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征文“春光潋滟”】云谷印象(散文)
那时村集体产业只有石埔大队碾米厂和采石场,大队部还是一座6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窗户漏风,生产队仓库和石埔小学都是简陋的石头屋。云谷村民自古以来,世世代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生活,靠天吃饭,一年种两季水稻,还有大小麦、蚕豆、花生、地瓜。云谷村土地贫瘠,草也不长,农闲时村里派出大量劳动力去割臭菊花、草籽,把它们当肥料,改良土壤,给土地增肥,提高粮食产量。村民每天参加繁重的田间劳动作,天刚蒙蒙亮,生产队出工的哨子吹响,自带午饭到田间,天黑才扛着锄头扁担回家。古谚说“鸡拍胸,鼠敲钟。”形象地描述了农民的艰辛。村民生活水平非常低,人均收入只有200元左右,农业税收又繁重,上交公粮吃不饱,还要申请返销粮。
村里的破旧危房多,村民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造一幢房子,石头或泥砖的皆可。拼老命超负荷劳动,亲力亲为运石头挑沙,还要村民互助,历时一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才能完工。没有钱,村民建房需要分成四个阶段,平整地块打地基,建一层攒钱,封顶后再存钱,最后砌墙装修。村民老吴说,他记得很清楚,1965年他父亲开始建房,1984年他当兵回来,家里的地板才搞好。村里的壮小伙要娶媳妇,男方母亲就要开始买一头猪仔养起来,辛辛苦苦至少一年,结婚时一半猪肉送女方家,一半留着请客。村民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寻常人家想要吃上一顿肉,也只能等到逢年过节时。为了生存,一些村民离乡背井去海外打拼,生活好转回国探亲,总要带上大包小包的礼物,吃穿用的给亲人们。那时候村里有华侨关系的,很让人羡慕的。
村庄污水臭沟多,过去村民直接将生活垃圾往坡下倾倒或沿街丢弃,日积月累就变成了垃圾场,一到夏天蚊蝇漫天飞舞。田间地头也不能免,生活垃圾、农业垃圾东一堆西一丛,臭气熏天。
村庄坑坑洼洼多。村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地面不平整,没有路灯,一到晚上整个村庄一片漆黑,鸡飞狗跳的,一不小心走路就会绊倒。村民只能使用煤油灯,有条件的才点上一根蜡烛。
村庄闲杂文盲多。村里文化生活贫乏单调,没有图书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摩托车。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普通话也说不流利。陈规陋习泛滥,封建迷信活动严重,生病宁信占卜不信医,普度大吃大喝横行。
云谷村地处市区近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是多年来云谷村经济一直徘徊不前,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云谷村六七十年代曾改名为石埔村,九十年代恢复原名。党的十一届三中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祖国大地,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已“春江水暖鸭先知”,敢为天下知,勇吃螃蟹,下海经商,发展企业。泉州城市周边地区已在快速跟上时代的步伐,外面的世界已精彩,村干部中也有人带头办工厂,但大多数云谷村民仍然守着菜地挣几个小钱,日子依然清贫,村庄依然贫困。
就是这样一个底子薄弱的穷村,在进入九十年代后,云谷人大胆地放开脚步,甩开层层缠在思想上的布条,审时度势,在尊重村情的现实中,充分发挥临近城区的地理优势,因势利导,扎根务实、勤奋拼搏,云谷社区用垦荒人的精神,以“奔小康,建新村”总揽全局,逐渐调整生产结构,坚持以工补农,以工助农,千方百计做活“地”字文章,创办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经过数年的不断努力,到一九九七年,云谷人的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改观,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5个亿元,村财政收入达到3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不到500元达到5500元。
云谷社区的蓬勃发展,首先取决于党和政府的富农方针大计。我们常说,一群羊的走向主要取决于它们的领头羊!这话,我想,一点也没有错。正是云谷村两委的得力,正是这套班子立足于村民,敢于担责,勇于挑担的精神和智慧,方才可以让这个昔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富裕村、小康村。
正所谓:农村富不富,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
纵观云谷社区历年来的发展和变迁,不难想象,它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时,城市周边地区都在寻找快速发展的路子时,当时村里的一班人仍然在困惑中挣扎,在苦思脱贫致富“路在何方”?
泉州城市的东扩给云谷村带来了一个发展的新机遇,云谷村党政班子一行人狠下心来,将自己逼到边缘,以破釜沉舟之势决心将村民带出困境。但是,决心容易下,但富如何致、穷怎么脱呢?在这个班子里,还是有不少走南闯北闯荡过的,“江湖”上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和地方发展的趋势让他们心里豁然亮堂了起来。
春天的故事,让云谷村和大江南北许多地方一样嗅到了勃勃的生机。
“以地生财,滚动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城郊型的新农村”。有了清晰思路后的云谷班子,在种好梧桐树以待凤凰来的同时,分头出击招商引资。功夫不负有心人,云谷这片土地终于迎来了几家企业的落户,那些闲置的不易耕种的土地转眼变成了“聚宝盆”。看到了发展的好势头,云谷班子成员心里有了底,眼光也从刚开始的小打小闹转向到规模化发展这条阳光大道上来。
同时,云谷社区的党员人数也从1984年的22人,提升到现在的159人。难能可贵的是,在各种经济指标逐年上升的繁华后面,云谷社区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依然坚持每个月15日召开,雷打不动地坚持到现在,今后还将继续保持。
三
云谷社区休闲公园的草坪像大自然亲手精心编织的绿地毯,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小花,五彩缤纷,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娇媚可爱。即便是冬天了,它们依旧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雨后的彩虹那么绚烂,草地映衬着花儿,花儿点缀着草地。
此时,大人小孩虽已经上班上学去了,但却正是老年朋友们的休闲时光,一个个打扮时尚的居民,正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唠着家常。云谷社区的居民里有不少居家老人,由于儿女不在身边,老人们便找到了自己的消遣方式——健身。早晨,打羽毛球、广场舞、太极拳各有各的精彩,晚上的交谊舞十分动感,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社区居民对此乐此不疲。“我们每天早晨五点半就来锻炼身体,男女老少都来,退休了没什么事,出来锻炼锻炼、活动一下筋骨有好处。”退休教师老黄告诉笔者。
不一会儿,广场上响起了健身舞曲,广场舞队的大妈们穿着整齐划一的服装,有序排成了跳舞的队形,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上了年纪的老人舞蹈自是不大曼妙,却自是旁若无人自得其乐。
社区居民在广场健身、锻炼的同时,还组织成立了社区健身队。健身队的负责人吴队长告诉记者:“我们健身队2000年成立,平时早晚社区的居民和我们一起跳舞、健身。现在健身队有12名队员,我们会在社区的推荐下参加一些比赛,也获得一些荣誉,我觉得健身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而且社区全员一起动起来的感觉真是太好了,我相信我们健身队会一直持续下去。”据悉,这支社区健身队在历次老年体育节舞蹈大赛获得不少佳绩,社区也因此获得了老年体育工作室先进集体等荣誉。
云谷社区分管群团和工会的黃志远告诉笔者,社区居民中的有心人,将社区里近些年喜闻乐见的事情编成了小话剧,每到文艺汇演的时候,登台演出那可是一个火爆的场景。正在排练节目的75岁吴阿姨告诉我:“新年又快要到了,社区里要组织一台大型文艺演出,所以大家正在加班加点的排练。”看着我诧异的眼神,充当导演的她拿出了几经修改的节目单,我看到一台名为《云谷春来满眼新》的舞台剧,这是一台由社区居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从编创到表演全部都由本社区居民所演。
广场舞队、锣鼓队、健身操队……一支支居民自己组织的文艺队伍在云谷社区成立起来。当夜幕降临,这里便成了训练的最好时间和地点。每逢重大节日社区都会组织文艺汇演,居民们可以通过自编自演的好人好事小节目,登台献艺。如今的云谷人的“社区大舞台”,吸引了更多的群中参与进来。
志远先生这样说,现在的云谷社区人均年均收入已经达到了……万元,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的追求也是跟着水涨船高。因此社区两委非常重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像社区各个文化文艺队伍的财政支出,每年都由社区统一调拨。有了社区的财政支持,群众业余文体在云谷自然是百花齐放,居民们用自己最丰富的语言,将美好的生活场景,编排进节目中,唱响了新时期云谷社区的新风貌。
以往的云谷村,农民们的业余生活大多是喝酒赌博,也没有其它啥的活动,因此常有家庭因为这闹出了不少纠纷。但是现在的云谷可大不一样,宽敞整洁的活动健身场所,让百姓们找到了健身的好去处。室外的篮球场、排球场,室内标准的羽毛球场、乒乓球桌……,让有这些喜欢和特长的居民们找到了去处。
社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层机构。笔者一次次深入云谷社区实地探访,了解老百姓的家长里短,通过点点滴滴来还原吴建设和云谷两委在建设中的过程。
家住云谷社区的中共党员黄大姐和丈夫陈大哥都是下岗职工,由于没有经济来源,黄大姐便在路边摆摊炸油条菜粿,丈夫陈大哥因为身体不好便在家照顾孩子。一次,陈大哥因为牙疼去医院检查后,被医院告知患有白血病。噩讯太过突然,全家人不知所措,还未治疗,陈大哥不幸去世。丈夫的去世,使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在黄大姐愁眉不展的时候,社区主动帮助黄大姐申请低保,在第一时间给予救助,并帮忙办理了低保,解决了黄大姐的燃眉之急。
儿子大学期间,黄大姐独自一人在社区的安排下摆摊炸油饼。说起过去社区党组织的关怀,让黄大姐感动不已:“家里唯一的支柱离开了,当时感觉没有活下去的动力了,可是为了孩子我得坚持下去。幸好‘设啊’和社区党组织给了我许多帮助,常给我送粮食、蔬菜。急用缺钱的时候,‘设啊’和其他社区干部也会借给我,还跟我说不着急还,多亏了社区党组织,多亏了这些好干部,让我感觉在这个社区里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我是不幸,却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样的社区里,因为有‘设啊’带领的这一强有力的社区党组织,所以我们老百姓可以高枕无忧。”
云谷社区党总支每年都会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对云谷社区党总支有着三十年党龄及二十年工龄的老同志进行表彰并颁发奖金。获得奖励的这些老党员们感慨万千,他们认为自己虽然都早已经退下来了,但仍会继续发挥余热为建设云谷和谐社区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确实,云谷社区的党组织在吴建设书记的领头下发挥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党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了空前的加强。除了雷打不动的每月十五日的组织生活,“七一”党的生日前后,云谷社区吴建设书记和其他班子成员分赴各自然村支部和各企业支部,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送上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感谢他们为云谷社区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所作的贡献。
今年90岁高龄的老陈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重病后每月的治疗费用开支较大。另一名老党员老蔡今年73岁,党龄超过50年,他和妻子都是企业退休职工,家庭生活较为困难。社区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除了相关负责人,帮助这两位有困难的老党员妥善解决好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更是经常过问,时不时亲自到家中去跟踪查落实情况,在社区党组织的关照下,而今两位老人的生活幸福、安享晚年。在云谷社区,对有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社区都会按月补贴照顾。
对此,吴建设书记是这样认为的:作为社区基层党组织,是群众与上级的桥梁,更是党在最基层的桥头堡。所以,我们对每一位党员尽可能提供帮助,同时希望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每一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硬作风硬措施完成硬任务,以实事实干来取得实效。因此,在云谷的党员和群众中有这么一句口头禅:“有什么困难,可以找社区的同志,他们会尽力帮助你们的。”
在云谷,不论是过去,还是退居二线的现在,吴建设书记总是一如既往地希望基层党员始终关注和关心党的事业,也希望各级支部继续关心困难党员、老党员,给他们及时提供帮助。他们的“设啊”愿意和党员群众促膝长谈,倾听他们年轻时的创业经历,感谢他们为云谷的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四
今年冬天的天气无比寒冷,早上的阳光暖暖地普照着大地。再一次走访云谷的我,看到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一处屋檐下,静静地坐着一排正在晒太阳的老人们,满脸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他们中年纪最少的也有75岁了,其中80高龄的吴大爷膝下无子,一个人生活,甚是孤独,生活全靠社区资助。在与他们闲聊不久,就看见黄志远陪着吴建设又来看望这些孤寡老人了。看到他们,张阿婆老远就喊:“‘设啊’,你们又来看我们啦!”他们两人顾不上和我打招呼,便亲切地与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家常,详细询问了老人的的饮食、生活、健康等方面情况。在得知老人们生活起居安康,便感觉放心了许多。志远从车上搬下来几箱牛奶、水果和其它日常生活用品,我连忙帮忙他将这些慰问品一一送到老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