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被慢慢知道的水(散文)
认识水的时候,我很小,正处于无所畏惧的岁数。恐惧水,缘于连队的小渠道里,突然淹死一位小伙伴,半小时之前,还和他一起戏水游玩。尸体捞出水面,被成年人抬回连队后,狰狞的面孔,破烂的身体,完整地浮现出来。漫延的恐惧,无限地扩张,从成人们的脸上、眼神、嘴里和动作,渐渐蔓延开来;所有站在现场的人,开始流露出一片慌张的表情。
他们害怕水!
水是人类存在的命根,是万物生长的脉。以结果而论,水呈现出来的暴力行径,产生过的恶果毕竟很少。更多时间,水会成为一种与万物包容,寓身于它们之中智慧地生存自我的象征。大多数能够与人相互接触的水,都成为一些静态的、隐形的、寓意的无形之水。
水在我们脚下的地球上,是最基本、最古老的生命元素,功堪日月,当之无愧。从荒古时代的洪涛盖天,到西方史记中的挪亚方舟,再到前几年日本本岛发生的滔天海啸,水的暴行,后患可书。然后,生活里所能触及到的水,却并非如此:从冰川、雪原、江流大河,存在于广袤田野里汩汩流淌的水,到一片湿漉漉的绿叶、一粒饱含水份的玉米粒,再到各类水果里气味各异的汁液,甚至具体到一片云、一粒雪、一朵花、一锹泥、一枚泪水,只要稍具生命的雏形,水的元素和水所赋予的奇异能量,总是在事物安静生长的过程间,生机勃勃地充当着昭示自我的主角。
几年前,和女儿共同读日本作者江本胜的畅销书《水知道》,这是一本奇书,因为专门写水,让水在人类情绪的状态下呈现万状,具备人类能感知到的情感,奇中有情。读罢,才真正明白,水以接近人类的灵性,成为距离人类最近的物体,并成为物质世界里近似灵长类的生命物质。水所具备的神奇和感知能力,具体表达出来的内涵情感,都会以晶体的对称或不对称的结构状态,通过平稳杂乱的细腻的线条波纹,明白无误地告诉人类,水不仅是一种生命的脉,而且也有着表达自我的敏感载体。作者经过长期实验资料的积累,借助冷冻室中高速摄影的途径,长期地观察、拍摄和记录着水在各种情绪下的变化,逐渐发现了被世人视为似乎没有灵魂、毫无灵性的水,却在与人类的相处里,表达出喜怒哀乐愁恶善的情绪变化。水在独立自由的世界间,不仅具有复制情感、保留记忆和当量转化的能力,而且,更具备着传递神秘情爱的感性体验,充分表达沟通信息的展示能力。
中国古人常言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天人合一哲学的经验财富,极具最高哲学对生命意义的智慧评判,简单地说,人与山水如何相处,才是哲学、艺术或宗教意境的极致。大千世界之水,概分为有形之水、无形之水:有形之水,洗涤之中的立既能涤荡无物、容纳污浊,又能于混浊之间,做到自身不污、洁净不变,持形居性,这是人与物感知之水;无形之水,虽身处低洼之位、深土之下,看似平淡无奇不能激扬,却会以细细长长的润物之势,攀得高山巅峰,适松养柏、滋润万千,待于不知觉之间,蓄出自我的万庭之势。有形之水,或圆或方、或细或粗、或缓或急,均能随器物而成形、顺温度而蜇状,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出、喝得到,绝无急躁之情,从不失水质本色,成就世间容纳的铸器;无形之水,处平淡之间而启迪人类,移生命质体于他人他物的身内,蕴活力于万物之间,寄附托养、蔓延亿年光景。智者爱水,爱的是水状与水态的转化,始终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让智者在身处平静的大爱间,能恒久地保住着自我的本性和水质的人性。与人、与时、与物的相互融洽里,并具千态,共育万物,却能仪态从容。
上善若水,是水本色的格调和风范,一泻千里是水的恢弘气势,细若游丝又是水的婉转温柔;静水、深流更具水比人类伟大的宽阔胸怀。即使被人畜和泥土冲濯污染,再浊的一盆水,用不多时,就会自动地恢复纯净,人类应当永远地向水学习。
水的智慧之高,在于水能因时而化,转自我的形态移自我的物种于它者之身,并敢于在它者的生命体中,化水的风骨和情爱,于不变不散不消不灭状态,利万物之际,让自我得以无限的继承递延和传续。若以单纯形态而言储存的水,水的因时、因地,水的点滴集聚,能够成江河湖海,能够成溪涧小流,能够成雨露汽雾,这是水独自存在和演示给人类的本来面目。然而,水的最大智慧,在于它隐藏的方式,以丰沛盈余的养份,以助物成长的功能,更多地进入它所移迁植入的万物。灵性的人类、愚性的动物、禽兽,转换不同物态的冰雪泥沼、雾霰雨霜,甚至万千植物的根须、茎杆、叶片、花朵和果实,看似无水的痕迹存在,却早以血液的方式进入万千事物之体,将自我生命不断延续的智慧,无处不在地展示出来。
做人当如水。水润高峰,却总会汇聚在低处;水起波澜,却成形于涓涓细流。高处是风格,低处是情调。高处有智慧,低处寓深意。人类虽具利用万物的智能,并自称万物之首,可是,智慧的积累毕竟有限,生命的短促,往往符合启动之时起就需要向动物、植物等等其它的物种去学习和更新。除去学习水的自净、平静、蓄势和善利它物以外,人类最需要的学习,就是跟着水去学习如何融通万物、穿越时光,寄身于它物之间,这才是世间最高的智慧。
由此细想,深得水之睿智、成就巨世伟业者,就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融入式的文学创作,远离现实的生命体验,成为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莫言苦难而本性的童年,冷静面对的中年,冷眼看世界的角度,均缘于水。莫言之所以能够在这种政治气候下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并获得官方的基本认可和世界文学界的承认,也在于他于不觉间巧妙地运用着水的智慧,把自我的思想和对人生的观点,借助并寄寓投身于汉语文字的世界里,魔幻的想象、民间的文化和历史的延承,以水滴或汁液般的温暖,托生于小说这种物体之中,创造了一个集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精神的葱郁天地。做人成事,当立于高处着眼,更处于低处聚势。
水应当成为老师。莫言的成功,也是水的成功!
其实,文学创作里,最难描写的也是水。水是一种阳光的倾泻、活力的奔腾、时间的汇聚、质地的清晰、爱恨的分明,它无处而不在,无时而不息,使人宁静,也令人癫狂。如果世间的一切朝拜,都是面向光明的结果,那么,人生过程中所有的感恩,一定要知道如何去感恩水。
反思人类的完整生命,从一个人,到一个族类,再到整个人类,人生根本的意义,往往是躯体、精神和灵魂的多重组合。在自我利益、感官享乐的有限时光中,谁又能抵挡得住它们的层层侵入?
唯有水,立于大河之畔,看滚滚向前的波涛,听不息的隆隆喧嚣,感怀眼前,足以让生命得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