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舞】无花果采摘随想(散文)
八月十一日,小区伙伴们相约到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汉丰无花果园去采摘无花果。我们都住在青山区,从东到西,要穿越大半个武汉市。
这天,大家都早早到车站,乘315路公交车,转八号地铁线到黄埔路,再转一号轻轨到五环路站。在这里等了好一阵子。果园老板的儿子小曹开车过来接我们,再需要四十五分钟的路程就可以到了。
我们到达目的地已经是上午十一点钟。一到果园工作室,小曹的父母都在,屋里放着一篮蓝已经采摘回来的果果。他们很热情地拿起一个个熟透的果果,掰开后递给我们手里,要我们品尝品尝。不言而喻味道十分甜润,感觉是黏黏的,皮也是黏黏的,这大概就是它的特性。
说老实话,市场早有无花果卖,可我从来没去留心关注,更没吃过。但也没想到,今天到了无花果基地,让我赏心悦目。当看到果果的那一刻,第一认知是:它的形状如卵型,色泽殷红,蒂把冒白浆。这就是现场目睹的好处,能把一切了如指掌。如果在市场上购买,除非就是看是否新鲜,根据感官如以购置。在现场挑选的余地就大多了。
随后,我们一行进入果棚,里面很干净,没有杂草,更没有白色垃圾。整齐有序的果树,都有一人打一手高,树叶呈五爪型大叶片,每根树干都是独立的笔直修长,没有枝丫,枝干上不见开花,只见从根部开始结果,整整齐齐一直到顶尖处。自下而上结满的果子像极了排队似的,先长先红。所有的果果和树苗不见农药残渣,而是郁郁葱葱,鲜活柔嫩。面对它们,我拿起手机拍下了许多镜头,留以后来回忆。
园中地块分厢,每厢之间大约五十到六十公分左右的间距,之间起沟槽,沟槽里安装有水管,便于灌溉,果树就按每厢种植。我们亲眼看到的已经浇过水了,穿行其中,地表干爽。水从底下浸入根部,这应该是灌溉的技术。
从现实看,掌握科学种植,成为农民朋友的首选。
采摘中,小曹也来到果棚,趁此机会,我上前打听他们是如何开发果园的。听他的口音是外地人。
我问小曹:“你是从哪里来?。”
“从浙江来。”
“从浙江来?你们属于大省,应该土地宽啊?”我惊讶地回答。
小曹说:“不,我们当地土地窄,根本不够用。”
“哦,原来如此。”
我问:“你们那里盛行种植无花果吗?”
他说:“是。”他接着介绍:“无花果种植简便易行,当年种植,当年收益。”
我问:“从什么时候开始结果,什么时候结束?”
他说:“从每年的六月份开始结果,到十月才结束,果期较长。”
“一次投资,终身收益吗?”
他说:“上十年吧。”
“每年是怎样保苗的?”
他说:“每年秋季后。就把杆杆截掉,下面只留一个芽胚就行,来年春天那棵芽胚自己开始生长。”奇特的是,从下往上,边长边结果。树长多高,果果就结多高。
无花果既是果又是花。一枚熟透的果子,掰开时,里面全是细细碎碎的殷红花蕊。仿似果包花,皮,柔和粘腻。
无花果的功效是:润肠通便,健胃消食。伙伴介绍说:“煨汤放一二枚,汤汁鲜美甘甜,非常好喝”
听他们这一介绍,尽管烈日炎炎,汗流浃背,我毫不后悔此行,庆幸自己来对了。
我接着又问:“这里整个面积多大?”
他说:“三十亩。”
“年收入多少?”
“几十万吧。”
“收入不菲呀。”我惊奇地回答。
“有幼苗出售吗?”
他说:“有,大量供应。”
我问:“来此地几年了?”
“我们是二零一五来的,有五年了。”
“地形,气候都适合吗?”
他说:“江汉平原嘛,与我们当地都差不多。”言外之意,江汉平原非常适合种植无花果。
当一听到江汉平原几个字时,心里不觉一颤。
东西湖区,是武汉市的西大门,也是富饶的后花园。早年,这里是全市粮食产量大区。
在我来的路上,一个长达四十多分钟的车程经过的地方,沿途无人家,这一片肥沃的土地杂草丛生,不见成熟的庄稼,不乏心中暗暗叹惜!多好的土地,被闲置。作为炎黄子孙,是希望看到中华大地繁荣昌盛。荒芜、颓废,莫名其妙地在心中隐隐作痛。
其实,我的家乡部分土地也被征用,暂时还没利用。大多数乡亲们白天打工,晚上点灯抢在地里种庄稼。他们认为人勤地不懒。我就不理解,这么大片的土地,无人问津。就农村语言来说:种一季是一季,多收,少收比不收强。
回头看,一家浙江人克服万难,勇于前来承包,让荒芜的土地结出硕果,收获满满,收益多多,令周围群众刮目相看。人家能做到,我们为啥放弃。我们也相信,每走一步成功的路,都会付出相当多的艰辛。在前行的路上,希望他们旗开得胜,永葆成功的果实。
江汉平原是中原地区富饶美丽的地方,是鱼米之乡,是江南的风水宝地。
社会上流传一句:“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一收,狗子不吃锅巴粥。”后来我时常听老人说:建国后,他们参加过东西湖区的水利建设,通过建设后,这里一直都是粮食生产安全区;也是粮食盛产地。
农村发展的方向与出路到底是什么?开放后宽松的政策,鼓励种植多种经营,这给农民拓宽了发财的路子,再不是单打一。种田难,难种田,是农民的苦衷。实现多种经营后,像浙江人一样,完全可以种植一些旱涝保收的作物,即便是薄利,也比荒芜好。
就如乡下人说的:“我们瞧不起那些在城镇过着寒酸日子,而又不愿拿下架子干活的人。”我们民族历来是奋发向上的。记得二零一六年七月我到过西安。动车穿行豫中平原,那里一望无际的禾苗齐刷刷地生机盎然,绿浪翻滚,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我也殷切期待这里尽快复苏,成为农村发展的领头雁。
土地是生存之基,粮食是生存之源。近平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早年毛泽东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希望有外援,但不依赖外援。”我们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千头万绪,粮食是重中之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平常没少看到过有关报道,农村土地大面积荒芜,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为那里的守望者。没亲眼见过,实不相信;亲眼见过,大跌眼色。其实谁都知道土地是财富的源泉,是命根子。它像母亲一样伟大,不朽于天地间。
这次摘果,不虚此行。它让我见识了曹姓一家人的拼搏精神,见识了无花果生长的习惯与环境。无论从精神滋养还是科学认识,都有收获。
浙江曹姓一家人是好样的。他们把梦想种植在江汉平原上,实现了从小康奔富裕的目标。虽然一家人劳累辛苦,他们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与幸福。给武汉市民带来了甜蜜蜜。它像一朵奇葩,绽放在那片绿野中,期待一花引来万花开,一地芳容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