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今生情无悔(小说)
一
这是明末清初发生在如皋的故事。
王二是如皋县衙里一名小小的解差,专门押解犯人到荒远的边疆服劳役。他家住如皋城内东门杀猪巷,是一条穷人集居的陋巷。
王二家当然也很穷,他人又老实,三十多岁还讨不上老婆。父母虽急,却也无奈,只得暗自长叹短吁。那年头,又是朝廷的明军,又是吴三桂的叛军,又是李自成的义军,又是杀进关内的清军,彼此频繁交仗,战乱连连,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王二本是明朝官府的解差,忽一日城头变幻大王旗,天下姓了关外爱新觉罗氏,知县老爷投降清人成了清朝的知县。王二为了混口饭吃,只好做了清朝的解差。
然而,人文荟萃的古城如皋,以冒辟疆为首的一些学士名流,对入主中原之清人的不满和抵制,却暗流涌动,波及全国,影响甚大。
可王二管不了这等社稷大事,平民老百姓,只求能过好小日子就行。
这个冬日特别寒冷。呼啸的北风像一头怒吼的饿虎,纷飞的大雪漫天盖地。整个如皋城掩埋在皑皑白雪中,毫无生气。
王二到衙门应卯后无事可做,未到中午早早回家,一脚深一脚浅地踏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吱吱”的声响。
经过迎春桥时,他看到一群人正七嘴八舌地围观着什么。王二驻足引颈,但见一年少女子长跪地上埋头哭泣,泪水融化了面前的一片积雪,飘飞的雪花沾满浓密的乌发。身边的雪地上,躺着一名用破草席遮掩的死者,露着干瘦如柴的手和没有穿鞋的脚。
王二一打听,方知这名女子刚刚死了父亲。父女俩本是外乡人,多年来远离故土,行走江湖,卖艺为生。前不久,到如皋后父亲不幸染上重病,不治身亡。女儿身无分文,没法处理老父善后,只得在此卖身葬父。谁给她钱,办了父亲的丧事,她就算卖给了谁,终生给人家做牛做马。
可是,眼下的老百姓一贫如洗,自己糊口尚且不易,何有余钱施舍于人?眼看着此女子在此跪了半日,却无一人能够相助。
王二看看破草席中僵硬的尸体,再看看薄衣乱发泪水潸潸的女子,顿生怜悯之心
他轻轻地叹了口气,不自而然地将手伸进怀内,摸着了今日刚刚领到的八两俸银,这可是他半年的薪酬啊!正等着给家中买粮购草,给老父抓药治病,给老母添衣御寒,给破房修洞补漏……可是,眼前这外地姑娘急需银两,自己就算困难再大,解决起来总比这举目无亲的女子强多了。
王二心念几转,毅然取出银子,蹲身递到那女子手中,道:“姑娘,钱不多,凑合着用吧,赶快把你爹埋了……”
那女子惊喜不已地抬起头来,激动地看着王二,手中如同捏着千斤重的银子,热泪盈眶地道:“小女子小翠多谢恩公慷慨解囊,大恩大德日后定当报答。”说完磕了三个头。
王二赶忙将她扶起,安慰着她。
围观的人无不交口称赞王二的仗义助人之举。
“请问恩公尊姓大名?府居何处?可待小女子葬了亡父后,去找恩公,从此就是恩公家的奴婢。”小翠抹着泪水道。
王二憨厚地一笑,道:“区区八两银子,小翠姑娘不必记挂心上。你处理好令尊善后,就请自便吧,不要来找我。多余的银两可作盘费回家乡去吧……”语罢,转身而去。
小翠泪眼朦胧地目送着恩公的身影消失在漫天大雪中。
围观者中有认识王二的,对小翠道:“他叫王二,在衙门中当差。家住东门杀猪巷内,家境也十分困难。而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难得有这样热心肠的好人啊!施恩不图报,真是少见!”
小翠听了,除感激之外又多了几分尊敬。
再说王二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中,一跨进门就来了心思。没了银子,一家三口,今后的日子如何过呢?父母二人看到儿子心思重重的样子,一问,方才得知儿子将银子接济了他人,一声也没责怪王二。他们理解儿子做得没错,错的只是自家太穷太穷。
王二想来想去只好另作打算。他决定每天从衙门回家后到邻居张屠夫家打杂,帮着杀猪宰羊,挣点小钱,度过难关。
第三天,雪止天霁。红彤彤的太阳冉冉升起,一对喜鹊落在王二家门前的大槐树上,“喳喳喳”地欢叫不停,快乐地扑着翅膀。
王二一早起身打开门来,一看,门外站着一个人。你道是谁?却是那外乡女子小翠。此时,她虽然身穿补补衲衲的旧衣,却显得干干净净,梳理得整整齐齐的秀发缀着一朵洁白的小花,哀伤的神色遮掩不住面庞的娇美。她立在清晨中,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带着几许凄凉,几许无奈,几许羞涩。
王二一下子愣住了。
二
王二千想万想也想不到小翠会找上门来,遂吞吞吐吐地道:“小翠……你……找我……还有什么事吗?”
小翠郑重地裣衽一礼,道:“恩公,小翠这厢有礼了……我已将先父埋葬,特来感谢恩公的大恩大德。从今以后,小翠就是你家的奴婢,终生报答相救之恩。”
王二一听慌张起来,连连摇头道:“别,别,别这样做。小翠,你在如皋举目无亲,遇到不幸的事走投无路,我出于同情,才帮助你。不就是几两银子嘛,何必这等放在心上?我根本不曾想买你为奴。请姑娘还是早日离开如皋回家去吧,那儿有你的乡亲,他们会帮助你的。”
小翠一听,泪水夺眶而出,泣道:“家乡连年受灾,乡亲们早就背井离乡逃难而去。我若回去,仍然是无依无靠孤苦一人。恩公,求求你收留我吧……我什么活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累都能受,什么骂都能听,什么打都能忍……只求恩公不要赶我走……”
小翠的话说到这样的份上,王二着实为难。只是自己一家三口,日子都不好糊,又岂能再添一口,害得人家姑娘陪着吃苦?他便诚恳地道:“小翠,不是我不想收留你,实在是我们家也是穷人,我不想委屈你同我们一起过苦日子……”
小翠嘟着小嘴道:“小翠不是好吃懒做的人。我有两只手,可以干活,不会在恩公家白白待着。恩公如此口口声声拒绝我,莫非是嫌弃小翠有何不是?我命好苦啊……”说完伤心地哭起来。
王二左右为难,搓着双手不知如何是好。
小翠退而求次,道:“恩公,眼下我也没有去处,就在恩公家暂住几日吧,何去何从以后再说,不知恩公以为如何?”
王二一听,摇着头道:“千万不可,暂住几日,名不正言不顺,流言蜚语岂不毁了姑娘清誉,今后你还如何做人?”
谁知小翠语出惊人:“既是恩公害怕人言中伤,那我就嫁给你为妻为妾吧,这样岂不是名正言顺,堂堂正正了。我体贴夫君,孝顺公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善待邻里……还不行吗?”
王二想不到小翠说出这等话来,一时语塞竟不知回答什么才好。心想:老婆倒是昼思夜想地要一个,苦于穷讨不起。但此情此景若是要了小翠为妻,岂不是会被别人指责,说我王二趁人之危,解囊相助是假,贪图女色是实,这断断使不得。可是拒绝了小翠,又叫她到何处去安身?”王二举棋不定,无法委决。
两只喜鹊在树上叫个不停,仿佛在为王二干着急。
小翠伤心地哭泣着,王二赶忙好言安慰,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什么意思来。
老父老母闻声而至,王二只得实情相告。
二老得知事情原委,再看看小翠如此娇美,如此可怜,竟然找上门来要做儿子的媳妇,两位老人心中莫说有多高兴。老父便说:“小翠姑娘,我们家也是贫穷人家,日子并不好过,常常三餐不饱,你不嫌穷怕苦吗?”
小翠道:“我会不怕苦不怕累地干活挣钱,使全家日子变得好起来。”
老母又道:“孩子,我儿子傻头傻脑是个愣小子,你长得这般如花似玉,嫁给他会不会觉得委屈呢?”
小翠道:“二哥心地好,心眼实……我喜欢他。”
二老大喜。
其实更喜的是王二。
于是王父王母赶忙将小翠让进屋内坐下,亲热地问寒问暖,好言相待。
左邻右舍闻讯而至,无不为王二高兴。王二平时善待别人,大家决定也帮他一下,为他办好喜事。于是杀猪巷内家家户户忙开了,你家送米,他家送柴,张屠夫家送肉,李屠夫家送酒,赵家送布,钱家送被,有人为王二家收拾屋子,披红挂绿,烧饭做菜,有人为小翠沐浴更衣,梳妆打扮,有送鞭炮的,有吹唢呐的……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办起了喜事。
整个杀猪巷的人,男女老幼都来凑热闹,气氛之热烈可想而知。
王二在衙门里的那些哥们儿:解差,捕快,狱卒,皂役等得到消息,也赶来祝贺。
知县老爷也送了贺礼,还给了王二三天婚假,让他开开心心地在家做新郎。
洞房花烛夜,小夫小妻莫说有多幸福和甜蜜。床上,二人拥抱着说起了悄悄话。
王二道:“小翠,想你真大胆,也不打听打听我王二是好人还是歹人,竟找上门来要做人家老婆,就不怕遇上流氓或骗子?”
小翠道:“施恩不图报者,乃天下真正的好人,我岂能看错?那天你赠我银两,围观的人无不说你王二是个热心肠的好人,我岂能听错?”
王二一把将小翠紧紧搂住。
温柔如水的小翠在丈夫怀中尽享爱抚。
谁知,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三
第三天,王二的婚假未满,知县老爷就传过话来,有紧急差遣,要他立即去县衙。
王二匆匆赶到衙门,听哥们儿一说,方知是要他和另一名叫丁狗子的解差,押解一名犯妇到玉门关外去服劳役,行程五千多里路,一来一去,最少也得半年多。
新婚燕尔,正是小夫小妻如胶似漆的时候,却要长离远别,王二实在不舍,然而此乃分内之事,你不去谁去?
王二从知县老爷手中接过公文,一看,心中大惊,他这才知道押解的犯妇是大名鼎鼎的义士许元博的妻子朱云秀。
许元博是明末如皋的名士。其叔父曾于明朝末年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后李自成带领义军攻进北京城内时,其叔父随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不久清兵南下,如皋城为清兵所破,许元博不愿剃发留辫臣服满人,便在手臂上刺下八个大字:生当明人死当明鬼,以明心志。谁料奸人告密,许元博被捕入狱。在暗无天日的狱中,他痛骂降清官员,终被秘密处斩。其妻惨受株连,被判流放,发配至玉门关。
王二不禁想起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王二还是个不谙世事的混小子,不料家中突遭火灾,一切化为灰烬,王父王母在如皋城内沿街求乞。许元博见了,立即命人取了几十两银子给两位老人。重建家园后,王二全家三口这才得以安居下来。此恩此德,王二一直铭记心上,未能报答。现在恩人已经被杀害,恩人之妻却要跋涉万水千山被流放荒漠,是生是死,很难预料。王二想起许元博的恩情,想起朱云秀的流放,心如刀绞。
王二忧心忡忡地回到家中。
时近傍晚,小翠赶忙为丈夫摆上一壶老酒和一碟花生米于桌上。
王二并不动筷,只是紧锁眉头地木然坐着,不时唉声叹气。
小翠立即看出王二神情有异,便坐在他身边的凳上,关心地小声道:“二哥,你今日脸色不好,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王二不想隐瞒妻子,就道:“小翠,我今天接了差事,就要动身押解一名犯人到玉门关去……”
小翠道:“二哥,押解犯人是你本职的事,叫去就去吧……家中的事就放心交给我吧,我一定会好好安排家中的一切,好好服侍公婆,像你一样孝敬他们。只盼你一路平安,早去早回。”
王二道:“谢谢你为我分忧解愁,谢谢你代我孝敬双亲,我走后可要苦了你了。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我才能回家。想我俩新婚才两天,却要匆匆离别,还要你为我担起家庭重担,实在难为你,实在对不起你呀!”
“二哥别说见外的话。夫妻本是同命鸳鸯,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何言什么‘难为你’‘对不起’。”小翠说完就为王二斟酒,道:“二哥,现在你总可以放下一百个心吧,那就高高兴兴地喝酒吧。”
王二摇了摇头,道:“小翠,其实我的心事,倒不在家中。因为有你在,我完全可以放心上路……我是,我是另有隐情啊。”
“何事这等忧愁?”小翠关切地问道。
王二长叹一声,没有开口。
“二哥,你我夫妻名分已定,理当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有啥不顺心的事但说无妨,或许我能为你分担忧愁。”小翠劝道。
于是王二就将许元博曾经有恩于他家和其妻朱云秀就要流放荒漠的事一一说了。最后道:“小翠,朱云秀身为豪门少妇,若是押解大漠服劳役,就算不死于半道,也会死于关外,反正是定死无疑。想她家中上有年迈体衰的公婆,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我心能不急吗?可这等事,又怎样才能救得了她呢?”
小翠听完王二的话,立即感到此事非同小事。她慢慢站起身,在屋内踱着,思考着,又走近窗户,推开窗棂,让晚风吹拂着自己发烫的面庞。
西沉的太阳将大地染成一片火燎色。一只苍鹰盘旋良久后归宿巢穴。
小翠返身走近王二,抓着他的手,小声道:“二哥,我想好一计,可保朱云秀万无一失。”
王二急切地问:“有何妙计,快快讲来听听。”
小翠道:“只要有人调包,代替朱云秀流放关外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