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寿阳二日行(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寿阳二日行(散文)


作者:榆社王跃东 秀才,26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52发表时间:2019-05-08 10:27:01


   祁寯藻(1793—1866),晚清著名诗人、书法家。字颖叔、淳浦,号观斋、春圃、间叟、息翁,谥文端。自幼敏学,博学多才,造诣颇深,能诗善文,精于书法,勤于著述,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一生著作甚富,如《马首农言》、《兰公教织歌》、《谷曼谷九(此为两字)亭集》、《勤学斋笔记》、《祁大夫字说》等二十多种,他的诗歌质朴自然,不意雕琢,通俗易懂,许多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他治学严谨,修养甚深,书法艺术造诣得“二王”之韵致,不留柔媚,潇洒练达,舒逸遒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晚年更以行书见长,善榜书、对联,楷书中偶夹行书笔意,筋骨俱备,得“颜筋柳骨”之真髓,又自创新意。结构严谨中见放纵,既不呆板且有一种萧疏的旷达之风,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楷书称首”的赞誉。他政绩卓著,中外皆知,横亘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四代,辅政达46年之久,是当时晋人在朝中居官最高最久者。同时还曾兼任过道光上书房总师傅、咸丰的太子太保衔、同治的弘德殿授读,因此有“四朝重臣”、“三代帝师”、“寿阳相国”之称,被视为官吏的楷模,给后人带来了无限遐想和几多景仰。他尊儒道、倡儒学,被尊为一代儒宗,加书法大家、诗坛领袖,这些罩在他头上的光环,纵横古今,十分耀眼。他撰写的楹联“养成心性方能静,实用人才即至公。”表明了他渴望破除门户之见,不应结党营私,应“实用人才”,一秉“至公”的理念。他推崇兴学育才,先后五次担任乡试考官,39次担任阅卷大臣,虽然门生遍布天下,但他一生忠清亮直,勤政爱民,举贤荐能。由此可见,他是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由于他为官清廉,省身自好,所以故居极其简朴,现在的纪念馆是2007年建成的。建筑群规模宏大,以祁氏故居为载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有翰林大道、息园、耕读园林、寿文化园等一系列景区。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绕过了翰林大道、腾蛟阁和阔大的广场,穿过汉白玉架设的好似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三座及第桥,一座号称“中华第一书香门弟”的古色古香的纪念馆便呈现在眼前。但见纪念园区,苍松翠柏,仿佛象征着这位大学士一生丰硕的成就。纪念馆占地2006㎡,是核心建筑。门前有两根三节斗夹尔石旗杆。过去,凡是有功名的家庭大门外常立两根旗杆,以功名的大小分一斗、两斗、三斗,祁寯藻官居一品,所以立三斗旗杆。上面有寿字和蝙蝠图案,象征福寿双全。馆名由沈鹏先生题写。整个群体为仿古合院式布局,古朴典雅,为典型的山西传统民居格局,高台庭院,飞檐亭台,气宇高昂,尊严深邃,以轴线左右对称,相得益彰。这里一律为清代风格,中间为两进院,两侧为三进小院。入口大门为三开悬山制式,有八字影壁,影壁上书“三代帝师”,是为进入纪念馆的标志。
   在纪念馆里,主要陈列祁寯藻及其父子的生平简介、学术成就、文物、字画、实物等。尤其是其中一个合院,立有四面石碑,碑文为祁寯藻所题:“君子居必择乡游必择士,所以防邪侮而近中正也。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安燕而血气不惰……”实乃罕见之绝品。进入主展厅,除有他刻书的百寿及金文之罕见木屏外,有他的铜质塑像,长袍着身,手握毛笔,凝眉远视,高大巍然。导游说摸摸笔尖就能长文采,怪不得笔尖金光闪闪的,都是被人们摸出来的。展厅一侧摆放着一副规模不大的华盖,据说是皇帝赏赐的半副华盖。皇帝出行是一副华盖,他出行是半副华盖,他老人家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另一处展示着皇帝赐予他的夹被,布料考究、图案美观、金缕丝丝、纤纤细致,均为工艺精湛的上品。
   在纪念园区内,充满农耕趣味的陈设令人耳目一新。古云“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这种耕读传家、务实爱民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使我们不禁联想起,在景区看见的有一本巨大的书状雕塑,《马首农言》几个大字分外醒目,这就是他所著的一部重要农业著作。有人曾感叹道,他不仅是一个非常有成就、有文采的高官,而且还是一个体恤民情、关心民生的好官,是近代高官里唯一一个写农业著作的人。寿阳古称“马首”,他的《马首农言》就分别从农耕、水利、畜牧、桑蚕等方面,论述了这一带与农业相关的问题,共三万余字。这部书,不仅在清末民初时期广为传诵,而且对现代的农业生产和历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他的一生,从政近五十年,虽官居一品,家产却不及当地乡绅富户之半,真乃清廉的典范。他从不以势压人,爱国爱民,政绩昭著,民间享有清官的盛誉。以三箴修身,以三箴报国,世人无不敬佩。难怪同邑名儒王信之曾赋诗以赞其清廉、爱民,诗曰:“身登台阁念群苍,教织曾歌冷寿阳。十万农言传马首,关心民瘼重家乡。”、“庭前剩得(谷曼)(谷九)集,旧宅唯留一草庐。历任四朝穷宰相,胸中富有五车书。”
   我就要离去了,不禁想,在现在的这旅游热潮中,不少地方都以当地的名人来开发、挖掘,恨不得掘地三尺。可我的故乡,是大赵皇石勒和箕子的故里,至今仍沉寂着,多么令人遗憾啊!

共 12137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寿阳二日行》用一万多文字详细描写了二日里的所见所闻,对南燕竹、宗艾村、下洲村、常村、尹灵芝和祁寯藻的人文、地里以及风俗习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笔到之处,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读这样的文字真的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作为一个山西人,对自己省内的这么多风土人情知之甚少,倒是让作者带着领略了一道文化大餐。推荐阅读,感谢赐稿。(编辑 平凡路上平凡人) 、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凡路上平凡人        2019-05-08 10:29:10
  看过山西老乡的文章真的是大开眼界,哪一天亲临其境,走一回寿阳,感觉一下作者笔下的风情。
2 楼        文友:榆社王跃东        2019-06-05 07:56:07
  宗艾村
  
   这是一个沉淀了千余年、浓缩了数百年繁华的商贸古镇,也是一个闻名遐迩、文人雅士流转成歌的风情古镇。它位于双凤山脚下,距寿阳县城15公里,现有3000多人口。早先居民在不同年代,从各地迁徙而来,有107个姓氏,源于9省77县,可以说,这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庭。据载它始建于汉代,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代时即设镇建制,当地有“先有宗艾镇,后有寿阳城”的传说。可见,宗艾镇的历史比寿阳县城都要早好多年。《寿阳县志》载:“宗艾,唐以前称马莲村,后称五槐树,以后改名宗艾。”民间传说,从汉代始,先后叫艾蒿嘴、马莲渠、五槐树、中艾、宗艾,每个名字都有着丰富的故事。有的是由元代以来迁徙侨置遗存的地名,有的是历代古战军营扎寨的军事要冲,有的是山形地貌成型后的形状地名。寿阳史称“上艾”,宗艾称“中艾”古艾地、“艾蒿嘴”,显然与端午也有着远古的渊源。漫步于这样的山水之间,不由你不泛起一种追溯的渴望。
   一进宗艾村,一种悠远的古老气息扑面而来,就像一坛尘封了千年的老酒,散发着历久的弥香。但见村口伫立着一座气势宏伟的青石牌楼,看上去约八米宽七米高,雕龙盘凤,造型精美;上书“宗艾村”,字体朴厚遒劲,庄重典雅,引人入胜。据说,于牌楼的一侧高点上,曾有三层之魁星塔,亦称文昌阁,那是历代宗艾文人的精神象征,惜已不存。于牌楼相对的田野上,有一座恢弘且在青松环簇下的九龙壁。九龙壁之旁,是一个掩映于苍松翠柏下的尹灵芝烈士小碑亭,不禁引人追思。
   走进这个神秘的古镇,穿过二百多米的绿荫长廊,看到戏台前有一座庙宇,就是瑞祥寺,这里是16岁女英雄尹灵芝英勇就义的地方,可惜上锁。据说战争年代,寺内曾住过一个团,足见庙宇空间之空廓宽大。过瑞祥寺,抬眼望去,有一条掩映于蓝天白云下的老街。乡人说,老街像一条龙,由东到西,一里多长,而沿街延伸出的数十条小巷,则是四个龙爪和鳞片。还说原先宗艾本是一条龙,某日路过寿川之地,看上了这块“凹中之堆”的风水宝地,遂栖息于此。我们一边信步,一边倾听着乡村俚语,任自由的心绪飘逸,荡起无限的思恋。
   街面特别狭窄,两旁的不少旧建筑虽已破败,但仍能看出是古老的店铺门面。门面各式各样,有门窗合一的,有大开口靠廊柱隔开的,有连串六七铺面的,有高大圆型拱门内里拐弯的,由此可看出昔日的繁华。每个门面,依然是悬挂着飘号旗,甚是别致而不群。老街的古朴、凝重,彰显着岁月的纹络及悠悠古色古韵。那高墙深院,曲弄幽巷,沿街的走马阁楼,以及院舍间靛青瓦顶,堞垛山墙,再加圆形拱门、高挑门楼、出檐抱厦等各色门楼,无不穿透着一种古老沧桑的味道。砖雕,精致美观又极富韵味。古色古香、光滑斑驳、布满青色石条的石板巷、古朴的店铺,无不引人想触摸历史;漫步于厚重狭窄的老街上,倾听着踏过青石板的噶答声。一墙之隔,也许就掩藏着往日的容颜;两脚迈动,也许一不留神就踏进了数百年的烽烟,去叩开那扇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
   乡人说,村内现存有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建筑民居及豪宅。这里的民居几乎都是由一组组四方的线条组成,又都是以一条看不见的中轴线对称而建。还说,这里过去超过1000平米的院落就有七、八座。建于村中心的赵氏大院占地3000多平米,而张氏一族,建筑占了近30亩。现保存完好的二集堂,就是原晋商“宗艾帮”首富张氏所建,三进大院占地上千平米,那典型的“五脊六兽、怀中揽月”传统格调,柏木雕刻,精美绝伦,镂空勾栏,实属罕见。建于清咸丰年间的照壁,尚有内阁大学士祁嶲藻所提“英声茂实”,当之无愧为绝品。若走街串巷,随处可见高大气派的民居门脸,书有“松竹茂”、“德圣贤”、“务时敏”等各式砖雕文字,既包含着多种寓意又突显出商家文明,寄寓了宗艾人深厚雅致的文化蕴藉。由此听来,不由你不惊叹。
   我们站在一棵老槐前,苍劲有力的“神槐”,有人也念作“槐神”,足见这里的古老。据说老街原有五棵古槐,这是其中最老的一棵。这除了见证着历史悠久外,也给人以思考、感受那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
   我们一边继续前行,一边聆听着乡音。一条老街,延宕出三百年来的蹉跎岁月。据说,明末清初,这里便是商贾集散之地。文人骚客路居流连,使得这里文蕴深厚,再加上一条丝绸之路的千年穿越,便有了“太行旱码头”之美誉。清乾隆中后期,又拓修了通往阳泉、平定、阳曲、忻州等地的骡马大道,凭借交通之便,商贾云集,门庭若市,贸易昌盛。有粮行、花行、酱菜铺、糕点铺、绸布店、酒楼等72行无奇不有,大商号数百家,小店铺则星罗棋布,各具千秋。虽然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一去不返,但其中的一些商铺、宅院依然气势宏大,偶尔打开雕花木窗、斑驳的砖雕牌匾、精美的镂空檐板……无不彰显着昔日的繁华,难怪宗艾人被称为“宗艾商帮”。晋商故里的平遥、祁县商号,也年年到这里兜揽汇兑生意,由此可见宗艾商人在晋商中的份量与地位。曾经的宗艾,商贾东去太行、北进冀蒙,西连古并,衔接三秦。不仅远近闻名,甚至在南北同蒲千里一线,也堪称商业重镇,故亦有“丝绸之路旱码头”之誉。曾经的宗艾,不仅是寿川的商业中心,而且是晋中、晋北的物流商城,并且在燕南塞北、天津、汉口等地还设有货栈。商业的拓展,不仅使宗艾商号遍布各地,还形成了其独创和利用的一种信用货币,称克钱,被戏称为“寿阳圪蛋”,与平遥创建的昌晋源票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怎不惊诧?
   这里人杰辈出。据说过去仅宗艾一镇,所出的杰出人士当以千计。还有,兴建庙宇也蔚然成风,有财神庙、文昌庙、南阁、北阁、玉皇宫、耳楼、真武庙、钟楼、观音庙、龙王庙、马王庙、老爷庙、吕祖庙、五道庙等大小庙宇鳞次栉比,呈现出浓郁的寺庙历史文化。每座庙前栽松植柳,庙内各路神圣青碑塑像,间有精美彩绘壁画,极为风雅。由此形成一个比较完整、远近相接、遥相呼应的庙宇建筑群体,“庙宇”便蕴涵了人们的精神图腾和文化崇拜。可惜,随着时代演进,民风不古,众多的庙宇大都损毁,现今仅存的已寥寥无几。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出了老街,却又见街市繁花似锦,店铺毗邻。蓦然回首,正应了那主街似龙行,侧街像龙爪,弯弓有致,首尾兆吉。俗话说,水为财,气运水,而这里地势极为有利地涵养了水源财气。故而建有五处大麻河池,被称为龙肚。池边垂柳辉映。小西湖以玉带桥相隔为龙眼,龙口以条块巨石筑门,且以排洪石坡为槽。每逢雨过,龙口即成瀑景。诗曰:“龙依西北凤东南,龙腹吞池映海蓝。龙爪潜伸深巷里,龙鳞覆盖小楼兰。龙头向北迎春日,龙尾朝南指凤山。龙啸凤鸣齐竞舞,龙荫盛世乐怡然。”
   然而,一路走来,有不少旧屋不是败落未修葺,就是新屋点缀其间,形成极度反差,令人扼腕不已。一个古镇,保护起来甚是不易,而损伤一个古镇,在不经意之间,一砖一瓦,一个现代气息,就足以让古韵褪色,未免惋惜。但愿这个古镇,在不久的将来,依然焕发出往日的光芒。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