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涟水谣(散文)

精品 【晓荷】涟水谣(散文)


作者:刘克邦 童生,543.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64发表时间:2019-04-04 21:34:22

【晓荷】涟水谣(散文)
   心语付诸纸头,珍贵而又脆弱,她生怕泪水的侵蚀使它像自己的命运一般遭受不测,小心翼翼地掀起信纸,伸展到灯火前烘烤,然后吹了吹,铺陈桌上,继续挥笔……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是流落街头,还是寄人篱下;是饥寒交迫,还是疾病缠身,我都不会来麻烦你,骚扰你,给你添堵,使你难堪。我唯有一个请求:你要好好孝敬你母亲,她也够苦的了;善待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他们还不能自食其力,后面的路还很长。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拜托你了!最后,顺便也告诉你一声,我家兄妹替我写的起诉书,我把它烧了。祝安好、幸福!”
   这是一封告别信,也是一封告慰自己的信。她要向他作别,也向过去的日子作别了。
   他曾经是她的信仰,但现在她只想逃离,一去不返。
   黑暗中,房门被悄悄推开,婆婆倚靠在门框边,凝望着暗淡灯光下儿媳疲惫而削瘦的背影,五味杂陈,心如芒刺,不知道说什么为好。
   儿媳聪明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重活累活一肩挑,起早贪黑忙个不停,把个家料理得熨熨帖帖、妥妥当当,没得话讲。
   她贤惠,守孝道。公公在世时,她左一声“爹爹”右一声“爹爹”喊得沁甜;公公去世时,她伏在灵前长跪不起,哭得比任何人都伤心。
   公公不在了,她更加关心、体贴婆婆,冬天冷了,及时将烧热的烘篓子送进房来;夏天热了,手拿蒲扇凑上床前扇个不停,直到自己发困。
   她通情达理,与婆家人朝夕相处近十年,从未见她红过脸,说过重话,更未计长论短、说三道四。
   这样的好女人到哪里去找?天晓得儿子是那根筋捩了,放着这样的清福不晓得享,却偏要去追求那不切实际的所谓的“真情”与“真爱”。
   想到此,婆婆长叹一声:“报应啊!”沉静的黑夜,陡然一惊。
   门外的声响惊动了她。她回过身来,依稀可见黑暗处身躯佝偻、白发苍苍、满脸愁容的婆婆,再也控制不了隐含在内心深处的酸楚,扑了过来,伏在婆婆的肩臂上,“哇”的一声痛哭起来。
   她走了,带着女儿,留下两个儿子,两手空空,毅然地走了,满怀伤感地走了。
   也许是潜意识里对女人的命运心怀悲戚,她想要亲自抚养自己的女儿,希望她不会重复自己的命运。
   涟水滔滔,呜咽不止,为她送行。
  
   五
   也许从生命的起初,每个人就注定有无数条路通向各个不同的方向。你选择了一条崎岖的路,就要走入那条人迹罕至之途。
   正当他为家庭糗事颜面扫尽,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时,又一场更大的灾难在悄悄向他逼近。
   保家卫国是神圣的,也是光荣的。校长从朝鲜战场上下来,虽然喝的墨水不多,也不懂学校管理,但他是英雄,是功臣,有理由也有资格盘坐于众人之上,成为学校的“山主”。
   “山主”自私、偏执、霸道,唯我独大,老师们饱受欺凌,敢怒而不敢言。
   他还是那个纯粹耿直的人。个人感情上的犹疑,不代表他没有血性,不代表人格品行的低劣。
   初生牛犊不怕虎,仗着年轻气盛,还有一身的才华和教学上的卓有成就,他不知天高地厚,触摸起老虎屁股来。
   一次会上,他义正词严,把大家憋在心头的意见和盘托出,什么外行啦,自私啦,独裁啦……等等,像放连珠炮似的数落了“山主”一顿。
   “山主”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因为工作卖力、教学有方,让他十分赏识并有心培养重用的年轻教师,竟是如此狂傲不羁,不知好歹,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他唱起对台戏来,让他脸面扫地,气得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牙齿咬得格格格地响。
   在座的同事们也大吃一惊,紧张地瞪大眼睛望着他,在佩服他正直、豪爽、敢作敢为,为大家出口恶气的同时,也暗暗地替他捏了一大把汗。
   他太天真了,太自信了,以为这个社会是公平的、正气的。殊不知,阳光底下潜伏着阴暗,尊严之中隐含着卑劣,他的冲动、莽撞和冒失,为自己种下了不可挽回的苦果。
   拍案而起的代价是沉重的。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先施放“大鸣大放”的烟幕,紧接着来一次“秋后算账”。
   他“中枪”了,栽倒了,被人踩在脚底下爬不起来。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次会议上的表现,成了批斗他的引子、把柄和铁证。校长是党指派的领导,神圣不可侵犯,他“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捏造事实,诽谤、诬陷、攻击校长,就是对现实不满,反对党的领导,反党、反社会主义”。
   他有口难辩,成了头顶上长疮、脚底下灌脓——坏透了顶的“右派”“反革命”。
   理所当然,他不能再立身于圣洁的教师队伍,被开除公职,判处徒刑,押送监狱,接受劳动改造。年轻的他,身陷囹圄,跌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仰天叫屈。然而,天无声,地不语。
  
   六
   这同样是一个隐忍的女人。似乎,女人的宽容、忍让使她变得更柔韧、更强大。
   她完全傻了。没想到,好不容易抚平心灵创伤,又飞来一场横祸,她的心灵再一次被撕裂、刺痛。
   他才华横溢,善解人意,要不是他蒙骗了她,她还是挺敬重他,蛮喜欢他的。他的瞒天过海,实在是太伤她的心了。
   她的心,曾宛如秋天满庭院的枯枝落叶,一片片飘散、枯黄。本无心再与他一起共度人生,但孩子太小,可怜巴巴,不能没有完整家庭的呵护与怜爱,她犹豫了,心软了,退让了,没有勇气和决心与他分手。
   她终日以泪洗面,几近精神崩溃。
   有人一生安逸,有人命运多舛。也许,不同的命运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善恶。
   她提醒着自己:不能,千万不能倒下去!
   她摇摇晃晃努力地支撑着自己,强忍伤悲,强装笑脸,强打起精神,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教学生们读书、识字、做练习……
   放学后,爬山越岭,走家串户,与学生家长促膝交谈,共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回到家中,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料理儿子的生活,忙个不停;晚上哄着儿子熟睡后,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缝缝补补,悉心备课、批改作业……
   夜深了,星星时隐时现,月亮钻进了云层。山村小学,白日的喧闹过去,夜晚尤为孤寂、清冷。
   她忙过一阵子后,悄然爬上木板房二楼,孤身倚靠在栏杆边,凝望暗淡月光下朦胧呈现的山峰与树林的轮廓,聆听四野里此起彼伏的蛙鸣和偶然间传来的一两声鸟啼,伤心欲绝,肝肠寸断,仰望星空,无奈地求问:“老天爷啊,你为何如此捉弄人?”
   三年困难时期,经济萧条,物资匮乏,人们不得不忍饥挨饿。
   她工资不高,勉强维持着母子俩日常的缴用。一日夫妻百日恩,善良的她,依然惦记着远在洞庭湖农场劳动改造的他。
   为了从并不宽裕的收入中抠出几个子儿来寄给他,她强撑着虚弱的身子,硬顶着繁重教学任务带来的劳累,想方设法利用课余时间和山村小学的便利条件,砍柴、种菜、养鸡、养鸭、捡山茶籽、摘金银花,尽最大的努力节省开支。
   宛如那山间植物,她柔软而顽强,坚忍而执着,不甘折服,为了他,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努力想活得更有力量,更生机勃勃。
   然而,天不遂人愿。由于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加上工作、生活和精神上的多重压力,她不堪重负,大病了一场。
   组织上送来了关心,给她配发了常人难得一见的鱼肉罐头。
   她想到的是,在劳改农场服刑的他,担心他劳动强度大,食品匮乏,营养不良,除了给儿子尝点新之外,自己舍不得舀上一羹,将罐头全部寄了过去。
   唯有的心愿,是希望他早日出狱,获得自由。
   有人见她母子俩无依无靠,生活如此艰难,好言相劝:离了吧,是他对不起你……我们替你介绍一个更好的人。
   她两眼通红,泪光闪烁,摇摇头,婉言谢绝。
   再坚韧的植物,没有了养分的支撑,也会枯槁、衰竭。她终是萎顿了。她心力交瘁,积忧成疾,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一天天消瘦下去。
   终于,有一天,她一个踉跄,倒在了讲台上,任凭年仅10岁的儿子扑在身上撕心裂肺地哭喊“妈妈!妈妈!”也依旧一动不动,无任何反应。
   情况紧急,学生们迅即叫来家长,七手八脚气喘吁吁地将她抬到公社卫生院,随即又转往县城安江。虽经医院全力抢救,终因她病入膏肓,医生们回天乏术,无法将她从死神手中抢夺过来。
   她怏怏地瞥了这个世界一眼,走完短暂的38个年头的人生,告别了疼爱的儿子,告别了牵肠挂肚、爱恨交织、远在他乡的他,也告别了令她骄傲与自豪,并为之忘我奋斗、日夜操劳的教育事业,带着苦楚,带着怨愤,带着深深的遗憾和眷恋走了,永远地走了。
  
   七
   他追求幸福、崇尚自由,本没有错,也无可非议,但他忽略了一点:他只顾重视自己,忽视了他人。其结果是,在给他人带来痛楚与悲伤的同时,也给自己戴上了沉重的镣铐。
   他不再是那个直言莽撞的年轻人了,更不是那个当年与日本鬼子狭路相逢、勇猛厮杀的刚烈汉子。5年的服刑,他饱受欺凌、折磨和屈辱,经历了太多的风霜雨雪和酸甜苦辣,棱角磨钝了,锐气消失了,没有了过去的光鲜和帅气,剩下的只有哀叹、悔恨和心灰意冷。
   命运让他跌落谷底,坠入无边的黑暗。他心有不甘,却又无力反抗。
   他回到农村老家,在涟水河边,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应该说,比一名普通的农民还不如。
   他不能再回到他一生钟情和痴迷的校园、教室和讲台,无法再与山区那些纯真无瑕、活泼可爱的孩子亲密无间……他一肚子的知识、浑身的才华和满腹志向荒芜了,只剩沮丧、伤心。
   他人不像人,家不成家,与她和儿子人各一方,不能尽一个丈夫和父亲应尽的责任,不能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幸福,痛苦到了极点。
   大雨滂沱,涟水暴涨。
   他伫立河岸,任雨水浇淋,湿透了全身,面对咆哮的洪水似猛兽般肆虐和吞噬四处的农田及作物,愤然疾呼:“涟水,你好无情呀,干脆连我一起卷走吧!”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他必须接受贫下中农的监管和教育,必须委曲求全,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
   他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生产队里拼命地劳动来多挣工分,以工分换取粮食,用粮食填充肚皮,顽强地支撑着、维持着自己生命的不息和家小生活的安定。
   那是时代之殇,也是个人之痛。人生的苦难并不都是财富,也可能瓦解一个人生存的全部意义。
   路途遥远,加上经济拮据,他与她形同牛郎织女,几年时间难得相见一面,相互间的联系只能靠书信维持。
   20世纪60年代,交通闭塞,邮政落后,湘中与湘西虽然只相隔数百里,但一封信往往要一两个月,或者是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
   妻子去世,他毫不知情。半年之后,学校看到了他的来信,根据落款地址,写信告诉了他不幸的消息,要他赶快过来接走无人照管的孤苦伶仃的儿子。
   接到来信后,他满怀狐疑,拿着信封左看右看,怎么不是她的笔迹?没有错,上面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载明来自黔阳塘冲湾小学,一种不祥之兆袭上心头。
   他忐忑不安地拆开信件,展开一看,大吃一惊。
   他看到纸上降落的是一只不祥的鸟,张牙舞爪且鲜血淋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再看一遍,不由得心一紧,再一抖,一股寒气传遍全身,直入骨髓。
   他一阵眩晕,似乎天地倒转了过来,不停地、反复地喃喃自语:“这不可能,这不可能……”
   那个坚忍的女人走了。她像原野上的植物一样,尘归尘,土归土,只留给他无尽的痛楚和哀伤。
   长夜难眠,泪湿衣襟,他终究没能留住这个他伤害过的女人。
   他心急火燎,连夜起程,坐火车,转汽车,疾步崎岖山路,经过三天三晚的长途奔波,见到了瘦弱憔悴的儿子。
   父子相见,悲从中来,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山坡上,一大一小,两个身影长跪在她的坟前,一次又一次地叩拜,一声又一声地呼喊、哭泣,其情其状,令山地颤抖,使云彩落泪。
   残阳如血,接踵而至的是黑暗与荒凉。他们泪痕满面,凝视着那堆隆起的冢土,久久不肯离去……
  
   八
   他别无选择,告别了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告别了与母亲生前相依为命的地方,随同父亲来到了涟水河畔,走进了一个他完全陌生的世界。
   涟水无声,且无情。
   这是他未曾料想的世界,他在红尘滚滚里开始了生命的修行。这场修行,从肉身到精神,都不啻一场深彻的洗礼。在这里,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苦和磨难。
   父亲当老师出身,服刑时双腿染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挑不了重担,下不了水田,每天挣得的工分比一个普通妇女还不如。
   年迈的祖母旧时留下“三寸金莲”,行动不便,且身体多病,三天两天卧床不起。
   两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尚未成人,劳力有限,自身难保。
   一家五口,挣的工分少,分的粮食少,远远不够吃,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以南瓜充饥,干活时一股子酸水从胃里反出。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全家人常常只得吃红锅子菜,一年到头开不了几次荤。

共 1188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讲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善良、勤快、厚道的有眼疾的姑娘嫁给了年轻、英俊、有才华的小伙子。婚后,由于性格存在差异,他们夫妻产生了隔阂,最终小伙离家出走,好长时间都不回家。而他的妻子独自一人挑起生活重担,无怨无悔操持家务。而身在异乡的这个男人将全部精力用在了教学上,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时一个年轻的女教师走进了他的生活,他隐瞒了自己已婚的事实,并与女老师结婚生子。男人的有眼疾的妻子知悉丈夫有外遇的事情后,带着女儿含泪远走他乡。男人由于得罪校长而成为阶下囚,他的第二任妻子知道了男人有家庭的事实而伤心到极点,年仅38岁的她便离开了人世。而男人的第一个妻子却得到了上天的赏赐,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很值得大家学习拜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良之人终被善待。感谢您赐稿小荷,祈盼更多佳作。美文荐赏!【编辑:张爱珍】【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4070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爱珍        2019-04-04 21:35:29
  学习欣赏老师佳作,遥祝安好!
2 楼        文友:张爱珍        2019-04-04 21:37:17
  创作辛苦,敬香茶一杯!
3 楼        文友:聆雨        2019-04-04 23:26:54
  拜读老师佳作,很好的小说,来晚了!上茶。
4 楼        文友:何叶        2019-04-07 21:30:32
  恭喜精品,敬茶。
何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