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中国“最傻餐厅”(随笔)
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江苏徐州却有一家名叫“雨花斋”的餐厅,全年无休为人们供应免费的用餐,被称为“中国最傻餐厅”。
像往常一样,上午11时许,雨花斋前来就餐的食客就已经排成了长队,仍是四菜一汤,萝卜、白菜、豆腐、海带和玉米粥,主食是馒头和米饭。大家领完饭后,便安静就坐,安静就餐。这样的场景真是让人动容,也在好奇着这个餐厅为何会免费给顾客用餐?这样的餐厅怎样经营下去呢?
这家餐厅的负责人叫武峻,徐州人,今年40多岁,曾经开过公司,年收入不下几十万,当时的他每天只知道赚钱,认为只要有钱,才能过上好生活,也因此陪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
几年之后,母亲的去世让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无常,应该懂得珍惜,不该只是忙于赚钱。于是他注销了公司,卖掉了房子,在全国各地求道,讲学。偶然有一个机会,他接触到开办雨花斋的人士,决心回到徐州,争取为家乡做点什么。
他租用了徐州第一中学校办工厂的废弃厂房。因为当时学校方面为支持公益事业,以几乎免费的价格提供场地,装修及餐厅设备投入花了20多万,都是外地公益人士资助的。
武峻把雨花斋定义为“自助式免费素食餐厅”,倡导爱心互助的理念,它是建立在感恩互助基础之上的,主要靠义工维持开支。
因为是免费的餐厅,雨花斋刚刚开办不久,出现了食客满棚,义工不得不围成人墙维持秩序。这一局面愁透了武俊,思索片刻,他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在求道中感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于人精神的洗礼作用,他想也许可以用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让大家形成文明就餐的习惯。
他把来雨花斋吃饭的食客都称之为“家人”,让大家在等候就餐的时间里坐在大棚里,认真的给大家讲解传统文化。就这样,两个月之后,改变了原来就餐时拥挤混乱的局面,多吃多占的现象也没有了,大家从传统文化中学到了爱与宽容,放弃了抱怨。餐厅的食客也越来越多,这让市民们感受到公益的热情,媒体也竟相报道。
然而,雨花斋的开支主要靠义工的捐助维持,刚开始每个月都是入不敷出的,很多人也对此质疑——雨花斋该怎么经营下去?屋漏偏逢连夜雨,武峻接到通知——政府要收储该场地,要求其搬迁。武峻深深感受到了做慈善的不易,他甚至想到了放弃,他不知道如何才能经营得更好,不知道能维持多久?他身边的朋友也劝他:“穷则独善其身,别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你应该好好想想自己未来的路。”但是看着这些“家人们”深切的目光,还有义工们的默默付出,武峻湿了眼眶,他知道,既然做了就必须坚持下去。
武峻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当地的政府,讲清来意后,政府认为“雨花斋”带给人们温暖,只有支持雨花斋,才不会挫伤人们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但因项目的需要,建议他赶快找到搬迁的地方。武峻历尽艰苦,终于找到了附近的场地,之后雨花斋又开始营业了。武峻店里有两本特殊的账本,一本记录着每日志愿者人数和就餐人数,另一本则详细记录了接收到的爱心帮助。由于武峻的坚持,来店里的义工也越来越多,他们身份各异,从最初的尝试到热心志愿服务,都源于内心深处的感动,他们也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家。
武峻还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为他们制作专属他们的套餐,比如他把老人当成自己的长辈来孝顺,给老年人定制的套餐是素食,少油,少盐,软糯。老人们退休之后时间比较多,之前打牌等娱乐活动占据了他们的休闲时光,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来店里帮忙,还认真听武峻的传统文化课,在雨花斋他们觉得十分有意义。
如今雨花斋已经经营了五年多了,除了有物资的支持,还组建了义工团队,他们给雨花斋增添了温暖与活力。面对记者采访时,一个义工说“雨花斋里的‘膳’和‘善’让我感动,餐厅一定会办得越来越好!”
其实,雨花斋并不是中国最傻的餐厅,它的“膳食”源于“善良”,它的运营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给人们带来的正能量和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