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少年的回忆(散文)
我们几人在麻花板村子里合租了一间房屋,一起吃住,独立做工。筛砂一般是两人一组,做工也比较简单,就是将刨挖下来的混合砂石,经过铁网筛筛选后,抬运出去按着石料不同的规格分类堆放,等待商家来收购。但是,筛砂必须要经过刨、筛、运三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做起来都不轻松,劳动强度很大,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体力活。筛砂的第一道工序,也就是刨挖砂石。刨挖时,基本上是沿着砂石层的纵断面,用镐头一层一层的进行刨挖,但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所以不能盲目挖掘,一定要掌握技巧,注意观察砂层的状态变化,发现隐患及时排除,这样就会降低安全风险,预防安全故事发生。砂石刨挖下来后,即进入第二道工序,就是开始用铁网筛过滤石料了,称之为筛砂。一堆砂料需要经过三道筛子筛选,共分为四种规格,最后与毛砂一起分离出来的是2-4(厘米)的碎石,这便是砂石料中的精品,因为它是砂石料中销售价格最高的一类产品,也许是因为产量少,物以稀为贵吧。那时侯,由于我的年龄小,力气也不大,连用平底铁锹铲砂石,也感到很费劲,况且砂石场底部凹凸不平,都是砂石块,所以用力小了铁锹根本无法插进去。在生产中,每当我铲起重重的一铁锹至少8公斤以上的砂石,是双手依托腿部的支撑和腹部的力气配合完成的。也就是说,我双手握锹,锹把搭在大腿部做支撑点,腹部、手腕和臂膀同时用力气,就这样每天也要和大哥筛出几十方的砂石料。砂料筛完之后,即进入第三道工序,就是往外抬运砂石料。抬运的方法是两人用一根木杠子,将装满砂石的箩筐抬起来,运到离场地十几米之外的砂料堆,按着不同的规格分类堆放,每筐砂石重约100余公斤。那时,我觉得抬运砂石料是筛砂工序中最累人的活计,因为个子小,力气也不很大,有时重重的一筐砂石料压在肩头上,腰都直不起来,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整日汗流满面,晚上睡下后感到浑身疼痛。几天下来,我的双手打起了血泡,肩膀被木杠子揉搓挤压的肿痛,人更是累得挺不住了,看起来一付无精打采、病泱泱的样子。但是,我还是很吃苦耐劳,没有因劳累而休息,一直坚持着做了下去。
我们村子里的几个人,在一起相处的很友好,有说有笑,每天收工回来,大家一起动手做饭,有的看灶、有的洗菜洗碗,不论是什么饭,一会功夫就做好了。大哥很勤劳能干,不论是什么时候,总是要比别人多做一些活。尤其是夏日炎炎的响午,人们吃过饭都想早点去休息一会,只有哥哥还在洗涮碗筷、整理卫生,他不辞辛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给人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那年,哥哥也才刚满20岁,比我只大两岁,在现在人们的眼里看来,他也还是个孩子。可是,哥哥非常吃苦耐劳,对我也十分关心和体贴。有一次,由于我劳累过度生病了,几天吃不下饭,他守在我的身边,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饭菜,精心地呵护着我,直到我的脸上有了笑容,他才放心。那些日子,大哥十分辛苦,凡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做的活,他几乎不用我帮忙,尽量让我多休息一会,我的体力很快得到了充分的恢复。不过,我也是想尽力多做些事情,给大哥减轻一些负担,少让他受劳累。我们住的地方离砂场约有2里多的路,我和大哥每天早晨7点钟就去砂场,一直做到晚上8点钟收工,平均一天要做十多个小时的活。在同村一起做工的几个人眼里,都夸我和大哥很吃苦能干。有时,我们兄弟俩仅一天筛的毛沙(细砂)就能装满3卡车,约有15-18立方米。那时候,砂石料的价格很低,每车毛砂只能卖到3元钱。不过,我们筛砂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卖筛选出来几种规格的石子挣钱,因为石子才是真正筛选出来的正规产品呢。可是,那时的工程建设很少,市场需求量也不大,所以筛选出的砂石料很难销售出去。
我们在砂场一共做了三个多月,筛选出的砂石料在场内堆积如山,足有几百立方米,就是很难卖出去。外出打工,不管工作多苦多累,就是想着能挣到钱,如果拿不到现钱,就失去了动力和信心,人们就不想继续做下去了,因为我们外出打工的目的,就是要承起家里生活的重担子。于是,我们决定离开砂石场,各自去寻找其它的事情去做了。现在,我想起筛砂中经过的一些事情来,感觉到:主要是因为我们年纪尚小,没有接触社会的经验。其实,砂石料需求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我们不懂得自己出去寻找销售渠道,只是盲目的依靠介绍人帮助联系生意,所以卖出去的砂石料很少,而且价格也低,微薄的收入仅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用,离我们奋斗的目标还很远。无奈之下,我们将早出晚归、辛辛苦苦筛出的砂石料,全部转给了房东杨守业的二儿子,因为他没有付给我们多少钱,好象是200元,这让他捡了一个很大的偏宜。因为如果按当时的市场价格估算,至少要卖1500元以上,我觉得他的心眼太黑了,这样就等于他坐享我们的劳动成果。
(二)父母之爱
我和大哥外出到呼市做工,爸爸妈妈很是牵挂,俗话说,“母走千里儿不愁,儿走千里母担忧”。爸爸经常写书信给我们,询问我们的生活情况、身体状况,担心我们年轻不注意爱护身体,怕累坏了我们。爸爸在信中还经常给我们谈及一些涉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激励我们踏实做人,努力做事,并谆谆教导我们说:“社会知识是深渊要在学和创”。另外,爸爸在家里也是很忙碌,除了做农活之外,还经常托人想办法给我们兑换一些粮票。那个年代,购买面粉和食品都需要粮票,城市里的人们都使用粮油供应证,如没有粮票,在商场里就购买不到副食品之类的货物。所以,爸爸总是按月及时将粮票给我们邮寄过来,担心我们在这里受到困苦与饥饿。
我们在砂场做活不久,就有人从这里回到了老家,妈妈知道后赶紧去向人家打听我们在呼市的生活情况。妈妈听说我们抬砂石料很费力气,并且了解到我和大哥的肩膀都压肿了,还打起了血泡。妈妈知道后心痛的不得了,在家里赶忙连夜缝制了几付厚厚的垫肩,托人给我们捎到了呼市,还带来一些我们平时喜欢吃的食品。我和大哥看到妈妈亲手缝制的垫肩,内心不知有多么的温暖,我的眼角禁不住流出了激动的泪花,想到妈妈慈祥的面容、忙碌的身影,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感情的浪潮象洪水一样漫过我的心际,猛烈地冲击着我的心房,让我无法控制当时的心绪……爸爸妈妈的关爱和鼓励是我们最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我和哥哥暗暗下定决心,不论在这里再苦再累,一定要克服困难坚持着做下去,决不辜负大人们的心愿,力争为家里分担忧愁,让爸爸妈妈少受一些苦和累。
(三)观《霍元甲》有感
我们在麻花板筛砂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做工很累,但业余文化生活很充实。这一年,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我们都十分喜欢观看。不论做工多么忙,总是要在电视剧开播之前收工,急匆匆赶回到住处,唯恐耽误了节目播出的时间。《霍元甲》是一部武打电视连续剧,讲述了一个精武英雄的传奇人生经历。一代宗师霍元甲,少年立志,自强不息,苦练功夫,创立武馆,为中华武术的崛起,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是中国武术界的骄傲。电视剧始终以打擂比武贯穿主线,每一场精彩的擂台赛,总会让人们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甚至陶醉在生死决斗的剧情里,不能自已(yǐ)。记得,霍元甲为了洗刷中国“东亚病夫”的耻辱,他用精湛的“迷宗拳”击败了俄国大力士,征服了大日本帝国武道士,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增添了光彩,电视机前的观众无不为此振奋,不由的击掌相庆、发出欢呼声,更有甚者激动万分,挥拳舞动。霍元甲的英雄壮举,让无数国人所感动,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人们内心沉睡的力量,实属人们心幕中崇拜的勇者。最后,霍元甲先生在一次比武大赛中,不幸陷入日本人的阴谋,被用毒药害死,国人无比悲愤。我不仅喜欢观看电视剧,就连剧中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也十分喜爱听。一曲优美激昂的音乐旋律,有时也会成为一生永久的记忆。每当耳畔响起《霍元甲》的主题曲时,我的心头就会无比的振奋,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令人敬仰的霍元甲先生,他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让我至今难忘。
(四)向往
我们平时虽然很忙,但每到空闲下来,或是雨工天休息的时候,也很想去市区里逛街,感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气息。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对周围的环境也比较熟悉了,有时候我们几个人一起步行出去逛街,有时我独自一人骑自行车上街转转。大街上,车辆川流不息,行人往来如织,有些目不暇接。每次出去,不论去到哪里逛街,只要经过内蒙古大学的校门口时,我都要向校园内凝望许久,因为听说我们初中时期的一位同学考入了这所学府,所以很期望能在这里看到他的身影。校园内干净整洁、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每当我看到学生们一起并肩出入校门或在校园里游玩散步的场景时,从我内心感到无比的羡慕。
我和众多离校的同学们一样,也曾经是多么地向往大学的生活,渴望着自己能够跨入大学的校门。上学期间,我们遵守课堂纪律、能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一度成为班级里的好学生。升学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刻苦学习,努力用功,不耻下问,每日很早去到教室,很晚才回宿舍休息,一心扑在学习上。夏天到学校附近的山坡上、田地里比较安静的地方背记课文和讲义内容,有时忘记了吃饭;冬天在寒冷的教室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冻伤了手指竟毫无知觉。暑去寒来,学校里也到处留下了我们勤奋学习的身影。但是,我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仅靠死记硬背,不能融会贯通,所以在每一次考试中,尤其是做数学试卷时,虽然定理、定义、公式背的滚瓜烂熟,却不能应运自如解答试题,加之粗心大意,因而中考的总成绩很不理想,未能达到升学的分数线。我不念书时,大人们也曾征求过我的意见,希望我继续读书,望子成才。可是,现实生活是冷酷的,我现在早已离开了学校的大门,涌向了打工潮的洪流之中,对于上学而言只能是梦想了。
(五)拉石头
离开砂场后,我和大哥先是到橡胶厂,跟着一个工程队做了一个多月临建,每天搬砖、铲水泥、晒砂,维修厂区管内围墙与旧房屋等,只记得整个厂区内弥漫着一股刺鼻、难闻的化工气体(甲醛、硫磺)味道,让人很难习惯。之后,我和大哥去往北郊区毫沁营村找到了一份装卸工的生活,就是每天跟着一辆功率为55马力的拖拉机上山拉运大石头,车主叫陈全全,30多岁,精明能干,待我们很友善,我们吃住在他家里,生活有了保障。
采石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以北约十几公里的大青山南麓,这里山坡陡峭,地势险峻,是我国北方内蒙古自东向西绵延着一条数百公里长的著名山脉,阴山主体的组成部分。初到这里时,我看到工人们正在用风镐凿击山石,好像是有风管漏气,地面尘土到处飞扬,他们满面、全身都是灰尘,一个个象水泥人似的,只有转动的眼睛没有被污蚀,工作的环境极差。风管内吹出的狂风与空压机发出隆隆的巨响声音,极不协调地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非常恐惧的感觉,仿佛随时都会有爆炸发生的危险。然而,我和大哥却顾不上理会这些,只是用尽全身力气往拖拉机车箱内搬装石头,渐渐地习惯了这里的情况,也就熟视无睹了。我们运输的石头规格为30-60公分或更大些,一般35-40公分大小的石头重约50公斤左右,一个人就可以搬动起来,而稍大些的石头就必须要俩个人一起抬移了。车厢底板距地面很高,至少有1.2米,几乎与我的胸部同齐,我往上抬石头感到很费力,而哥哥的个子稍高,力气也大,他很吃苦耐劳,每次都要比我多装一些,除非一个人抬不动就让我搭个帮手。两人往车上装抬石头也要有技巧,如果配合不协调,就会抵消抬移时的贯性,很浪费力气;另外,用力不一致也不行,如果有一头用力小了,石头就会从车上掉下来,也就是说一头放在了车厢边上,另一头还没有抬上去,这样的情况很危险,如果石头掉下来极易砸伤腿和脚。我和大哥从事搬运装卸石头的工作,如同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时刻都有被石头砸伤的危险。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所以,兄弟俩人一定要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我们每天要到山上拉运至少三车石头,有时还要拉四趟,每装一车石头就要一个半小时以上,加上往返路途和卸车的时间,一天工作约十余个小时,有时劳累的连饭都吃不下,但我们干的还是很有信心。
然而,一个月后的一天,我们在山上装石头时,由于一时的不慎,从车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砸伤了哥哥的右脚,当时也没有去医院检查,不知道伤势是否严重,只看到哥哥脚指流出了鲜血,脚面肿的厉害,我很痛心也很害怕,恨不能替哥哥分担疼痛。我泪眼模糊,心想:如果哥哥的脚伤治好了,我们也不能在这里继续做下去了,这样的工作不仅是劳累,主要是太危险了,每天与石头打交道,防不慎防。那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的防护用具和用品,如手套、围裙之类的,衣服和鞋都磨破了,双手磨起了血泡,脚指头常露在外面。这种情况下,手和脚趾被轻微轧伤或碰伤是经常发生的事,并且确实难以预防。另外,拖拉机的车况也不好,下坡时经常刹不住车,有几次很危险,我和大哥急忙从2米多高的车箱上跳至地面,并奋不顾身地向滑行中的车轮下面铺垫石块,以阻碍车辆快速前行的速度,那一刻是多么的“英勇无畏”。可是,后来想象:其实,那是一种多么极其危险、愚昧的作法,一块石头怎么会阻止住行进中的载重车辆呢?况且惯性又那么大,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