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悲凉(看点文学) ——赏析看点优秀作者萧翰的微小说《阿来》
我们习惯于歌颂,习惯于呼唤,习惯于倡导,这没错,可是我们也需要批判。没有批判精神的民族不是理性的民族,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伟大人士完成了各个领域的批判解读,弥补漏洞,驱除黑暗,推动社会进步。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厚重而科学,赢得了人们的敬仰,然而,也有一些人,思考的是生活中的小命题,关注的是群体中的一部分,批判的是我们忽略了的小方向。但是谁能说这些思考就没有意义呢?一切的大都是由小组成的。萧翰所写的微小说《阿来》,就是关于小命题的思考,它的批判性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悲凉。
本来,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孤儿阿来,被全村人养大,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并且受资助考上了大学,可以说是村里人给了阿来第二次生命,给了阿来前途,让阿来从孤儿变成村里飞出去的金凤凰,村里人就是阿来的亲人。善良,淳朴,大爱,用来赞颂村里人一点也不为过,这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我们大力倡导的。自然,感恩和回报的话题也不可避免,似乎,阿来怎么回报都不为过。这也是我们需要的,是我们倡导的,是社会的主旋律。
大爱和感恩,本应该合奏出美妙的乐曲,怎么就变成了悲歌呢?
当阿来成了金凤凰之后,他就背负着全村人的寄托,他就成了村里人无所不能的存在,一个人,怎么能托得起全村人的需求?于是,阿来,变成了奴隶,变成了亲人们的工具。阿来永远是村里人的阿来,这句话如果没有一些前提,读起来多么的感人,可是因为有了前提,就有了枷锁的味道,这个枷锁套在阿来的脖子上,取不下来。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为阿来找到正当的理由,让他摆脱这枷锁,未来,阿来还需要工作,挣钱,回报,不会拥有自己的房子、车子、娘子、孩子,他会被压垮吗?什么时候他才能做自己呢?如果阿来能够选择,他会选择让大家救了他么?
阿来是一个人,是一类人,他可能是家庭里的某一成员,可能是小县城的某个企业,也可能是再大点的领域的个体。他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在现实中有类似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如果这个家庭供养出了大学生,大学生就欠了全家人,于是,父母兄弟就理所当然地收取回报了,对,正因为理所当然,那些大学生毕业后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亲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消磨。某些企业,因为受过地方支持,于是又有一些理所当然的出现,捐款成了常事,甚而至于影响到正常运营。这不是瞎编,是笔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本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多么美好的句子,却偏偏被一些人演绎成了悲剧。
其实这个小说里的故事,作者还把握了一个度,没有让村里人的形象完全坍塌。村里人不知道阿来的实际状况,不了解他在大城市生活的艰难,所以他们的所求并不带有恶意,与那些实实在在挟恩图报厚颜无耻压榨的还不相同。但是这或许又是另一重悲哀了,不理解,隔膜,永远无法摆脱。大家都不是坏人,却实实在在做了坏事。
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可能酝酿大事的小事。我们的社会需要美好,施恩的目的绝不是压垮他,绝不是反目成仇,绝不是毁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因而,今天我一反常态,上来就分析了小说的主旨。
但愿,爱是爱,感恩是感恩,一切皆有度,一切皆美好。
再来谈谈这悲凉是怎么展现出来的。
首先是抑扬法的使用。
正义的村长,热心的村民,无依无靠的阿来。“未断奶时,被村里尚有母乳的女人轮流哺喂。等稍大一些,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被高家庄的人们拉扯起来”,村民们没有想过排斥他,赶走他。村里的孩子十几岁还没上过学的多的是,但对于庄上的人来说,怎么也不能把阿来等同视之。这正是庄稼人的逻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中产生出来的哲学。自家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却村里出钱供养了阿来上学,这是农民的小狡黠,也是农民的淳朴。在全村人的支持下,阿来上完了初中、高中,直至考上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由村长牵头,在庄上大摆宴席。席上阿来泣不成声,不善言辞的他,只能用不断地鞠躬来表达他的谢意,一顿饭的功夫就直不起来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读者的心中也洋溢着暖流。
可是后来,村里人都以阿来为自豪,称之为我家阿来,要求越来越多,阿来不堪重负。前后两部分先扬后抑,基调由暖变冷,直到最后,似乎看不见希望。这种手法让人们经历了一个由暖变冷的过程,有了很强烈的心理感受,更加重了读完全文后的悲凉感。
其次是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
小说的开头,写到阿来回高家庄路上所见。“冷风的低呼混着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平白让人心里堵上几分”,“远处的高家庄。仅有几户农舍亮着的灯,在这冬夜里反倒像是几荧鬼火,恍恍惚惚地飘着,上下不连,无依无靠”,“村头的两棵老杨树就那样一丝不挂地佝偻在那里,除了掉光叶子的枯干,唯一的装饰就是被雪覆盖住的却依稀可辨的乌鸦巢”。最初读这段文字,只是感到一种清冷和压抑,并不知道下面是什么故事,直至读完全文再回过头回味,方知这正是阿来心情的最好写照。背负着压力回村,阿来怎么能轻松,那风,那灯,那老杨树,看起来都显得没有人情了。
再看最后,老村长还浑然不知阿来内心的悲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对阿来仍然那么亲热,把阿来当成自己的孩子,阿来怎么能够说出拒绝的话?“脑海中想着之后几日还要面对无穷无尽的亲人们,阿来不自觉将棉袄又紧了紧”。这时候,有一句环境描写实在是妙极:“天完全黑了下来,冷风的呼啸声不时撞击着窗子,偶尔还能听到树枝被压断的声音。”天完全黑了,树枝被压断,这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想到阿来内心的悲凉,担心将来的某天,阿来会不会如这树枝一般被彻底压垮。
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开头结尾的环境描写,渲染烘托了气氛,和人物心理紧密结合,加深了悲凉的意味。
这个小说里有坏人吗?没有。这个小说里的关键词多么高大上啊,全部是主旋律,爱与回报,都没有错。那么,错在哪里?大概该归结为“度”和“理解”吧。希望这种悲凉越来越少,爱越来越纯净,回报越来越感人。
萧翰老师是看点的后起之秀,关注新人促其成长是看点的要务之一,祝愿这个年轻人在看点大家庭多出佳作。
【看点】阿来(微小说)江山文学网http://www.vsread.com/article-88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