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求学的经历(散文) ——五·七中学的记忆
那些年特别流行手工织毛衣。全羊毛、半羊毛、马海毛、纱线(纱手套拆出来的线)等等,材料多种多样,纯手工编织,时髦,温馨,朴素,清新,简练。
在校园里可以经常看常叔时常一边走路,一边织毛衣。右边挎兜里装着大鹅蛋一样的毛线球,左手腋窝下夹着毛衣,毛线在右手小姆指上绕一圈,两只手握着竹针不停地上下穿梭,动作相当娴熟。
款式多样,圆领,尖领,高领,连帽,盘扣都不在话下。见到学生穿着一件新款毛衣,如被他看到,立马喊过来,起针,收针,花色,搭配,款式,材料,针具,都要问个一清二楚,研究透彻。
常叔为人非常乐观开朗,尽职尽责。天天都是乐呵呵的。因此也赢得了一个外号“十八岁”。我们学生可不能当面喊,都是喊他常叔,乐得他满脸堆笑,非常享受的样子。
有一年国庆节,学校把食堂养的大猪宰了,粉蒸起来分给住校学生吃。每人三块,拌匀米粉,再用棕线(婺源人捆粽子用的)串起来,放在大蒸笼上蒸。肥肉瘦肉搭配好。那年头,正缺油水,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
这也是我至今唯一的一次吃串起来的粉蒸肉,也许是常叔及食堂全体人员的一大发明。让我记性犹新!住校生那么多,哪有那么小碗,一人一串,特别方便。
九、无奈的癫痫
癫痫病俗称猛(音)病,很难根治,必须长期服药。我们班的余建新同学非常不幸,就是一名癫痫病患者。
一旦发作,口吐白沫,牙齿咬得“嗄嗄”响,两眼翻白,四肢僵硬,不停抽搐震颤,头部撞击地面。那场面非常吓人!
我们也不敢上前搀扶,只是在他头部垫本书,以免伤到脑袋。过个二、三十分钟,他自己又慢慢恢复,醒过来,坐起身。同学们就一起把他扶到寝室里去休息。看他一身疲惫不堪的样子,脸色苍白,一点血色也没有,真的很痛苦。
他家是科研站(茶科所)的,也是住校生。床位正好和我头对头挨着。有时三更半夜发作,震得床板直摇晃,啪啪作响。整个寝室里的人全醒了,两眼盯着他。我只能抱着被子缩到另一头,靠着柱子暂过一晚。
十、徒步
现在婺源流行徒步,健身行走,快乐旅游,纵情山水。探幽古驿道,品尝农家饭,不亦乐乎!
可我上五七中学那两年,星期六下午徒步回家,星期天下午徒步回学校。
从学校到大岭林场,沿途路过滩头→清华→清华林场→牧医(清华酒厂二分厂)→金村→八角亭→董家塝→科研站→横亭→路下→长林→水泥厂(岩下)→里村石灰窑→外诗村。全程石子马路,足足30余里,每个星期都要步行丈量一次。
回校时,一袋米,两罐干菜,一个书包就是基本装备。米交到食堂,称好重量。加上柴火费,一斤大米换一斤饭票。
两罐菜是要吃一个星期的。干萝卜丝,丛菜,酸辣椒,霉豆腐(自制豆腐乳),辣椒酱等等都是我的主菜。条件稍好一点的同学常到食堂买菜,我一直到周末带来的菜吃完,不够吃的时候才到窗口买份新鲜菜。
带来的菜有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容易坏,保质期长,放个三到五天,一点问题也没有。有时候也吃不下,父母就常念叼:现在有饭吃已经很好了,以前困难时期,饭都吃不饱,吃糠饼照样出工上班,知足吧!
十一、打牙祭
那两年二姐刚好在沽坊林场(原鄣公山垦殖场下属单位)上班,从学校沿着下县的公路,路过砖瓦厂→东源小学→西源坦→沽坊林场,大约2-3里路程。我中午就常跑到她那里去吃饭。
她那时也是一个人,单位食堂的伙食比我们学校要好很多,打打牙祭,更主要的是不用自己花钱。
(四)班的詹国华,(一)班的刘朝辉,还有我们班的骆爱民都是沽坊林场的。加上西源坦的同桌詹成刚等,一共4-5个人,中午常常一起去,一起回,很有伴。
讲几句题外话,沽坊林场马路口,有个小杂货店,是俩婆佬开的。这老爷爷识字,有文化,帐算得又准又快。而那老妪却是一字不识,帐都算不清楚。
有几次看到有人趁老爷爷不在,就去买东西。故意把乘法口诀胡诌几句,一五二十,二六十八……把老妪弄得稀里胡涂,再让老妪找钱。老妪是个善良的好人,别人说找几块就几块。
这种事确实不好,骗老人家。不要求每个人多么高尚,作人的底线必须守住。
十二、搭车遇缺德司机
从大岭林场到五七中学,路途长,步行确实很累,有时也跟着别人到水泥厂去爬装煤车。
那时候鄣公山水泥厂可是垦殖场的明星企业,工业单位,相当红火,绝对的香饽饽。一辆辆东风、解放牌货车把外地的煤拉到水泥厂,缷完煤就要空车回到鄣公山汽车队(垦殖场下属单位,驻地在清华篮球场边上)。
等煤卸好,我们就往车箱上爬。水泥厂的几个同学,如周广华等,待遇就不错,常常坐在驾驶室里,真让人羡慕不已。
大多数司机挺好的,嘱咐我们站稳抓牢,再把车箱门扣好。也有个别司机不打相(婺源话,使坏),路上故意一快一慢,稍不注意就摔倒在车箱里。
有一次害得我菜都打翻了,麦乳精瓶子也打破了,辣椒酱弄得书包里一塌糊涂。一身煤灰,脏兮兮的,当时真的恨死了那个缺德司机。
后来我们看到那个不打相的司机,再也不爬他的车,远远的看着他。这个饶叻(婺源话,指外来人)司机的音容像貌永远刻在我脑海里,至今也能一眼认出。当年风光无限,现在也成了一个孤零零糟老头。
岁月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和谐相处,互相体谅为好!
十三、惊险的爬车
有时回家的时候就爬手扶拖拉机。平路不爬,拖拉机速度快。每到金村大上坡速度就减下来。大上坡,大下坡,一头是金村,另一头就是八角亭。这是我们最理想的爬车路段。一路坐到长林大坡又爬下来。
那时候身手还是相当敏捷的,逮到机会就爬,从不放过。有的司机会停车把我们赶下来;也有的司机就让我们坐稳当点,千万别摔了,出了事赔不起。
有一次坐过了头,到了长林上坡也没爬下来。到了长林三叉路口,司机一直往左边石岭方向开,我要去的是右边水泥厂方向。这下可急坏了我,喊司机也不停车,只好硬跳。
结果几个人摔了个大跟头,带菜的瓷缸都摔扁了,还好人没什么事。现在想起都后怕。哎,那时读点书真不容易。
还有一次更疯狂的,从大岭林场去学校。那时候大岭林场很多木头要卖到造纸厂去的。大岭林场李志强的姑夫是采购员,把他安排坐进了驾驶室。好说歹说也不肯让我们搭车去清华。
不肯就硬上,管他三七二十一。趁司机发动那会,夏金文先上,我也跳起来抓住后门,拼命往上爬。这时我小哥哥就站在地上托起我的脚,用力一推,就上去了。我是上去了,可车子已经开动,我小哥哥只能走路去清华。
我和夏金文坐到八角亭坡底就开始攀在车斗后门,等到坡中段立马松手一跃,稳稳落地。汽车车箱后门高,千万不要平路跳车,凤险太大。其实蹲在车斗里是很危险的,车到上坡,万一木头往后滑动,一点躲避的余地都没,可是要出大事的。
那年头从来不考虑安全,一心就是想少走路,顾不了那么多。
十四、阴森森的南市小道
每个星期回家一次,白天都要去帮忙做事,采茶,挖茶叶地,打猪草等。晚上才有空做作业。农忙时节农活更多。星期天上午也不能休息,有几次忙晚了一点,走路到学校就要天黑。
到了清华就抄近路。从清华食品站(老杀猪站)右手边插过去,走一条小路,通基建队(原鄣公山垦殖场下属单位)出,再上大路(石子路)。这条路,现在已经开发成了南市小区,见下图,是清华镇的新街道。
以前可是一条人迹罕至的石板路,中段还有一个亭子“南市亭”。亭子边上山坳里有条小水沟,路边树木成荫,茅草丛生。两边墓坟特别多,阴森森的。
据说是常有那些夭折了的小孩埋在附近的山坳里。新坟也有,老坟也有,白天都很冷静偏僻,何况是黄昏。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头皮发麻。特别是清明时节,祭祀过后,坟头上插满细竹子,纸幡飞舞,阴风凄凄,好像真的误闯到了那边的世界。
只能硬着头皮拼命往前赶,不敢往回看,到了基建队出口才能松一口气。其实也只有一里多路,弯弯绕绕的,感觉路途特别长,特别沉。
走南市小路去五七中学要近1-2里路。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不迟到,不得已而为之。
十五、挤队买饭
学校里学生多,一到吃饭时间,食堂里可是拥挤不堪。特别是中午,路稍远一点的都要在学校吃饭。学校设有值周老师,一周一轮换。值周老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维持食堂秩序,让学生排队买饭。
可是总有个别老师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坚守岗位。只要老师一离开,排队买饭的队伍立马就乱。那些个子高大男生迅速窜到队伍的前面,利用自身优势,牛高马大,轻轻一拱。
我们小个子根本不是对手,不是一个级别的,没有办法抗衡。只能老老实实的站在后面,观望,欣赏和无可奈何。更多的是等待,等待那些大个子买好饭,买好菜,一个个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挺胸,耻高气昂地跨出食堂。当时心里总有一股莫名的火。
挤队买饭,也要借助巧劲。看着别人挤,感觉自己太过懦弱。有时也毅然决然地拼命往里钻。由于个子小,就两三个人一起合作,前面的人嘴里咬着饭票,手里拿三个碗,后面的两个人就帮忙用力,第三个人就蹬住墙脚,使劲一蹬。这个力度要掌握好,太大过了窗口,要恰到好处。前面的人往窗子里递进去三个碗,买到一份往外递,三碗买好就往外撤。
团队精神,合作很重要,挤队买饭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有时候也单兵作战。左手拿碗,嘴里咬着饭票,右手伸直,打开手掌,四指并拢,紧贴墙面,手掌使劲往前铲,手肘往前拱。一铲一拱,一气呵成,是技术要点。这时候的右手就像是一把钢锹,攻尖利器。
这招数也是在平时的观察与挤队高手交流中得来的,很好用。哪只手力气大,哪只手在前。有的人习惯用右手,不管左手右手,挤得进去,先买到饭就是好手。
实践出真知。
十六、煤油灯
学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晚自习一到九点,准时关灯,学校办公室控制总开关,谁也开不了后门。我们班在查老师的辛勤教育下,学风班风特别好,大家学习都非常努力,积极上进。
晚上九点关灯,而教室里还是一片通明,只是灯光昏暗了许多。每张桌子上一盏煤油灯,极少数是商店里买的美孚灯,那是有玻璃灯罩的,比较高级,亮度也强许多。
而大部分都是自制的。选一个玻璃瓶,盖子上挖个眼。再用牙膏皮往筷子上包一圈半,卷紧,剪掉多余部分,抽出筷子。将空芯管从盖子穿眼而过。最后用毛长纸(婺源土纸)搓根灯芯,穿过空芯管。往瓶里倒入煤油,一盏自制煤油灯基本完成。再用细铁丝绑在瓶子上,做个把手,方便提动。
也许就是这盏小小煤油灯,照亮了许多同学人生的方向,加油鼓劲。一路拼搏,奋勇向前。
我们班考取万年师范和婺源二中的一定是点过煤油灯的(除了走读生),但也不是所有点过煤油灯的都能考取。比如我,就是跟样学样,白白浪费了几斤煤油,只赚了一双近视眼。无论是下田,还是放牛,如果遇到下雨,眼镜上全是水,田塍塝都看不清楚。玩笑话语,不要当真。
读书还得刻苦钻研,才是正理。
十七、记忆
离开校门已经三十多年了,虽然在五七中学才短短两年时光,记忆却很长很长。
学校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有几位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老师们的悉心教诲历历在目,终生难忘。同学们事业有成,前途无量。
光明似箭,日月如梭。已经年过半百的我,回想这几十年来走过的路,平淡无奇,波澜不惊。有许多无奈,更有几分惭愧在心头。
今天的五•七中学校址已是一片荒凉,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公路改道至河对岸,更是雪上加霜,荒芜人烟。
只有食堂后面的那棵古柿子树依然挺拔,郁郁葱葱,生生不息。默默祝福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事事如意!世世平安!
2018年12月25号动工的山东德州一一江西上饶高速婺源段清华互通立交设于"五•七"中学和沽坊之间,以后“五•七”中学可能连影子都见不到了!
为便于联系,请加柳岸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但有二处瑕疵:
一是标点不规范,主要集中有括号,原半角()应为全角(),另就是引号“”不要搞反。
二是除前言,下面有十七个小节,大部分有贴切的小标题,但个别如一、二、三、十六、十七没有小标题,影响了统一。
以上在编辑时, 我们给予了补正。
请作者进入社团QQ群,及时与编辑联系,有建议可以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