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韵】常德,常德(散文)
一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自小喜欢拉京胡,虽没有正式拜过老师,倒也拉得有声有色,没事了就在紧靠东城门大街的自家院子里练习。
一天,一个京剧团的团长途经此地,被院内传出的京胡声吸引,忍不住进院探看。抓起少年的双手,仔细看过后,接过孩子手中的京胡,拉了一段。弓法老练,琴声穿云裂帛,一把普通的胡琴,竟发出金石一样的声音,一下就抓住了少年的心。团长问少年,愿意跟我学京胡吗?答曰愿意。
剧团团长又去征求孩子父母的意见,我是咱县城东门里的,现在在湖南常德京剧团,你愿意让孩子跟我去学京胡吗?
思想开明的父亲知道此人,相信他的本事和为人,于是征求儿子的意见。吃这碗饭,肯定要受苦,还要离家千里,你愿意吗?愿意,儿子认真地说。于是,收拾行装,少年跟自己的老师从山东夏津去了常德,这一去已经六十年了。
那个少年,就是我的小舅,我母亲的双胞胎哥哥。
夏津是小舅的老家,他当然回来过多次,看望父母,探望家乡。还要把刚结婚的爱人,已经上学的儿女带回老家,让自己的父母、家中的亲人认识,分享自己娶妻生子的幸福,抚慰父母对自己的牵挂。
当时的交通不便,三千里路程,多次的汽车火车的互换,回来一次确实不易。于是两地亲人之间的联系,多是靠信件。二舅在学校当教师,小舅先把信写给二舅。每当二舅把新收到的信件拿给姥爷的时候,是姥娘最着急的时候。快念信,看小生说了什么。小生是小舅的小名,是老娘姥爷嘴中出现最多的名字。姥爷并不慌,他是个慢性子,从不着急。原来的家境富裕,姥爷读过私塾,信都是由他读的。戴着近视镜,姥爷慢慢读,姥娘坐在炕头,认真听着,不想错过每一个字。
小舅要去北京演出,顺路回家。姥娘赶紧忙活起来,晾晒被子,准备小米、辣椒、绿豆,天天盼儿子回来。
小舅终于回来了。吸着小舅捎回的芙蓉王香烟,惬意地吐着烟圈,姥爷听小舅讲自己的生活,剧团里的工作,和老师的关系;姥娘忙里忙外的做小舅喜欢吃的饭食;我则大嚼小舅带回的槟榔,一股清凉直冲鼻腔,再嚼却有点苦,刚想吐出就被小舅制止住,慢慢嚼,越嚼越有滋味,很好吃的,果然苦味过后有了一点香。
京剧不景气,市里搞改革,要去掉京剧团,小舅的老师和领导据理力争,筹码就是小舅。小舅的京胡拉得好,唢呐吹的漂亮,还能自己创作写剧本,市里的领导都知道小舅的本事,也喜欢小舅的演出,反复考虑还是留住了京剧团。
姥爷很高兴小舅在外边取得的成绩,不过他更关心小舅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把小舅带出去的老师和小舅的关系很好,生活工作处处照顾小舅,姥爷放心了。
没事的时候,我和小舅闲谈,常德是什么样子?十几岁的我,从没出过远门,很好奇外边的世界。它在洞庭湖的西边不远,沅江边上,古时称武陵,有出名的桃花源。陶渊明的桃花源?我问。对,刘禹锡也曾在常德做过官。
洞庭湖,桃花源,《陋室铭》,书本里都曾学过,还在读初中的自己,觉得常德真是好地方。
二
小舅回去了,像往常一样,每年快过年的时候,佬娘都要张罗着买花生、小米、辣椒、绿豆,打成包裹,让表哥邮到常德去。弄这么多干吗?邻居唐姥娘禁不住问。常德还有小生的老师,都是夏津人,喜欢吃老家的东西,姥娘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我们知道,她是记挂他的儿子,更感谢老师对儿子的照顾,每年的这些东西就是她的心意,这个自小离家的儿子时刻都是她心头的牵挂。
母亲常常跟我们说起自己的哥哥。在母亲的眼中,小舅活泼好动,会游泳,能拉琴,无所不能。我多次给母亲说,我带你去常德,看看小舅,看看小舅生活的地方吧。年纪大了,走不了那么远的路,母亲说。母亲想去,但是七十多岁的年纪,已经不起旅途的颠簸。
暑假里,大表哥说,今年你姥爷去世十五周年,你小舅年纪也大了,回老家不方便,我们做小辈的应该过去看看他。
姥娘先去世,姥爷八十四岁时去世。回家奔丧,这是小舅最后的两次回家,最后的一次都十五年了吗?我恍然,时间过得真快。我当然同意,以前交通不便,经济条件不允许,虽然也想去,但一直犹豫着没有成行,现在旅游、出行已成常态,早就应该去看看这个远离家乡的亲人以及他生活了六十年的常德了。
说走就走,几个表兄弟一商量,确定周末就出发,带上家乡的特产,我们兴奋地向常德出发。
途经襄阳,看完米公祠和古隆中,马上驱车赶往常德,下午四点半就到了小舅所在的小区。表弟已经等在小区门口了,亲热的带我们去小舅的宿舍,那是个带小院子的一楼,院子里有他的收藏,小舅回家时和我说过,果然,一楼的院子里放满了他收集的石头。
终于见面了。小舅的身体还是一如既往的挺拔,面色红润,只是头发白得厉害。声音有点发颤,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一家人围坐一堂,说起每家每个人的情况,既感慨又高兴。要离家去饭店了,弟弟把家乡的地方志、自己创做的剪纸和京剧脸谱作品送给他,脸谱是特意向剪纸的同行刚要的。小舅和舅妈很高兴,尤其是小舅,关注的还是传统的纸媒,很少玩电脑和手机,现在好了,可以在书中了解自己牵挂了六十年的家乡。舅妈更稀罕那本手创的剪纸京剧脸谱,她原来是京剧团的青衣演员,至今精气神十足,容貌气质明显好于同龄人,唱了一辈子的戏,对京剧的爱好始终不减。
小舅领我们去看他的收藏,房间内是木雕的古家具、老物件和字画,院子中是他从河里和山中弄回的石头,种的各种花。不光是他,我发现其他一楼的院子中、道路上,其他楼层的阳台上,每个空闲地都被种上了花草和蔬菜。
年轻时小舅很能喝酒,吃饭的时候,我们给小舅敬酒。今天高兴,就要多喝一点。舅母马上紧张起来,劝他少喝些。我们也劝他少喝,表示一下就行,毕竟已是七十五岁的人,而敬酒的我们则仍按山东的规矩,先干为敬,以表达我们对小舅发自内心的亲热和尊重。
小舅对家乡记忆就停留在十五岁,他给我们说起护城河里的武器。十四岁的时候,他下河游泳,脚在河底碰到坚硬的东西,一个猛子扎下去,竟捞起一把手枪,再找,又捞起一杆长枪。把枪交给政府后,政府组织打捞,打捞起很多枪支和手榴弹。那时刚建国不久,建国前,八路军和鬼子、国民党军的战斗常在县城打响,都是那时留下来的。
“北门的蝎子,东门的蛇,南门的蜈蚣,西门的壁虎……”小舅讲起小时家乡的传说。小时候就知道东门外桥下的蛇多,小舅的话解答了我的疑问,原来是有历史的。
当然也讲起了他的老师,那个把他领到常德的人。他的老师已死去四十多年了,埋回了家乡,因老师的亲人都在常德,给他老师上坟,就成了姥爷姥娘的事。这是小舅最牵挂的事,也是姥爷姥娘最上心的事,每个上坟的日子都给老师烧很多纸,他们老了,就派我们去,我们几个表兄弟都曾给小舅的老师上过坟。老师对小舅照顾得很好,教拉琴,给安排工作,张罗着给小舅成家立业,更多地扮演了父亲的脚色。提起老师,小舅的眼睛模糊了。好在老师的女儿回了家乡,上坟的事终于不再是小舅的牵挂。
三
到了常德,自然要游玩一番。第二天,小舅带我们去柳叶湖。明亮的太阳直晃人的眼,之前几天一直下雨,今天却难得的放晴了,天空湛蓝,万里无云,就像我们晴朗的心情。
湖面很大,湖中沙洲的影子影影绰绰,游廊沿湖边延伸,岸边绿树鲜花,一片阴凉。
小舅给我们介绍柳叶湖,面积是西湖的三倍,“湖南一宝,常德一绝”,刘海赶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和你舅妈每天都到柳叶湖来,我拉胡琴,你舅妈唱戏,一会儿就聚一大帮子人,大家一起唱,相互交流。
常德人对京剧情有独钟,小舅现在还是老年大学的京胡老师,每周都要过去授课。学生都是退了休的人,有的当过领导,常带他们去其他地方演出,顺便旅游一下。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生活,小舅很满意自己的老年生活。
一位古代官员的铜像,立在靠岸的水中,有木质桥梁想通,游人可以过去。北岸是一个新修的古代风格的高楼,“司马楼”。是哪位司马呢?司马,这个小小的官,似乎是唐朝被贬官员的通称,刘禹锡曾在常德当官,难不成是刘禹锡?
这是刘禹锡的像,小舅介绍。刘禹锡曾在常德做官十年,那时常德叫朗州。他的陋室在柳叶湖南边沅江边上,靠着招屈亭,屈原也曾流放常德,那是纪念屈原的亭子。刘禹锡是被贬常德的,司马是闲职,无职无权,地方政府连住处都没给他安排,当时正赶上洪水,刘禹锡只能用从沅江冲下来的木料搭建了他的陋室,那是真正的陋室,他的妻子就因贫窘死在陋室内。
一群白鹤向远处的沙洲飞去,在蓝天碧水间留下优美的身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望着眼前高大宽敞的司马楼,我们感叹诗人的遭遇,身居陋室,空有报国之志,忍辱负重,只能用诗表达自己的凌云之志。
站在德山孤峰岭上,小舅指着远处的沅江给我们讲它的传奇,修建故宫的木材,有一部分就是从山里采伐,放进沅江顺流而下,先进洞庭湖再运往北京。这里是有名的大码头,设有专门为木材分级的官员。当时的盛况,已看不到,但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孤峰塔却依然挺立在沅江边孤峰岭上,静静守望着沅江。孤峰塔,镇守住了常德高厚的风士之气,并把灵气均匀分流给下游的普天大众,让下游的人民也深得沅江的滋润。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和毛主席曾饮过的长沙水齐名的常德德山,曾隐居过上古的大贤善卷。善卷知识丰富、德行高尚,尧舜都曾拜善卷为师并曾想把帝位禅让给他,但都被他拒绝了。这位大贤居住在常德地方,教化当地居民,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就连樵夫的山歌都带着雅韵。
小舅说,丁玲也是常德人,现在还建有丁玲公园,值得一看还有“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回城的时候,我们正好经过公墓,青天白日徽章下是“天地正气”四字。小舅介绍,每逢重大节日,学生、公务员都会来公墓举行仪式,祭奠为国捐躯的抗日战士。城中竟有一座国民党修的公墓,也只有共产党人才有这样的胸怀,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原敌对党所建的公墓存在,一任自己的民众去祭奠,还不抹去原来的国民党标致的徽章。常德会战前,余程万将军提前转移了居民,战斗惨烈,但无百姓伤亡,余程万对常德百姓的恩德,五十七师五千多将士的牺牲,记在了常德人民心里。常德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极大振奋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决心,提高了中囯的国际地位。
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我们尽情享受了亲人相聚的快乐,小舅情绪很好,一天里全无倦意,上下台阶,步履轻快,全不用人扶。
四
就是没时间去笔架城了,小舅的话里有点遗憾。我们告诉他早晨已经早起看过了。是吗?笔架城上的魁星,脚踩鳌头,手拿毛笔,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意,经柳叶湖北边太阳山寺庙里的住持和尚开过光,很灵验的。我去笔架山就会拜魁星,希望魁星能让我多学些东西,活到老,学到老,我现在每天都还在看书,写东西,希望你们也要坚持学习。
少小离家,没上过多少学的小舅,还是如年轻时的勤奋。他的勤奋应该也影响了他的儿女,表弟和他爱人现在都是中南大学的老师,表弟的女儿今年以优异成绩升入了高中。不知他们是否拜过魁星?拜魁星当然只是一种形式,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是受家庭,也是受湖南文风盛行的影响吧。
吃晚饭前,我们站在小舅和舅妈身后照合影,儿女、侄子、外甥、孙女,第一次这么多亲人欢聚一堂,小舅高兴地仰着头,满足地笑着。
吃饭的时候,小舅讲的更多的是小时候的事,向二哥学武术,和同伴去护城河抓鱼……是啊,对过去的事,我们还有一点印象,或从长辈口中听到过,能应和着说几句,平常里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他满腹的思乡之情又给谁去诉说呢。
提起白天转过的景点,我们更多感叹于常德的自然景色之美,人文精神之盛。我们常德是中国诗词之市,围棋之乡。林伯渠、翦伯赞也是常德人,“楚国风骚,传伯赞丁玲,南国啸声,追屈宋文章,星垂平野,有我魁星半斗耳。”说起常德的文化,小舅滔滔不绝。
“我门常德”,小舅对常德的认可令我们欣慰。六十年的工作生活,妻子儿女朋友都在常德,早已习惯了常德的一切。生活的家园是常德,梦里的家乡早已成了故乡。一个既有家园又有故乡的人,精神世界肯定是丰富的。我很高兴,把心安放在自己选择的常德,小舅早就把自己融进常德中了。
吃完饭,我们要回旅馆,明天一早赶往张家界。美好的时光消逝的最快,要分别了,我们和小舅一一拥抱,小舅用纸巾去擦眼角的泪水,我们的泪也流了下来。
如果家中的亲人离家生活,去了另外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一切也就成了一家人的牵挂。现在我们放心了,常德,常德,最记挂这个城市的两位老人已经不在,姥爷,姥娘,让我说给你们听吧,常德很好,你们的儿子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