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人赏江山文】永远的芦花香(暗香文墨) ——读风子九天绝品散文《芦花香》有感
偶读风子九天的绝品散文《芦花香》,不禁被他笔下的芦花香深深陶醉。深秋中的芦花如雪漫舞,如竹静立,那种静默;不是寂莫,而是一种内敛,一种丰富底蕴的存在。
一、不经意的目光所及,芦花美轮美奂
开头一句话:“沿着护城河走下去,不想这个深秋里,芦花早已开得灿烂。”语言简洁,仿佛只是饭后随意的遛弯儿,沿着护城河漫步,不经意地,发现了大片的芦花,白雾茫茫;这种故乡早年间常见的芦花,就在不经意间,与自己相遇。因为对故乡难舍的情感,因此,看到芦花,自然是“心中便涌出无数的暖。”
走近了,跟随作者近观芦花的样子,先“取一朵在手,亲切感扑面而来。”观看形状,作者形容是“干干净净”,味道则是“清清纯纯。”远里看,又感觉“多像一个战士,昂着头,迎着风。”句子也利落干净,朴素易懂,也一如这满目的芦花。
芦花是有思想有操守的,它们果断地站立在那里,站成自己的一道风景;如竹子般的气节,如莲花般的高洁,但竹子莲花自古就被世人寄予极深的寓意。古今有多么文人墨客以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更有画家也对这两种植物,百画不厌,渐变成一种气节,一种风骨。没有人歌颂、没有人书画的芦苇,不因被大众关注与否而左右自己信念,它们照样生长的有声有色,丝毫不寂莫,不伤感。
每棵芦苇头顶都有一朵花,没有不开花的芦苇,在深秋的薄凉天气里;这些密密麻麻相伴的芦苇,便怒放成一片柳絮飞雪的诗意。
苇有自己的岸,没有水,甚至水浑浊不堪,它照样开出一番妖娆的美丽,不因自己卑微而羞愧,照样开出如此地美好,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花河,所以诗经里早有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站在故乡的后山上,看到那“一河锦缎样的银白。”像一夜就白了头的母亲,每朵芦苇都要开花,只要她来过,就要开花,无怨无悔,坦然率真。芦苇的生命力极强,根生在哪儿,哪儿就会长出一枝芦苇,共同点缀那寂寥的小村落。
二、语言朴素自然
“苇的周身都是宝。”苇叶来包裹粽子,芦管篾片用来编织苇席、斗篷,更多的时候还用来编制捉鱼的笼子。小伙伴们还常用苇叶裹成笛,吹出一片童年的响亮,不禁联想到诗人李益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孩子们过冬要没鞋子穿了,因而秋一来,大家都争相采摘芦花。”如一幅温暖生动的乡村水墨画,金色的阳光下,孩子们身上流光溢彩,大家在一大片芦苇荡中采摘那高高挑挑的芦花,是多么让人怀念啊!过冬时用麻绳、荻草和芦花一起做成茅蓊,度过一个贫穷而温暖的秋天。
“儿时的草房,屋笆皆是苇,那是一种纯粹干净之色,远看近看,许多茅草房掩映于芦苇下;没有柴禾取暖,芦苇的叶子和杆就极其珍贵。好多年,因为没柴烧,深冬还要到冰河里去刨芦茬。一入冬,每一年都要扒大河,男女老少,拖家带口,肩挑背扛,直把一河淤泥刮尽。芦根随着泥土推到岸上,我们都要到车水马龙的人海中去捡拾芦茬。有了芦茬,这一冬便有了暖。”特别喜欢这一小段儿,生动简洁,动感极强,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队人马在寒冬里清淤泥、刨芦茬的一派喜洋洋的劳动场景。那时的孩子是懂事的,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为寒冷的冬天送去自己稚嫩的暖意,小小的举动足以抚慰那累弯了腰的父母饱经沧桑的心。
儿时的草房,篱笆皆是苇,那一种极奢侈极浪漫的房舍,小村静谧安详;那密实的芦苇荡也是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好去处,苇茬还可以做燃料,取暖做饭的劳动中,也增添了一抹芦苇的香气和温暖。
芦苇更值得的称道的是根,芦根可以入药,更可以吃。得了肺热咳嗽后,作者的母亲用晒干的芦根煮水喝,很快就好了;从那以后,“我”不相信,良药必苦口。貌似不经意之语,其实饱含深意,这样絮絮道来,自然耐读。
三、独具匠心的结构布局
散文较为短小,但言简意丰,突破传统的移步换景亦步亦趋的行文结构。作者的意识流为主线,作者想到哪,写到哪,不故弄玄虚,不无病呻吟,不纵横捭阖,不铺叙芦苇的古今有据的罗列;以“芦花香”为题眼,目光所及,思之所处,皆是芦花美。
多层次地文本结构,多视角的探寻,过去和未来交叠表达出对芦花的感受,展示了作者独到的作品构架。散文的要求是“形散神不散”;作者很好地把握好了这个度,如开篇现在的“我”,在城市里沿着护城河漫步,看到了是一片亲切的芦苇,看到此时此时的芦花,不由得就想起了遥远故乡的芦花。故乡是童年趣事的摇篮,自是提及便如数家珍,数道芦花的种种外在的美丽和内在的作用,不由得感叹:“芦花飘香,香飘一个年少时光。”这一句话,就能抵达远离故乡的游子心灵深处,所以作者说“不敢回忆,一经忆起,就会有太多的美好一起来。”这太多的美好,饱含浓郁的乡愁,这太多的快乐时光,却已是昨日岁月,已存在于记忆深处。
四、意犹未尽的结尾
“走进苇丛,我举着相机,与芦花亲密合影。与她相拥在一起,似乎有太多的话要说,仿若青梅竹马般缱绻难分。回城时,取两朵飘香的芦花回家,一朵插在自家的门楣上;一朵夹在泛黄的书页里,苇香氤氲,留味一生。”
芦花,是一个故乡的表相,是一种具有象征意蕴的具体物相,看到芦花,闻到芦花香,往事纷至沓来;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山山水水都见证过作者成长,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土地是“我”在异乡打拼时孤寂时的抚慰。成年的作者,已如芦花似的飞走,扎根远离故乡城市居住。回城时,取两朵飘香的芦花,插在门楣上每天深情凝望,夹在书页里,每天品读,奢望与芦香永伴,永远不离故乡的怀抱,结尾让人不胜唏嘘。
人们应该有根的记忆的,远离故乡的游子;就像风筝,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了养育自己长大的那片热土,就像作者告诉我们的,“苇香氤氲,留味一生。”
风子九天的芦花香(散文)http://www.vsread.com/article-863307.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