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少年的回忆(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少年的回忆(散文)


作者:我心向往 白丁,1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977发表时间:2019-05-04 11:49:35
摘要:本文所编写的童年故事(少年的回忆),内容全部是本人青少年时代所经历过的生活片段,篇目的顺序是按着故事发生时间先后排列的,也是我出生成长的轨迹。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痛苦也有欢乐,不管人生几何,但童年美好的记忆依然一直留在心间。


   儿时的我们很挑皮捣蛋,特别是男孩子,不论去到哪里总让大人们不省心,不是和别人家的孩子们打架,就是弄坏别人家的东西,经常给大人们添乱,很让人们讨厌。然而,我们在老姨家里却没有挨过训骂,姨姨、姨父对我们十分亲热,疼爱有加,时时处处宠着我们,生怕我们受一点委曲。我们在老姨家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哥哥弟弟们相处的也很好,经常带着我们到处玩耍,日子过的十分开心快乐,所以我们兄弟三人都很愿意去老姨家里串亲戚。
  
   十二、盼新年
   孩提时代无忧无虑,每到腊月时,我们就开始掐着指头,象盼星星一样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因为过新年不仅能穿上新衣服,而且每天还能吃上好吃的饭菜。那些年,我们坝上地区主要以莜麦面粉为主食,而小麦面粉很缺乏,平时很少吃上白面馒头,只有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亲戚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所以都很期盼着过新年。
   临近春节前,大人们就开始做过新年的准备了。我们北方肉类食品一般很少购买,因为每到冬季大部分家庭都要宰杀一头猪或羊,基本上能够满足春节期间生活的需求了,除此之外就是要磨面粉、磨豆腐、生豆芽、压粉条、炸麻花、炸油糕、蒸馒头花卷,同时还要到供销社置办一些年货,购买瓜子、花生、糖果,年画、春联、鞭炮等品,家家户户一派忙碌,让孩子们感到过新年的味道更浓烈了。然而,每到这个时节,我母亲却正忙碌着给人们缝制衣服,没有时间打理家里的事情,一般情况下要等到腊月二十七、八,妈妈才能挤出一点时间张罗自己家里的事情,有时要忙碌到除夕夜才能停工。爸爸妈妈只养育我们兄弟三人,没有女儿,大哥比我年长两岁,三弟比我小一岁。每到打扫粉刷房屋的时候,我们兄弟三人就象女儿一样,不论是粗略活还是细致活,共同帮助妈妈一起做。我们相互分工明确,哥哥个子高、力气大帮妈妈粉刷墙壁,我和弟弟做家里的细小活。比如,擦洗家具、门窗玻璃、摆放像框、张贴年画、粘贴窗花等……我们用一至两天多的时间也就全部做完了,使得家里焕然一新。同时,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们将院落里也清扫整理的干净整洁,一改往日零乱的旧貌。屋内,我们坐在粉刷一新、窗明几净的家里,看到大红柜子上方悬挂着更新(添加/更换)了新相片的像框,以及墙壁上张帖着精心挑选的各样美丽年画,心里感到无比的欢欣。屋外,院墙内壁及大门口贴满了大红对联和斗方,这些春联都是由爸爸亲手书写的,字体方圆、清新飘逸,笔精墨妙、气韵流畅,令人赏心悦目,满院生辉。
   除夕之夜,纸糊的灯笼内放置一盏煤油灯挂在屋檐下发出熠熠的亮光,光芒四射,映照的院内一片通明,到处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无比欢乐的景象。爸爸妈妈在家里忙碌着准备年夜饭,剁饺馅、包饺子、煮骨头……,孩子们穿上崭新的衣服,衣兜里装上糖果、瓜子等干果,兴高采烈地去到街上与小伙伴们尽情的嬉戏玩耍去了,只等着午夜的到来,与家人一起点燃旺火、燃放爆竹,欢欢喜喜迎接新春。
  
   十三、读初中
   1979年秋天,我升入初中二年级,去到公社驻地农场住校读书。开学的时候,妈妈生病了,住在公社卫生院治疗,我和爸爸在医院陪护着,没有按时去学校报到。妈妈知道后,心里很着急,盼望我早日去学校读书,我和妈妈解释说,现在还没有正式上课,但妈妈不放心,非要让我先去学校报到。那时,我们学校不收取学杂费,不过因学校饲养着一群羊,新生入学前必须要给学校收割一些羊草,待湿草晒干存放起来,等到冬季时喂养羊,所以学生们必须要按照规定的数量交足羊草,然后才能领到新书本。我记得每人要交500斤湿草,那几天学校周围的山坡、地畔全部是忙碌着争抢割草的学生们。
   我们村离学校约7-8里,大部分学生住在学校。那时,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住着木板大通铺床,分南北两铺,每人宽约不足1米的位置。冬天,宿舍生着火炉子,一天只发放一铁桶煤炭,房屋的墙角有很宽的裂缝,风雪吹到屋里,被子上落满了雪花,冷冻的厉害,有尿床史的同学更是遭受了罪,被褥都冻硬了。学校的伙食也很简单,只有莜面与小麦面两种面食,我们男学生每人每餐一般定量为半斤(白面馒头1个或莜面窝头5个),一勺熬白菜、土豆或胡萝卜条。若吃不饱时,就依靠家里带的一些干粮(馒头与饼子)作为补充食物。那时,学校里还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星期一干粮足,星期二吃一半,星期三吃得干,星期四手摸柜子扎了根剌,星期五饿的苦,星期六踏上回家的路。”每到周六,同学们吃过中午饭就开始从学校出发,归心似箭,步行急匆匆地欢奔着往回家里赶,在家里住一个晚上,农忙时还能帮助家里做多半天的活。周日下午,几个同学一伙,各自带上满满一书包干粮,懒洋洋地,一边玩耍一边去往学校。每个星期天,妈妈都会提前将干粮给我准备好了,有时还专为我做一大玻璃瓶(安乃近药片瓶)猪肉粒卤汁,带到学校拌莜面,现在还能记起来那种香喷喷的味道。
   我们初二(十八班)的班主任(历史老师)是尹延俊,语文老师任勇,数学老师苏有生,物理老师姓段立东(山东籍),化学老师姓范青川(天津籍)。任勇老师的钢笔字写的很漂亮,结体严整、笔力险劲,尤其是仿宋体字,如同印刷体一样规范,同学们都十分喜爱争相模仿,班级里一度掀起书法热。遗憾的是:一次,任老师骑自行车去往朝阳公社办事,路途遭遇风雪天气,返回时手脚严重冻伤,不能继续给我们上课了,翟老师代替了近半学期的课程。在任老师治疗病期间,我们几个同学相约凑钱买了白沙糖、水果罐头、饼干等食物一起去后滩村看望了他,并且都说很想念他,任老师很受感动,他不顾自已的伤痛,还叮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上初中三年级时,各课程的老师都轮换了,肖滴老师担任了我们的班主任兼任语文老师,他个子不高,文绉绉的,平时很严肃,不爱多说话。在教学中,肖老师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易于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受学生们的爱戴,后来升任了中学校长。
  
   十四、生产队解散
   1981年,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政策。秋季,生产队里将已成熟待收割的庄稼分给了每一户家庭。大集体生活习惯了的人们,一时间很难适应新的改制,特别是一些劳动力弱少的家庭,面对生产队按人口数量分给的已成熟待收割的庄稼,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我们一家五口人,爸爸教书,妈妈裁缝,我和弟弟尚未成年,年龄仅比我大两岁的哥哥,也刚满十八岁。哥哥初中没毕业就缀学了,在生产队里当了一年记工员,但仍不是生产队里的主要劳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愁绪万千,不知该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经过全面考虑,于是又做出了新的选择,决定搬迁回原籍英图坊村,那里有姥爷、表舅父、伯父、叔父等亲人,他们都是生产队里的劳动能手,能够帮助教会我们做一些农业活。秋收时,我们在爸爸的带领下,兄弟三人都很吃苦耐劳,凭着一股勇猛劲头,起早贪黑,不怕苦和累,坚忍不拔,大干了一个多月,虽然经历了很多苦难,但终将50余亩地的庄稼全部收割完了,突破了爸爸妈妈想象中的一些困难。生产队解散时,除了将田地分给了每户家庭,同时还将牛、马、羊分给了社员们,我家分了一匹枣红色马,还有几头羊及一些所需的农具。这一年,爸爸一直很忙碌,除了办理家里的事情,还为五爹的事情操了不少心。爸爸不辞辛苦,无论刮风下雨,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往返于白音特拉与满德堂两个公社地域之间,每次行程约40多公里。有一次,自行车的前叉(支撑前车轮轴承的铁架)损坏了,车子失控摔倒后,爸爸的手臂与腿都碰伤了,情况很危险,即使这样,爸爸还是忍着剧痛推着自行车回到了家里。为了尽快将各件事情办理妥当,爸爸不顾疲劳与伤痛,托人情找关系,经过多次的奔波,费尽周折,终于将五爹的事情与迁移户口的手续办妥了。之后,我们在亲人们的帮助下,用几辆马车将家里的一切物资全部搬运回了英图坊村。
   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互助组、农业合作化、初级社、高级社、大跃进、人民公社,建立了全民集体所有制,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大集体时,人们统一劳动,统一休息,特别是冬季在场面里脱粒农作物的时候,不论男女老少,大家聚集在一起有说有笑,热闹的场景记忆犹深。如今,持续了二十余年的农业生产队彻底的解散了,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十五、建造房屋
   1982年,我家在村子北街的西端建造起一座新房子,这也是百姓家庭里很大的一件事情。春天,山坡还未泛绿,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弟弟先是到山上采了十多天石头,提前将砌墙基础的石料储备好了。谷雨节这一天,天气有点晦涩,在大地刮过一阵风沙之后,天空中只飘来几滴雨点,乌云就飘移走了。我和弟弟在大哥的带领下,开始在村子南边的草滩地上动工预制建筑房屋使用的土坯砖。
   那时候,我们家乡修建的房屋,基本上都是人字形顶土坯房。制土坯砖是个很费力气的活,过程也比较复杂。先要挖土方,积成堆状,内掺少许碎麦秸,用水浸透,然后开始搅拌,要软硬度合适有筋道,制出来的土坯砖才结实耐用。制砖泥搅拌好以后,将模具平放在选好的场地,铲入适量的泥,压实、抹平,一块一块复制下去,再经过几天晾晒之后,就可以把这些土坯砖堆码起来作为建房的主材料待用。我们虽然年龄小,但都很吃苦耐劳,每日起早贪黑、不辞辛苦,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大约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就将建筑3间正面房屋及院子围墙所需的近7000余块土坯砖全部制作完成了。
   在正式建筑房屋主体的时候,村里很多亲戚好友都来帮忙了,我伯父、叔叔、表舅、堂哥等青壮年人,他们依据自身的特长,分工明确,有拉水的、搅拌泥土的、砌墙的……我记得,五爹驾驭着一辆马车负责拉运土坯砖,他们家里饲养着一匹大青马,性子很烈,行走起来风风火火,头昂的很高,一般人们驯服不了,孩子们远远的躲着它,只有五爹能够轻松的驾驭了它。婶娘、姨姨、姐姐们也不闲着,她们在我家的旧房子里帮助妈妈洗菜做饭,弟弟、妹妹们放学后帮助搬运土坯砖,施工现场人来人往一片繁忙,可谓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任劳任怨,只用几天的功夫,房屋四周的墙体就磊砌起来了。接下来就是压栈(封顶),这是整个建筑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用泥土的方量很大,而且需要一鼓作气完成,才能保证房顶的质量(这要经历一个夏天,不漏雨水才算做好了,抹实了)。这一天,因担心天气(下雨)有变化,早早就开始动工了,在施工中,大家不顾劳累,你追我赶,争时间抢速度,利用大半天就将整个屋顶全部做好了,为我家建筑房屋付出了很大的辛苦。
   房屋主体完成后,剩余就是室内的一些零碎活了,但也是细致活,需要有技术、有经验的能工巧匠才能做好。如:盘火坑、砌灶台、做内墙围……零零星星也做了半个多月。房屋门窗的木工活是表哥秦玉(俊成)和堂哥曹占清帮助做的,他们的木工技艺很好,做出的活样子美观、实用,很让人们满意。我们在英图坊新建的房屋仍与白音特拉村旧房屋的格局一样,一间堂屋、一间正室、一间厨房以及后廊道组成。后廊道的用途很多,不仅可以存放杂物,而且主要是为了防寒保温,也是那时北方高寒地区比较流行的一款建筑结构物。
  
   十六、辍学在家
   我不读书之后,就开始在家里与哥哥、弟弟一起到田地里学做农活了。我记得,那时正值春耕季节,我家与伯父家一起合伙种地,伯父赶着牛具犁地、三弟撒子种、我赶一头小牛跟在后面拉磙子。一次,在西井沟种地时,小牛不听使唤,我只顾牵着牛向前走,没注意到后面磙子早已偏离了地垅,等到伯父返回耕第二趟时,发现种子没有埋进土里,便立刻冲我发起了怒火,说我啥都做不好。我被伯父训斥后,赶紧牵着小牛返回地头小心翼翼地重又拉了一道磙子。那天的风很大,刮的浑身都是尘土,从地面上扬起的沙尘扑打在脸上连眼睛都睁不开,灰头土脸就像是刚从土堆里爬出来的一样。我虽然仍是默默地牵着小牛沿着地垅一趟又一趟的走来走去,但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烦燥与无聊,并且觉得很疲惫,愈是盼望着早早收工,愈是盼不到收工的时间。在经历了春耕、夏锄、秋收之后,这让我感受到了当农民的艰辛与不易,也深深地体会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了。
   时间在忙碌中过的很快,转眼已入冬季,一年的农活也算是干完了。农闲的季节,人们在家中无事可做,白天时就会到村子中街(基本是在郝换文等几户人家的门前)转悠一圈,街上一般都会聚集很多人,有年长者、年轻人,也有小孩子,这里已成为大人们打听或传递各类消息以及小孩子们玩乐的主要场所了。晚上时人们就很少出去站街了,因那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街上没有照明,到处漆黑一片,除非是有月亮的晚上也许还会有人出来逛逛,如果没有什么娱乐(玩扑克、下象棋)活动,人们一般很早就睡觉了,生活的很枯燥。大人们站在街上大多是聊一些见闻或一些家常理短的事,有时还会为一件道听途说的小事情辩论很久,争的面红耳赤,难见分晓,场面很热烈;小孩子们则主要是围着大人们开心地玩耍,三五成群结成一伙,男孩子们玩打宝、女孩子们踢键子等,他(她)们在大人的呵护下,无忧无虑,玩的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偶尔我和几个好朋友也会到街上转一圈,听大人们聊一会儿闲话,也能增长一些见识。

共 39079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7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写自己童年和少年、青年时代成长经历的纪实性散文,篇幅较长,接近四万字。在这篇长散文中,作者用质朴的语言,记述了从自己出生一直到参军入伍期间所发生的故事。描写生动,叙述清晰,情感真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出生在六十年代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作品中的主人翁年纪虽然小,但却主动为家庭分忧,从很小起就开始承担起了家务,打猪草,做农活,再稍大一些,又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透过这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村孩子的生活历程。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农村青年的生活道路。作品采用叙述的手法,并自己的感想溶入其中,将长达二十余年的经历一一道来,让我们在了解一个少年成长过程的同时,也看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像是沿着时光隧道行走了一圈一样。作品语言质朴,充满了生活气息,第一人称的写法读起来倍感亲切。作品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显得从容,体现出了作者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是一篇值得一读的作品。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04 11:50:32
  一篇长达四万余字的长篇散文,感谢作者的赐稿!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回复1 楼        文友:我心向往        2019-05-04 15:35:51
  感谢老师点评,拙作让您见笑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04 11:50:59
  拜读大作,为你点赞,欢迎入驻心灵之约!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5-04 11:51:22
  期待更多佳作呈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木石语        2019-05-04 17:42:59
  质朴的文笔,地气的作品,交织出值得品茗咀嚼的佳作,拜读!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再现!
5 楼        文友:雨春        2019-05-04 17:54:01
  一篇回眸青葱岁月的作品,充满情感的同时,更携带着那个岁月的时代背景,给人以无尽的回味空间,更展示了作者遒劲的文笔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佳作,推荐共赏!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