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一位农民的爱国情怀(柳岸) ——怀才抱器绝品小说《不夜剑》赏析
一
柳岸社团总编怀才老师的绝品小说《不夜剑》,是一篇讴歌人性善良之美,弘扬爱国情怀的好小说。
农民老犁在自家的半亩地上挖出一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剑——不夜剑。他如获至宝,把它深藏在家中,为了证实这个宝剑的价值,他请来了村子里靠卖古董发迹的三拐子。老于世故的三拐子察言观色,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猜出他手中有把古剑,又悄悄把消息透露出去,于是老犁家立刻招来了各类文物贩子,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话题都和不夜剑有关,老犁都矢口否认,一口回绝。为了保险起见,他趁着夜色把不夜剑埋在枙子树花盆里。可文物贩子还是不死心,有位贩子甚至给他留下重金作为诱惑。把老犁弄得忧心忡忡,心烦意乱。老伴柳笛儿想到了见多识广的女婿,老俩口立刻把女婿十万火急招来。
女婿带来了陈副馆长,陈副馆长和他们讲明利害关系,告诉他们,文物都是属于国家所有,不能私吞。老犁听了陈副馆长话,立刻把埋在枙子树下的不夜剑交给陈副馆长,并提一个小小要求,请求陈副馆长弄个机械来,把他的半亩地种上黍子,陈副馆长慷慨答应了。为了褒扬老犁爱国义举,陈副馆长给他送来了鲜红的捐献文物证书和奖金。老犁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二
小说塑造出农民老夫妻不被金钱诱惑,把挖出的文物毅然交给国家的壮举。
老犁夫妻是靠着土地生存的农民,家里的半亩地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他对幸福的渴望很简单,开垦半亩荒地,种上金灿灿的黍米,让女儿坐月子,外孙吃上粥。他也有着远景规划,周围种上高大的玉米棒子,遮住里面的景色,形成“柳暗花名又一村”的曲径通幽般的风光……他对幸福的追求淡泊如水,能满足生活需要,填饱肚子,把荒地变成美景便可。虽然他们也希望像三拐子一样,靠着运气挖出文物,赚的意外之财,让生活得以改善,可当真的挖出了文物,他们又感到惶恐起来,文物贩子频频光顾,让他们本来恬静的生活受到冲击,打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面对着手中的宝贝,面对着文物贩子的高薪利诱,他们夫妻毅然选择上交国家,其保护文物的爱国之心无比珍贵,他们用行动谱写出爱国情!值得世人称颂。
文物,在文物贩子眼里,是捷径的生财之道,它可以让人瞬间暴富,稳稳享用意外之财。老犁手中的不夜剑,自然成了他们疯狂追逐的目标,村子里有不少靠着贩卖文物发了大财,过上了高枕无忧的富贵生活。世间万物,一旦和金钱沾上了边,就会有种迷人的诱惑力,老犁夫妻是凡人,他们也难免被打动心思,也有迷茫时刻,他们也渴望文物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宴请三拐子,就是他们思想最纠结的时刻,他们企图从三拐子口中了解宝剑的价值,可结果恰得其反,三拐子很狡猾,却察言观色中瞧出端倪,使得事态扩大,朝着老犁夫妻难于预料的方向发展,在忐忑不安中,他们最终听从了女婿的安排,把文物交给博物馆的陈副馆长,走出了心灵的迷茫区,体现出一个公民大公无私保护、捐赠文物的高尚道德情操。
通过价值连城的不夜剑,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农民金子般的心:遵纪守法、恪守道德底线、不为金钱所动,不出卖良心和人格,爱国情怀……这是在小说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内涵和外延。这也是小说的亮点所在:主人公不为重金所惑,把地里挖出的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反映出一位普通农民,拳拳的爱国情怀和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
老犁的高尚人品还体现在他对陈副馆长提出了要挟条件:因为女儿快坐月子了,希望把自己半亩地能重新种上黍子,让陈副馆长给弄个机械来帮他干,因为他实在干不动了。
老犁的这个要求太出乎读者的意料了,感觉老犁太傻了!读者感到了老犁可爱,多么朴实的农民,他的要挟陈副馆长的条件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竟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只是想让荒地重新种上黍子,让女儿坐月子有米喝。此时的他完全可以凭着那把价值连城不夜剑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可以索要奖金,要粮食,或者直接要黍子,甚至可以要质量好的耕地……可那样就不是老犁了,老犁之所以让人敬仰,因为他骨子里流淌的是国家血脉,文物归国家所有理所当然。朴实的农民,平淡的话语,卑微的请求,却折射出他人格的高尚,令人高山仰止。
从他的简单要求中,也折射出一位父亲对女儿爱。父爱是无价之宝,是和不夜剑一样价值连城。一把不夜剑换来的是浓浓的、伟大的父爱。
小说中也有一个反面人物:三拐子,他靠着贩卖文物发了一笔不义之财,还窜动文物贩子来老犁家打探虚实,虽然小说没有交代他的结局,但通过正反对比,警示人们: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不能像文物贩子一样据为己有,发不义之财。要像老犁一样,有公民意识和深明大义的爱国情怀,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
小说的写作手法上,开篇采用倒叙的方式,首先写出老犁在地里干活中镢头刨到一件铁器,镢头发出了“铛……”的响声,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第一句话就抓住了读者阅读的欲望。接着,是老伴柳笛儿惊慌赶来,以为他的脚被镢头刨了,老犁却认为柳笛儿到来给他带来了惊喜。果然,他顺着泥土挖下去,一把神秘的宝剑浮出地面,横空出世。这样的开头给无疑又加重了读者的好奇心,有了迫切想读下去的欲望。
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话,把老犁和老伴柳笛儿之间笃厚的感情描述出来。在地里,通过描述老犁抡着镢头开垦荒的形象动作描述,又把老犁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状态描述出来。他明知是荒地,面临着开发,种了庄稼也白种,可他仍对这半亩荒地抱有希望,希望种上黍子,给女儿坐月子喝上香喷喷的米粥,以后再把这里弄成风光地带,这是他对未来生活风憧憬。这些描述,对后面的他刨出不夜剑,毅然交给国家的举动,起到了深化主题的效果,更加显示出老犁在金钱面前不动心,不被诱惑所迷,不贪财的高尚人品。
老犁夫妻得到宝剑后,请来村里的老奸巨猾的文物贩子三拐子,三拐子自以为聪明,在酒宴桌上高谈阔论,从老犁夫妻和他的语言对话中,准确地刻化出他人格品性,符合他的人物特征和身份,读之一个喜欢卖弄,为人刁钻,善于钻营的文物贩子跃然在读者眼前。
三拐子从老犁夫妻身上猜出他们手中有把宝剑,他暗地里派人频繁出入老犁家打探虚实,高金诱惑,却不料露出马脚,反而让老犁提高了警惕,把宝剑深藏不露,对来者缄口不言,和他们斗智斗勇,让他们失望而归,这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显示出老犁聪明才智,这也是小说的高明之处,老到的文笔,伸缩自如的情节掌控,很具张力的故事情节,令人赞叹!
小说围绕着不夜剑,延伸出在不夜剑中的历史故事。随着小说中的描述,我们思绪穿透千年时空,数千年历史长卷在脑海中浮现,耳边响起马嘶长鸣、鼓角悲壮、人马厮杀声,春秋时期齐景公连续三次“伐莱”,千军万马齐征战,将士们战罢玉龙三百万,抛鳞弃甲满天飞的景象浮现在眼前,这段富有传奇的历史故事给小说增添了浓厚的历史底蕴,也使读者对不夜剑有了深刻的了解。
小说在人物语言动作上描述生动,值得人们借鉴。
如老犁听了陈副馆长的循循善诱的开导后,有这样一小节描述:“交到馆长手里,我才睡得着!”老犁嗖地站起,从炕上跳了下来。
一个“嗖”和一个“跳”字,形象地把老犁经过了多日思想斗争后,如负释重的精神状态描述的活灵活现,十分到位。
当老犁跑到了东厢房,举起镢头把西墙跟的不夜剑刨出来,手捧着剑盒,交给陈副馆长后,又给陈副馆长在讲条件。女婿大志在捏着一把汗,可他的请求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一件小事:“我女儿快坐月子了,我想给我那半亩地的一圈深挖一道沟,种点黍子,不然也不长。能不能弄个机械来帮我干?我实在干不动了。我知道这是要挟,可我愿意要挟你馆长。”老犁的话真的是一鸣惊人,也让怀揣了小兔的大志一下子放松了。
“没有问题!这个我现在就拍板,明天就派来!”陈副馆长握住老犁的手,“要不,这样也好,我先给你买点小米来,路上我听大志说了,你就喜欢小米,是不是对小米加步枪有感情哦……”他说完就哈哈大笑。
此这里,又是通过老犁和陈副馆长对话的形式,把一位父亲的爱和他宽阔胸襟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了出来。
宝剑交给陈副馆长,老犁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陈副馆长要走了,此时,小说对三拐子只有句简单的交代:三拐子叔站在自家的门口,也在目送着陈副馆长离开。想必此时的三拐子心里一定受到了心灵震撼,或者如五味杂陈,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吧?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心境?小说给读者留下遐想。
小说的结局皆大欢喜:老犁那半亩地里的黍子丰收了,老犁女儿生了个姑娘,陈副馆长送来了政府奖励的奖金,老犁感动的落泪了。
“我就说嘛,这不夜剑,名字就好,就不黑天,心里亮堂着呢!”柳笛儿仰着头靠近老犁的下巴,暖暖地说。
老伴的话,作为了小说的结束语。朴素的话语恰到好处,让人心中温馨备至,回味不尽!
纵观整篇小说:文笔细腻,老到;构思新颖,条理清晰,极富想象力;写作手法娴熟,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可谓入骨,使得人物形象饱满、鲜活、血肉、鲜明;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合理完整,极富张力,伸缩自如;紧扣主题穿插齐景公连续三次“伐莱”传奇故事,古代与现代结合,有条不絮地逐层展开描写,转接过度自然,不落痕迹,结构剪裁非常得当,使读者在阅读中如一场感动的心灵之旅,感受到了一位普通农民的爱国情怀。这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怎能不引起读者心灵、感情上的共鸣?
小说原文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875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