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游郑国渠(随笔)
【编者按】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郑国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首位于"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渠线沿王桥、桥底镇东进,过寨子沟后东北折,经扫宋乡公里、椿树吕村一线,于蒋路乡水磨村附近横绝冶峪河,至甘泽堡后东折,于龙泉乡铁李村入三原境。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当时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自然条件因素外,另一个因素是政治军事的需要。战国时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篇随笔的作者就是满怀喜悦的心情,记叙了他游览郑国渠的经过和感受。很有生活气息,很有亲身经历,写得很朴实,很可信,有真情实感,值得一读。随笔对郑国渠的景点描写真实生动。修辞手法用得很精到,也有现场感。如:“龙须瀑灵动飞扬,好似蛟龙的胡须一泻而下,几经跌宕激溅起无数小水珠,然后再化作迷茫的水雾,多姿多彩,让人赏心悦目,如此气势辉煌壮观美丽的景象引来无数游客驻足争相拍照。”再如:“ 孔雀湾深藏在泾河河谷之间,一弯碧水宛若一条翡翠色的绸带;横贯在河谷中,一侧崖壁历经河水千万年的冲刷,好像是大自然的神奇之手画下的一幅孔雀开屏的大型壁画。因不能到达瀑布底端,没法拍到孔雀开屏的神奇景象。”,还有对沿途可见的怪石嶙峋,穴坑的描写,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路险、石乱、谷深、水绿、山青,泾河之美在于区内山峰险峻、深潭密布、奇石林立,既有大西北的粗犷大气之风采,却在山、水、石之间流落出江南秀丽、温润之风 奇特等等都很切实。对几处语句和标点做了小小调整!
对黑沟奇峡区的记叙很细腻,作者介绍说:他们 “徒步穿过一条大约一千米的挂满红灯笼的人工开凿的彩虹隧洞,就到了有“一线天”之称的黑沟奇峡区。黑沟奇峡区长约1.6公里,以黑沟为核心打造,还有术士袁守诚与泾龙的故事,是景区最具神秘色彩的。也是泾岸观潮绝佳之地。。”作者深刻感受到:“这次旅游让我对郑国渠的文化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不易,活着真好!让我能在这色彩缤纷的世界上感受尘世的美好!”有感受就是有收获。至于人多挤车,司机技术不错,基本保住了游客的安全,这个感受也很好,说明生命比看风景重要。没有生命了,看的风景再多再好又有什么好处!安全旅游方才是最重要的。问好作者,推荐大家学习!【编辑:黄金山】
回复1 楼 文友:竹青 2019-05-12 16:03:23
感谢老师精彩细腻的编者按,您辛苦了!给您敬茶!但愿以后的写作上能得到您的帮忙和指导!遥祝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 楼 文友:叶雨 2019-05-10 11:16:22
美丽的郑国渠,值得一游,旅游若无文字记载,时间久了就忘了,留下这些宝贵的文字,永远的纪念,我跟着作者的文字畅游了郑国渠,足不出户赏美景,好极了!感谢作者赐稿,欣赏学习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2 楼 文友:竹青 2019-05-12 16:05:38
欢迎社长老师光临指导!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