邮包在山间穿行,人们在村口等着他的出现。喜讯的带来,常使人们几天几夜念叨不断。由于行路难,许多老年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山。
   来到奶奶的坟茔前,我摆上供品,燃放了鞭炮,点燃了一把冥香,那袅袅香烟,如无线电波飘向天国。坐在坟茔前,我把心事倾诉。
   槐评人通过移民般迁,把贫困落后撂在了大山里,堂堂正正地走上了致富路。如今真正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一路向小康奔去。我亲爱的先人们,你们能看见吗,咱们槐坪人,短短几年时间,就从山庄窝铺搬迁到县城,成了城里人,你们高兴吗?
   回想当年要把分散在大山里的二十六个村庄,六十户人家全部搬出来,曾经遇到多少阻力,多少困难?故土难离呀!老人们的担忧有道理!山里人除了种地,没有一技之长,搬出来,能站稳脚跟,能过好日子吗?为了搬迁,县、乡、村各级领导做了多少努力,已无法列举。出身南山的副县长王维学,用双腿丈量了槐坪所有的村村落落,山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用相机留了纪念。他主持编纂的那本《槐坪记忆》,用图片和文字详细地记录了槐坪的山山水水,地形地貌,农舍农田,土窑房舍,也记录了山里人走出大山的原因,走出大山的全过程。
   如今槐坪人的生活环境与南山相比,可以说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堂。山里人再也不用发愁没水吃了,自来水送到了每家每户的锅台边。煤油灯早已进了博物馆,晚上路灯明亮,出行不用打手电。天然气和大暖已接到大路边。
   走出大山,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山里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国家的扶贫移民政策的英明,实践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正确理念。山里的汉子靠着能出力肯吃苦,拿下了城里无人干,不愿意干的苦活、脏活、累活,靠着一双双勤劳的手奋斗出了幸福,创造出了财富。山里的女人以她们的纯朴、善良、体贴、贤惠,勤劳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如今他们家家拥有了二层小楼,独家小院,过上了城里生活,家家都有了存款!有奋斗就有幸福,就有收获。
   王超平已五十四岁,但他有年轻人硬朗的身板,健康的体魄。卸水泥是最脏最累的活,而他就专挑无人干的活下手。他十几年专攻一项,凭着本劲,摸索技巧,依靠惯性干出了门道。那真是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下力气的脏活累活,在他手里变得轻而易举。一大车水泥,在别人看来那是累断筋骨的事,而他干完腰不弯气不喘,红黑的脸膛堆满了明朗的笑容。他凭着吃苦耐劳,辛苦一天拿个千而八百元,为家庭创造了财富,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有了钱他孝敬老人,供孩子念完大学再供研究生。
   精明能干的武拴红,选择了别人不愿冒险的工作。近些年来县城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而按下水管的高空作业,成了他的专长。山里人醇厚心思缜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他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到一排排整座高楼,小到接一截下水管,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安全系数,质量保障为他赢得了千千万万的客户,财源也滚滚而来。
   村民刘拴师已六十多岁,但他闲不住,每天起早贪黑,穿行在各个工地上,一天就挣二三百元。他说:“住到了城里,只要肯干就能赚钱,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好干的美吃的,现在我想吃啥就买啥。”
   东坡庄的马小争,她已在几个家庭当过护工保姆,为忙于工作的儿女们行孝于床前。人常说,百日床前无孝子,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儿孙照顾时间久了都腻烦,何况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曾问她,常年累月照顾老人烦不烦?她说:“这是我的工作,怎能嫌烦?”老小孩,老小孩,她把老人当成小孩来照顾。早晨的起居,每一顿的饭菜,洗洗涮涮,与老人拉家常……她的贴心付出让夕阳老人不再孤独,晚年生活多了一丝温馨,子女们也受到影响,对老人多了几分关心。她走进哪一家,哪一家就传出和谐幸福的笑声。
   最值得称赞的是当年最穷的王小平的俩儿子王永峰、王雪峰。他俩成立了建筑队,带领乡邻亲戚三十多人,去北京搞建筑,而且闯出了一片天下。王永峰勤吃苦能钻研,学会了看图纸搞设计。他不仅能承揽到工程,而且以山里人的诚信,以高质量和高速度,赢得了几个大公司负责人的信任,当然也赢得了利润。他还与工人同甘共苦,从不拖欠工人工资。他带出去的几十个山里人,每月收入都在上万元。在山里娶不到媳妇的小伙子们,出去时还是光棍,回来时开着小车,领着时髦漂亮的媳妇。
   当我在槐坪村书记马红的陪同下,又一次走进槐坪移民新村,眼前那移民住户一排排三上三下的小院二层小楼,那家家时尚新潮的客厅,那户户一应俱全的电器家具,那老人小孩人人喜悦的面孔,让我又一次陶醉了。
   走出村部,文化广场上几个老人的话语传进我的耳鼓,“如今国家振兴乡村,咱那槐坪老村,生态好、山货多,等开发好了,咱们的日子不就更好过了吗?”村老书记刘安民说:“老家人是搬走了,可旧房旧窑还在。如今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扶贫新政策,又是咱槐坪村的一个新机遇呀!”
   接着老书记的话,马红告诉我,他的下一步发展计划是,利用老村独特资源,发展养蜂业,开辟山葡萄采摘园,让每个自然庄都成为人们采摘、登山、健身的康养胜地。成为槐坪人发财的钱罐罐。
  
   三、和平,燃亮梦想
   和平村在南山整体搬迁前,不到二百口人,分散居住在十余个小山庄里。
   小时候,我对和平村的老哇沟(楼瓦沟)和难见(南涧)两个山庄,就没有好印象。因为一说到老哇沟,我就与不吉利联系起来,想着那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到处乌鸦起起落落,“阿哇、阿哇”的叫声让人不寒而栗,心里发怵。所以我从心里希望远离这样的地方,一辈子也不想靠近。
   说到难见(南涧),我想到没有尽头的蜿蜒山路。从小到大对这个村庄,有三次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前难见村归槐坪村管辖,我上小学四年级那年六一儿童节,是在这里过的。因路远,我第一天晚上就住在了亲戚家,第二天天刚亮,老师就领着我们出发了。爬完五里山坡,又走十五里山路,那样的山路走、走、走,无尽头……后来这样的景象多次出现在我的梦里。第二次是我初中毕业那年,参加了槐坪村的文艺节目表演,正月里到各村巡回演出,在去难见村时,刚下过一场大雪,十五里蜿蜒山路,齐脚脖的雪,满世界白茫茫看不到头。等我们到达目的地,我的棉鞋湿透,裤脚结成了冰絮絮。寒冷饥饿,浑身发抖,使着劲儿走进村庄,勒紧裤带演完节目,我们便被派到各家去吃饭。我去的那家,没有女主人,五十多岁已驼背的大爷给做的饭。他从挂在高处的小筐里拿出了一块白面馒头,专门为我“炒”了菜。我看他从玻璃瓶里用筷子蘸了一滴油,在锅里翻炒了胡萝卜丝。炒好以后盛于碗中,放在面板上。因为饿了,我开始吃得津津有味,而等我看到他们父子俩吃得是咸菜红薯时,我再也没有往下咽的胃口。我注意了大爷的穿着,棉衣上粗针大线补了好几块补丁。我把目光扫向他们的土炕,没见到被子,只见一条破毛巾遮掩不住的脏枕头。我情不自禁地放下筷子,离开了他家门。第三个印象至今让我心疼。我的朋友胡小棉,家住在难见,嫁给了本村。她漂亮活泼爱说爱笑,那双娇滴滴的眼睛还留在我的记忆里。可不幸的是她生第一胎就死于难产。等我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已是几年以前的事了。我询问了不幸的经过:孩子胎位不顺,没处找医生,子宫大出血,全家人眼看着她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对和平印象最深刻的还有我大姑讲的故事。大姑叫王秀荣,在和平弟家山一座庙里教学。条件那个苦不说,晚上野狼嚎叫撞庙门,用爪子抓窗户,大姑晚上总是提心吊胆……
   工作以后,父母搬出了南山,曾经多少年与和平没有联系。直到和平移民搬迁后,住在山里的几位同学红白喜事,有机会聚到一块,才对和平的搬迁情况有了些了解。
   多少年来,和平人总希望自己的家乡能通电通路,发展繁荣。但直到搬迁前,这个梦想没有实现。可近年来,他们的梦想被点燃。水泥大路要通了,村村庄庄要有电了。这喜讯来自国家要投资七十多个亿,在和平建抽水蓄能发电站。这是个国家工程,它将使党的光辉普照到和平的每个山庄窝铺。
   为了解真实情况,今年五月我釆访了和平村书记陈玉民。这是三个村唯一连任的村书记。看着他高高的个头,一脸的俊朗。我出口夸赞说:“小伙子长得真帅!”而一位老乡告诉我,就这么好的小伙子,在山里时父亲是吃公家饭的,家庭条件算不错的,可他到了而立之年也没娶到媳妇。我问他,若不搬迁,这么帅的小伙难道打光棍不成?他说不打光棍也得倒插门当上门女婿,因为山里的凤凰都飞走了。
   我首先关心的是抽水蓄能发电工程,玉民说,这工程浩大,一时半会说不清楚,等两天我请你到山里看看。
   流火七月的一天,我坐上了玉明派来的车子,开车的是村支部副书记陈金锤,他是个山路开车的把式,车子在弯曲陡峭的山路上颠着绕着,一个多钟头后,车子到了槐坪地界,趟过了板涧河,迎头上了通往黑狗山的五里坡。
   上到山顶就是独家庄梨树洼,这地方我感情纠结,因它是我小时候娃娃亲的婆家。山崖下还有神仙居住的山洞。小日本侵犯时,爷爷曾在洞里避过难。听奶奶说过,古时候曾有一只黑狗从这个洞口钻进去,从那边洞口出来时,已到夏县的地界。黑狗山的名子由此而来。如今的黑狗山庄,已无人居住,田地里长满了麻茹灌木,正是麻茹成熟期,满树红丢丢的果实珍珠般地炫耀着,没人理睬。
   向深山行进,风儿轻轻吹拂,枝叶慢慢摇曳,丝丝凉爽扑面而来。远处的山被薄薄的雾笼罩着,偶尔有雨丝飘落。车子开进难见(南涧)的路,就遇到了几只小山猪大摇大摆地在路上跑着,汽车的喇叭声响了,它们才四散逃去。路向丛林深处延伸,也越来越难走了,金锤小心翼翼地驾着车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而我猎奇般观察着路两边那一顶顶山葡萄架和一根根舒展的蓿瓜蔓儿。金锤告诉我,要是秋天进山来,有好多野果可釆,山葡萄、蓿瓜不用费劲,路边伸手就能摘到。想要一包毛栗、橡果、山核桃,那是举手之劳。

共 1225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洋洋洒洒的万字文,把读者带进了“扶贫移民搬迁”的事宜上来了。作者用第一人称,拿起沾满浓浓乡音的笔墨,抒发了家乡在改革开放中呈现出的惊人变化,真情实感流淌于纸,文情并茂飞扬于笔。文中首先说明“我”是南山人,老家在槐坪。而槐坪与差沟、和平这三个村位于南山深处,原本居住分散,非常贫穷落后,是党的扶贫政策鼓起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三个穷村人借着改革扶贫移民搬迁的春风,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三个村全部搬出了大山。又经过十年的戮力拼搏,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走出了一条发展致富的新路子。处于对家乡的深爱,对家乡人的关怀,担心乡亲们离开祖祖辈辈养育自己的大山来到陌生的新城里会不会不习惯,没有一技之长的庄稼人远离了靠山吃山、靠地吃地的山和土地,拿什么养家糊口?凭什么致富?会不会更穷?带着这些疑问,作者走访了一些乡亲,让他惊喜万分的是这些农村人进城后借着政策的优势,开动脑筋想办法,施展拳脚,发挥出了自身原本就有的能量,还真真切切地过上了好日子。有道是:“穷则思变”树挪死,人挪活,罪受够了,苦吃尽了,就要寻找出路。文章分了三个章节,从这三个穷村分别叙述,一说差沟,是脱贫先锋。二说槐坪,致富有路。三说和平,燃亮梦想。一个“动”让那些以往的交通堵塞、看病难、上学难、用电难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搬迁前后的差别一目了然,真让作者喜出望外,无限欣慰。文章以真挚淳朴的笔写到这个脱变的过程不容易,心底厚道的村民对外面突飞猛进的世界不太了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然差一些,但在各村领导们的带动和一步步努力下,终于转变思想,转变了观念,才迎合了改革扶贫移民的的政策,在新的家园——舜乡移民新村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散文《南山之歌》确实唱出了南山人的心声,是一篇内容丰厚,乡味浓郁的佳作。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农村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洪流变迁中新旧两重天的真实画卷,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果实,无疑,文章弘扬了正能量,引人入胜,催人奋进。同时,彰显了作者丰厚的写作功底和美好情怀。问候作者,感谢赐稿柳岸,力荐文友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3-19 07:13:02
  拜读佳作,问候作者!感谢您投稿柳岸,祝您写作快乐,再创佳品!
回复1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9-03-20 23:18:07
  谢谢平安君的精彩编按和留言故励!
2 楼        文友:老百        2019-03-19 10:02:53
  一篇精彩的纪实散文,很有正能量,现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推荐!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9-03-20 23:16:38
  谢谢老百,辛苦了!
3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9-03-20 21:32:24
  谢谢江山柳岸推出我的纪实散文,谢过老百的鼎力提携支持,谢谢安平静好君的精彩编按!其实此文在山西扶贫刊物,运城日报,舜乡纸媒都已发表过,引起广泛关注。写此文我也化费了好长时间,多次走进乡村采访。多次投稿我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穷山沟里的人走出山沟,靠自己发家致富,奔向小康生活。
4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9-03-21 06:34:00
  为写这篇文章,我走访了不知多少次,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和精力。南山三个穷村,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搬出了大山。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走访当中,南山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想了解山里人搬出大山是怎么致富的,耐心读文!
5 楼        文友:王友明        2019-03-21 15:38:49
  读过王小燕妹妹的许多文章,大多是散文作品,也有民间传说故事。报告文学作品,我是第一次读到。总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语言朴实,事件真实,情感充沛,叙述自然。报告文学释义: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我认为,《南山之歌》较好地把握了报告文学的特点。从来没有写过报告文学的王小燕妹妹,初次写成这样的篇章,可喜可贺!
回复5 楼        文友:春燕蓓蕾        2019-03-21 16:09:47
  谢谢哥哥的鼓励留言支持!写此文前,我心里是没有把握的。通过一次次釆访,南山人吃苦耐劳的精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