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记忆中的上十岭(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记忆中的上十岭(随笔)


作者:素墨清香 秀才,1034.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58发表时间:2019-06-09 15:44:34

【看点】记忆中的上十岭(随笔)
   虽说不是上十岭附近人,但我对上十岭极富感情。这份感情源于小时候随父母翻上十里,遛下十里,到安徽建德外婆家的情怀;源于儿时在母亲背上听上十岭的传说,在父亲肩上看上十岭秀色的情结;源于上十岭山峰的青翠隽永与深邃神奇。
   儿时的记忆里,我从没见过红日东升时,上十岭山峰身染红霞的伟岸英姿,也没见过夕阳落山时,青山与晚霞相辉映的奇丽,更没有体验过烟雨中上十岭大山的神秘。但我无数次地见过上十岭的苍劲与挺拔,见过上十岭的葱茏与奇秀。从彭泽大屋谌家到建德青山桥白屋徐家,百十里路程,翻山越岭,全凭双脚丈量,父母都是选择在晴好的日子趁早赶路。
   天朦朦亮开门出发,拖儿携女,行路非常缓慢,往往十点左右一家人才抵近山脚扎下。高耸入云的上十岭山峰就横卧在面前,像是考验我们的毅力。没有一马平川的捷径,延绵的大山脉,向前,向东,向西延伸。群山起伏,山峦叠嶂,眼前是山的世界,绿的海洋。
   沿着古人用石头铺就的弯延山路,我走进了大山的怀抱。路上光滑的石头,是风雨洗劫后的沧桑,岁月流经的痕迹。石路中间那条深深的独轮车印,更是千百年来瓷茶古道繁华的见证,也是历史进步丢下的遗物。
   走过一段平缓的山路,拾阶而上,在不知觉中不见了独轮车印,猜是古人推车翻不过又高又长的上十岭,绕道往东升方向去了吧。不然何缘前些年,国营上十岭垦殖场在类似的路段建了个景点,说是从前瓷都通往皖浙的古迹。
   我无数次经过上十岭,不曾见过它的奇石险境,但云缠雾绕时,依然感受到上十岭的雄壮和虚幻奇妙。山中没有成片的松林,当然欣赏不到松涛怒吼的壮观,但我在山下雨中瞭望时,还是感受到了烟雨迷茫中上十岭的神秘。上十岭沿途山坞,见不到青竹摇曳的优雅,但能一次次感受到风雪中“山舞银蛇”的气象就心满意足了。
   在山林里行走,宁静的大山不时回响起路人的笑声、话语声,还有山风拂过树林的沙沙声。到神仙洞,再累也要拜拜佛,欣赏一番见所未见的无底洞穴,坐下来听一段百听不厌的神仙故事。过剑泉,听路人讲朱元璋战败时怒掷宝剑的悲壮传奇,听洪武帝曾以这里的群山为屏障大战陈友谅的传说。在上十岭上行走,故事带给我欢乐并驱散行路的单调与疲惫。
   行至半山腰,感觉该有个歇歇,吃点东西喝点水充实一下体力的地方,恰好山路上生出一间路亭。这种路亭并非简单的就地取材,而是用上十岭没有的石片垒起的,专供路人歇脚和避风躲雨的地方。路亭有两间房屋大小,山路穿亭而过。断墙残壁上留下的三角墙顶,可见路亭是盖过屋顶的,只是年久失修,塌下的屋顶被路人捡起丢下了山涧罢了。
   我曾猜测,用这么多无规则的石片建亭,是善人义举,还是政府造福百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十岭长长的山路,千百年来都是一条重要通道,因为过往人多,十里山路上才建起如此规模的路亭。但我又不明白,上十里为什么有两座路亭,而下十里一座也没有,难道下山的人不要歇脚避风躲雨么?就像我不明白,近东升的国营上十岭垦殖场,取名为什么不是东升垦殖场,或更近的镜子岭垦殖场?
   “自古名山僧占多”,上十岭虽然缺了僧侣施道的遗憾,因而没能闻名遐迩,但高大的十里山峰,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与文化,有与名山齐名的神话传奇,上十岭不平凡。
   上十岭是我去外婆家的必经之路,载有我童年的向往,留下了童年的欢乐,它连着我们与外婆家的感情。在上十岭行走,脚步是轻盈的,心情是愉快的。
   头顶世间风雨,身经历史风云,不平凡的上十岭,在我心中依然巍峨。

共 14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上十岭垦殖场位于江南古县彭泽之东南,距县城20余公里,彭乐油路穿场而过,南离国际著名瓷都景德镇100公里,西距全国旅游胜地庐山90公里,东靠皖南繁华商埠安庆138公里,北邻长江“黄金水道”,公路连接“九景”“昌九”高速,正在建设的“铜九”铁路擦境而过,南来北往,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除此之外,上十岭还是作者去外婆家的必经之路,载有作者童年的向往,留下了童年的欢乐,它连着作者与外婆家的感情。写得有点意思,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9-06-09 16:18:13
  上十岭不大,但是很不平凡。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奇异果        2019-06-09 23:56:30
  童年的记忆,也可称作者的上十岭情怀。拜读欣赏了,问好老师,感谢赐稿看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