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沙漠中的胡杨(外一篇)
一、沙漠胡杨
胡杨,又称“胡桐”、“眼泪树”、“异叶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种罕见的树种,被称为“地球生物活化石”。因何得其名,这与胡杨生长的地域,气候有关,胡杨能忍受北方干旱、恶劣多变的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地下水含盐量很高的大沙漠中,照样枝繁叶茂。人们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有“大漠英雄树”的美誉。它给人类注入了灵魂之美,它的不屈与顽强,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与它生命相牵的大漠人。
我的家乡地处大西北辽阔的戈壁中,南望巍巍祁连雪山,北连一望无际的巴丹吉林大沙漠,当然是名副其实的胡杨之乡了。每年的风季来临,便是胡杨披挂上阵的时候了,茂密的树叶遮天蔽日,把席卷而来的黄沙稳稳地挡在身后,不让流沙有丝毫进犯,所以我们的田地庄稼才得以保护,人们才有了吃穿用度。
夏日里胡杨林又成了一处休闲避暑的好去处,静谧的林子里,没有一丝风声,只有清脆的鸟叫,坐在柔软的沙地上,望着碧蓝的天空,从苍翠的树叶间透出耀眼阳光,绿叶婆娑,不染风尘,用它广博无私的爱拥抱大地,感觉真是美极了。胡杨没有忘记它防风抗沙的使命,在这个季节里勇猛生长。多少回在梦里,与家乡的胡杨并肩作战,筑起一道道天然的屏障,保卫着我们的家园,为造福子孙后代,垒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当秋季来临,胡杨林又给了我们一顿金色的盛宴,给大漠披上了金色的纱衣,让蓝天点缀着金色的亮片,湖水里金色胡杨的倒影,水天一色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整个秋天里,我的家乡便成了一个金色的海洋,让人眼花瞭乱,目不睱接,走在金色的木栈道上,欣赏胡杨的各种风韵,饱览大漠胡杨的俊美与雄伟,这实在是一种享受。
在人类挑战自然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历史中,胡杨这棵地球生物活化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披星戴月,固守在沙漠中,像钢强的战士,与恶劣的环境做斗争。新生的胡杨叶片如柳,是为了减少风沙对它的严打,长到2米多高后,叶片便成了圆形,边缘带着齿牙,是为了应对恶劣的环境而成,因而得名“异叶杨”。年轻的胡杨长得苍劲挺拔,树龄大的胡杨,下半身的枝杆死去了,但上半身的叶子却依然茂盛,有的胡杨半身被沙子淹埋,顶着风沙依然向上挺拔,百年以上的胡杨象个耄耋的老人,守着风烛残年还久久不肯倒下,只有树顶上的树叶,借着阳光死命的挣扎着,有的胡杨倒下去了,它的根又从别处长处了嫩条,有的胡杨死了,白骨一样的躯体,却在沙漠中静卧千年,不怕风蚀雨淋。
胡杨置之死地而后生,几千年来,在它躯干里,早就有了一种不朽的精神,生活在大漠中的我们及我们的先辈们,每每被胡杨的精神所感动,也激励着我们进行了一次次革命,付出了同胡杨一样的汗水与勤劳,把沙漠绿洲化,让戈壁变良田,才有了今天的成果,让大片的胡杨林展现在世人面前,装扮我们的家园。胡杨美的不仅是它的完美的外表,更有它完美的精神内涵,同是地球生物,我们与胡杨一起,用生命来保围我们的家园,每人种下一棵胡杨,共享生命的绿色,把胡杨的美,一代代歌颂与传唱下去。
二、鸳鸯湖的传说
“流进来碧水一潭,倒出来金粮万石”,这是对鸳鸯池水库的完美写照。昔日的戈壁荒漠,现在的碧水青山,“鸳鸯湖”被绿色环抱。每当春夏之时,成群的水鸟源源不断的在水面上空盘旋,就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也成了这里的常客,在湖畔的草丛里筑巢繁衍,这里成了休闲娱乐,观鸟垂钓,夏日避暑的好去处。
“鸳鸯湖“名不虚传,是家乡人赖以存活的生命命脉,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流传着关于鸳鸯池水库的众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相传,鸳鸯池始于上天王母的玉簪坠落砸成,据说西天王母召开群臣宴,让众仙汇报下界民情,有考察的大臣就说西北地处戈壁荒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王母听来心酸,当即拔下玉簪,扔于西北荒满之地,顿时砸成若大的坑,坑深几百米,正好接通西海,顿时从坑里冒出清泉,一对鸳鸯鸟在碧波中戏水。百姓欢呼雀跃,激动不已,鸳鸯池因此得名。从此以后,寸草不生的山上有了绿色,百姓开始了有水滋养的生活。
在民间还有一说,是“赵三老鬼木事干,一心要修水文站”。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有位叫赵XⅩ的人,人送外号“赵三老鬼”,当时还在民国时期,这个赵三老鬼,看到人民生活穷苦缺水,决心为民解忧,就上报国民政府要求修建蓄水库,在当时可不是小事,为了这事情,赵三老鬼往返于区政府,省政府,不知道跑了多少淌,在当时交通不便,资金馈乏,内战不停的年代,这件为民请愿的事情有多难呢!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刚刚申请有了眉目时就着手开始奠基。“鸳鸯湖”三面环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择东西夹山之峡谷,取天然泥塘之处,开挖深凿,破崖壁,扩水溏,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战乱不停,生计艰难,每家每户有劳动力的都必须抽调去上工。我的母亲,时年14岁,也成了修建水库的一员。前后修建历时三年,终成“鸳鸯池”水库,又名“鸳鸯湖”。
据母亲回忆说:当时她身体瘦小,拿起铁揪都吃力,还要从坑里往坝上扔沙石,弱小的母亲在挖了半个月后实在抗不住了,就从后山偷跑了出来,半夜溜出去,连滚带爬地到第二天下午才走到家,可怜那个时候已经深秋寒冷了,母亲每讲起这件事情,总是老泪纵横,痛苦流涕。但一说起鸳鸯池的好处来,总是滔滔不绝,喜不自胜。
几十年风雨过去了,我们的生活也在一年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是青山绿水,大大小小的水库不下六个,鸳鸯池水库成了我们的母亲湖,在她的怀抱里又孕育出了“金沙湖”,并列成为母子湖,再后来“金鼎湖”、“西湖”等几处盛景相继呈现,不仅是维系我们生命的源泉,而且成了旅游休闲垂钓游玩的风景名盛。
经过六十多年的沧桑变迁,历经数次的不断扩大修善改造,鸳鸯池真正的名不虚传,那条拦河大坝在当时是全部用土夯成的,堪称全国最大的土坝,历经风雨却岿然不动,不仅供给人们灌溉农田、植树造林、还承载着十几万人民的生命安危,半个多世纪安全运行,排泄畅通,从未发生过水涝灾害,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赵三老鬼”的陵园,依他生前的遗愿,就静落在鸳鸯池风景区一处幽静之地,依山傍水。碑前摆放着鲜花,四周桦柏常青,绿树掩隐,为了纪念他的功劳,记住那些为修建水库而负出血汗的人民,让他们在人民的怀念中永远地安息。让我们永远地缅怀他们,赡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