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大学老师追忆(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大学老师追忆(散文)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56发表时间:2019-03-31 22:33:15

【丹枫】大学老师追忆(散文)
   4.丁石孙强调从严治校,但希望能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他回忆当时的治校理念:“个人需要自由发展,老师也需要自由发展。我觉得校长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你唯一的办法是创造条件让大家能够自由发展。
   5.1986年入读国际政治系的学生王佳:“那时的北大就是我们心目中大学的样子。人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觉得自己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承担着使命和责任,心怀热情和希望”。
   6.1987年元旦晚上8点钟,下起了鹅毛大雪。北大有三四千学生聚在学校办公楼前,要求学校领导出面解救被北京市公安局抓扣学生。丁石孙下到办公楼东门,让人从楼上放下一个话筒,他手持话筒跟学生对话:“同学们要冷静。有人被抓了,我们去交涉;把我围起来没用,我只有腾出手来才能做事”。丁石孙后来回忆:“我刚讲完,有学生大声喊:‘不要听丁石孙的话。他用的是缓兵之计。’这时楼上有人下来跟我讲,市委准备放人。我一下子心里有了底,就大声说,谁说我骗人,站出来,我从来不骗人。学校也从来不秋后算账。听我这么一说,学生安静了。这时是晚上8点多钟。我让他们11点再来找我,听答复。这样,学生慢慢散去了。”
   7.1988年,北大90周年校庆,中文系教授谢冕著文《永远的校园》,其中写道:“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二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这座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现象加以考察,便可发现科学民主作为北大精神支柱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
   8.1988年,丁石孙给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写过两封信,说已经干了4年,身体很不好,希望能同意自己辞职。“我觉得一个人做不成的事情多得很,做不成就算了,我已经尽了力了。”他后来解释。
   9.1989年8月下旬,丁石孙在告别讲话中说:“我当了五年校长,由于能力有限,工作没做好;我是历史乐观主义者,相信后来的校长会比我做得好,会把北大办得更好。”
   10.离任第二天,丁石孙回到数学系,找到时任数学系系主任的李忠说:“我来找你报到,请系里安排我的工作。”
   11.1998年,时逢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讲话时说,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丁石孙。
   12.常常有人追忆那时的北大。丁石孙笑笑:“我运气比较好,因为1988年确实是北大达到很高水平的一年。”他觉得,那种精神的魅力,是“不太容易消失的”。追问:“你的信心会因此失去吗?”丁石孙说:“那就不是我能做的,我从历史上已经过去了。”
  
   七
   1986年金秋九月的一天,我在北京站坐上了北京大学派来接新生的车子。驶进长安街的瞬间,我的心少有的蒸腾飞翔起来。记得当时我暗暗立下个心愿:一定要对得起这四年,拼命学好这四年。初入大学,随东北老乡张继成和孙兴彬熟悉了校园情况,瞻仰了未名湖畔的蔡元培铜像,这是北京大学七七、七八级毕业生捐赠母校的,由著名雕塑家曾竹韶教授创作,北京钢铁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这位五四时期的校长和名师,首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蔡元培校长,另我们顶礼膜拜。可惜,先生英年早逝,墓在他乡,学子们只能在铜像前瞻仰。
   蔡校长的名言甚多,同学们曾作收罗如下:1.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2.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5.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6.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7.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8.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9.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0.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的锻炼。11.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12.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13.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14.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15.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16.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17.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2012年春天,我赴广州,夜晚前往广州先烈中路的黄花冈公园,一个人从七十二烈士的墓道走进去,仰视记功坊上方正的石头,抚摸石碑和上面的每一个名字。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和失败后赴义时的从容与慷慨,都是人生命中最灿烂的火花。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蔡元培先生在《黄花岗凭吊图》题诗:"碧血三年化,黄花终古香。为群直牺己,后死尽知方“。
   那时,我才发现没有参加这次起义却绝对是他们中一员的蔡元培先生。早在1904年冬天,蔡元培与同乡陶成章等商定,将原来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改组扩大为光复会,他当选了光复会会长,并吸收徐锡麟、秋瑾为光复会骨干,此后又吸收朱瑞、吕公望等一批人士为光复会会员,壮大了光复会的组织和力量。黄花岗死难烈士,多出于蔡元培所创光复会。孙中山说:"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那时,我方才了解蔡先生安葬香港。当时,我立下了到香港灵前拜谒的承诺。
   2014年秋,我赴香港,既定的曰程之一,要去拜谒蔡元培校长。通过手头的香港地图并参考百度地图确定好路线,于周日下午两点出发,坐地铁转巴士。经过了闹哄哄的中环,看到了城市里无数佩枪的警察。最后乘坐77号巴士,在香港新界西贡区西南部田湾街下车。找到一处花店,买了一束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鲜花。据说车站对面就是目的地,我却转了半小时,最后到香港仔的华人永远坟场,我竟然还向一位妇女市民询问。蔡先生该不会嘲笑我的一以贯之的路盲吧。
   这个时候,天空开始落下雨丝,亚热带的天空,刚出发时的晴空这么快就已布满阴云。顺着长长的斜坡,走到上面,看到一个古老的牌坊,上写着:“香港华人永远坟场。”一个人一生会有许多机会到这种叫坟场的地方,记得小时候曾无数次从坟茔中穿行。长大后发现,在墓地中实际上是一个和故人近距离接触的地方。而百年之后,他人于我们的墓前时,又应如何想?
   随意在公墓的台阶上行走,我自信的以为此处只是一个小小的所在,蔡先生的墓应是好找,过了许久,当我又上了一道台阶时,坟场的全景呈现在我的眼前,偌大的公墓足有两三个小山头,包围在两面的住宅楼宇中间。墓地上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白色的墓石,除我之外再无一人。此时天色已经开始黯淡了下来,我想起出发前做的功课,记事纸上,标注着老先生的阴宅。资字5段24台。细雨迷蒙,几番上下往返,汗水雨水交替流下。似是老校长在冥冥中指点我这个在雨雾中寻找他长眠之处的后生,我抬头四顾,资字段不远处有一个墨绿色的巨大石碑,虽然在众多的墓碑中并不显眼,但做的功课告诉我墨绿色的石碑只有先生此处。因无法直达,我行礼后跨过两座别人的墓地,果然发现是蔡孑民先生墓。这个墓碑是1978年由台湾和香港的北大校友会捐资兴建的,按墓碑的上的文字说,原来的墓碑因为“江汉濯之”“秋阳暴之”等原因,已经不行,因此要重修。
   墓前空地上亦是石条。借着天空残存的一点微光,看着石碑上的蔡先生之生平介绍,但天暗看不尽清楚,不过石碑上\\\'蔡孑民先生之墓\\\'几个金色大字到分外撼人。为何不写他的名而是他的号,或许孑民这个孤独的号,或许就是当年这个老校长的心灵写照。
   蔡先生的墓前花盆中,有束已凋谢的花枝。我没有拔下,而是将带来的鲜花一朵朵插好,我深深地向先生三鞠躬。
   细看青色石碑,上面撰写了蔡先生的生平,繁体字有些难辨认,但我还是用手机照下了。部分如下:
   “先生,諱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浙江山陰人,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其尊甫嶧山先生從商以長厚著稱。母周太夫人,恆教以立處世之道。先生早輟巍科,入詞林,自甲午中日戰敗,我國朝野人士競言新學,始涉獵西籍,講求新知。及戊戌政變後,朝局益壞,先生敝履尊榮,毅然出都,思以教育救國。”
   蔡先生之墓,没有宏阔独立的空间,没有高耸伟岸的姿态,也没有鲜花松柏的围护,朴素的碑文在墓园的冷清中更彰显着先生一生的言行与追求。
   天色更暗了,回头看海岸线边上的华灯照亮。忽然感到十分孤独。离开墓地,沿阶梯向公墓的外边走去,竟然碰见了一个正下台阶的黑衣妇女,我俩各吓了一跳,又飞快地奔向大门口。当天辗转回到住处时已是八点多钟,十分疲惫。睡前步杜圣诗草就两首如下:
   其一,校长魂厝何处寻?香江闹市雨森森。永远坟场自秋色,瞬间天堂空鸟音。改革每每凌云计,施教堪堪动地襟。病卧仍待山河整,兼容并包华夏心。
   其二,先生墓地何处寻,香江城内柏森森。映阶碧草自秋色,隔海白鸽空好音。兼容频烦天下计,自由开济大学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共 19376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作者是北大毕业生,他的这篇《大学老师追忆》。讲述的都是北大教授的学术和人生故事,以及作者对他们真实的认知和崇拜。介绍的第一位大学老师是王岳川,是四川省安岳县人;依次介绍了周先慎老师,他是四川成都崇州市人;曹文轩老师;钱理群老师;洪子诚老师;丁石孙校长。最后,作者写的是自己对北大元老蔡元培校长的崇拜和追忆。全篇文字精炼,视角独特,尊师崇学,如数家珍,北大学子,一一闪亮登场,大家风范,学术等身,令人敬仰!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3-31 22:34:19
  全篇文字精炼,视角独特,尊师崇学,如数家珍,北大学子,一一闪亮登场,大家风范,学术等身,令人敬仰!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9-04-01 19:09:06
  学有所长学有所成,赖以尊师重教,恩师教化功不可没!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