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海龙屯申遗采写补遗(杂文)
六月三日,突然接到梅子姐老师微信消息,有新的采写任务,并召集大家五号小聚座谈,由《南风》杂志总编冉正万老师和汇川区政协舒全章主任,为大家详细讲解采写提纲和稿件写作的具体要求。本着向老师们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眼界素养的宗旨,自然不能错过了这样好的机会,虽有滥竽充数之嫌,也是顾不得那么多了。
到了座谈会现场,我才知道这次是由汇川区政协办公室主办,为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如实记载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在建设发展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大干部群众“海汇百川,克难攻坚,遵道行义,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创新奉献”精神风貌,提取其中最具人文价值的精彩故事,传播汇川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正能量。因此根据区委常委会、区政协主席会议精神,拟编撰《与你一起成长——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汇川区)建设发展纪实》三亲史料文集的一次大型采写任务。
通过座谈我了解到,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任务,也是一次颇有难度的采写任务,心里不由得有些打鼓,害怕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梅子姐老师一边为我打气,让我消除心头犹豫,一边根据我的具体情况,为我选择合适的题材,最终敲定《海龙屯申遗》作为我的采写目标。
而我也深知,不去尝试,不去努力争取,便谈不上什么学习进步。这一次采写任务虽然难度很大,也会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过,却也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事,如果我轻易地放弃了,不止是失去一次学习进步的机会,更多的,是失去追寻更深层次的譬如生命意义等的价值体现,也许会留下不小的遗憾。在梅子姐的鼓励下,尽管心中依然忐忑,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兵马未至,粮草先行。”既然选择了海龙屯申遗采写任务,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能够很好地完成此次任务,我开始着手采访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在电脑上搜寻与海龙屯申遗相关资料,并进行汇总整理,尽量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
时值小孩高考,随之便是令人头痛的志愿选择。看着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印发的三大本厚厚的招生目录和指南,为了小孩的大学志愿的选择不留遗憾,作为父亲的我,不得不暂时放下其它事情,全力以赴地和闺女一起,为其出谋划策,并给出一些适当的建议,直到最终志愿填报完成。
虽然因此耽搁了些时间,好在不曾错过了稿子的交付期限。并且,我也不时地抽空收集了不少有用的资料,作为对此次采写任务的有关知识方面的补充。不过,接下来的事情似乎更加困难,那就是与各个采访对象联系,并获得其许可加以采访。
毕竟是第一次单独进行这样的操作,很害怕被对方拒绝,这让我有些犹豫不决,甚至想要放弃。不过,只要一想到梅子姐的鼓励,心头再次鼓起了勇气。同时,也想着自己这么多年的坚持,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又怎能令我就此放弃?
事实上,采访远比想象中顺利。这也许得益于几位被采访者本身心态的平和,也是他们对自己作为一名海龙屯申遗过程的亲身亲历者的一种自豪感,使得他们更愿意接受我的采访,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一段可以说惊心动魄,困难重重,又意义非凡的历史片段,让更多的人知道海龙屯。了解海龙屯申遗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和人物,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他们因为神圣的使命被选中,参与到整个事件当中,更带着这份神圣的使命在其中努力工作过,拼命奋斗过。可以说,海龙屯申遗,已经改变了他们的一生——不止是获得辉煌与荣誉,其中的艰辛,酸甜苦辣的种种,值得他们一生回味,并为之骄傲。
在此,我要特别地提出来,感谢所有接受采访者。他们不管是否已然离开了海龙屯,或是还在埋头苦干于海龙屯高高的半山腰上,他们的心里永远装着一个海龙屯,那是他们曾经的“屯”,他们共同的一个“家”!
市文物局文保科何烨科长是第一个接受采访者,虽然快要下班了,他并未有何不耐烦,更好心地提醒有点手忙脚乱的我,可以用录音来记录采访过程,事后再归纳总结,不至于有所遗漏。而这的确帮到了我,也让我很快地平息下心头慌乱,比较顺利地投入到采访中。刚刚因身体原因从海龙屯管理局卸任,现在区政府党组从事群众事务工作的付蓉局长,尽管一直在咳嗽,身体不适,采访中并未对我的到访有所埋怨,一样地积极配合,为我讲述那段每次提起来,都会热血沸腾,依然激动万分的尘封往事,唏嘘感慨不已。
原文广局局长,现任兰海高速崇遵段扩容指挥所吴建渝副主任,为我讲述了一些与海龙屯申遗有关的故事之外的有趣的小插曲,也十分大方地承认自己当时的认识不足。从一开始对海龙屯申遗的怀疑,到最后全程参与,不断自我提高,增强学习专业能力。尽管调离到其它部门工作,依然全程关注着整个的申遗过程。
吴建渝主任在回忆中提到,在海龙屯申遗获得国家文物局认同后,区政府曾经组织安排了一场盛会,几乎攘括全国所有知名的考古专家权威,前来海龙屯进行现场考察认证,其中更有八十多岁高龄的耄耋老人,全都爬上海龙屯,无不为海龙屯上关隘城墙的雄伟壮观而折服。而这些事情,都是应该载入史册,让后人知道和了解的。
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其实远非一时半会的采访讲述,就能道尽说完。而不知是有意无意,每一个接受采访者总是轻描淡写地提到自己,更多的却是对所有参与其中的同事,给予赞美,在心底里由衷地表示感动和佩服。
市委宣传部朱煜副部长,百忙中挤出时间接受采访,更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性总结了有关海龙屯申遗过程中,所有申遗人的努力,和团结一心,不畏艰苦,奋勇前进的大无畏精神。同样地,朱煜副部长并未提及自己,而是一再地表示感谢,感谢上级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让自己参与到这一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中,为其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同时也很好地获得锻炼;也感谢所有同事和参与者,对自己的帮助、支持和包容,大家一致同心,团结奋战,永不放弃,最终不辱使命,完美地完成此次申遗任务,不曾留下一丝遗憾。采访中,朱煜副部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愧于心,无愧于身上肩负重任。
采访中,吴建渝副主任更建议,让我去汇川区宣传部,搜寻一些海龙屯申遗时,有关的宣传照片,以作为文字的辅助。只是因为时间仓促的关系,不得不放弃这个很好的建议。而在后期的整理中,由于个人水平的限制,对所有讲述者提到的很多事情,也未能比较完整地呈现,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一次采访活动,开阔了眼界,得到了学习锻炼的机会,对我这样的文学业余爱好者来说,也是极富意义,值得珍惜和感恩,并一生骄傲的事。
在对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李飞博士的采访时,李飞博士最后提到,海龙屯申遗的精神,是一种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精神,也是一种鼓舞前行的精神。而这样的精神,也是我此行采访,所得到的一个最大的收获吧。
前路漫漫,砥砺前行,无畏无惧,吾往矣,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