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且看“忆江南”(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文采】且看“忆江南”(杂文随笔)


作者:郑昌军 白丁,1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40发表时间:2019-08-17 04:39:03


   一位教师可以有怎样的教学风格?且看我讲《忆江南》。
   开始成为教师的那几年,我的数学、语文课上,音体美什么因素都有。
   我们班每天早自习第一件事就是“每日晨曲”。最多是全班合唱郑智化的《水手》。在点燃激情后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那时候,我也是单纯天真,刚参加工作很多事情不懂,甚至不知道书上的内容可以写第二遍。于是白天把课本学完了,晚上连家庭作业都没有,周六周日也一样。开始几年,好像学生上学就是来陪我玩的。也因此,我们的自习课上才有那么多时间展示学生的兴趣爱好。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一遍胜过读五遍”,而我们班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都是动嘴多动笔少。
   学一篇课文,生字会在注音本上写几遍,然后就基本不用作业本了。字词句的复习都是用嘴说,阅读更是。二十年多前基本没有辅导材料,印刷也不方便,我都是找我认为有意思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学生准备一纸一笔,在我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判断哪里是一个自然段,就写上开头一两个词语。等我读完了,学生马上举手,分段、段意、中心思想就都出来了。各种问题也是有问有答。有时一节课可以练十来篇文章。而且这样训练下来,学生听的能力、速读、速记能力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作文也是。课本上的作文至少全班半数同学说过了以后再写,有时觉得说得很充分了干脆就不写了。我们最喜欢的是结合作文做文字游戏。比如,让学生随便提出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做题目,由我来说作文。那时我头脑清醒反应快,表达能力也强,学生出一个题目,我能随口说一篇甚至几篇作文。我示范引导后学生兴趣上来了,就让学生说,边说我边指导。有时候我们还会提更高要求,出一个题目,用班里几个同学做主人公,编一个童话故事,或者侦破故事。所以那些年我们班的学生,整体作文水平比较高,但绝对不是靠背作文得来的。
   对课文的讲述,我也经常超越《教师参考书》上的目标要求。
   有一次,我们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学生基本理解内容后,我给他们讲了这个词牌的大致特点,又给学生随便举了两个例子,然后家庭作业就是:每个人自选内容填一首《忆江南》,可以发动家长一块填。当时教研组安排两天后轮到我讲优质课,我就把这节原本的汇报展示课直接当成了优质课。那时候我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随心所欲,有时连教案都没有我都敢讲,但我的课绝对有意思。因此每到我讲优质课,很多不是我们教研组的老师都自发跑来听。有的老师明明自己有课要上,也会给学生安排好作业,自己拎着板凳就到我班教室占位置。
   那节课由于学生提前不知道来这么多老师听课,心理还是有点不适应,表现不是很积极。我选了三四个同学写的展示、分析,并进行了适当修改,但十几分钟就没事可干了,气氛也有点沉闷。我临时起意,光讲理论没什么用,那我们就来做个游戏吧。请大家指定一个同学,或哪位同学自己申请,老师就用这个同学的名字填一首《忆江南》,而且要写出这个同学的特点。这一下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开始还一个人一个人地填,后来学生们抢得越来越厉害,恐怕下课前轮不到自己,我就只能一次用两个或三个同学的名字。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江花,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鲜艳奇丽,绘出江南春意;第二首山寺寻桂、钱塘观潮验证“江南好”,表达作者忆念之情;第三首简洁勾勒苏州风情,表达作者的忆念与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意境奇妙。
   这些且不说,学生一读便知,我们玩的不是鉴赏,是“填词”。
   一首《忆江南》正文只有27个字,最后两首,我记得一首嵌进了8位同学的名字,一首嵌进了11位同学的名字。只是名字不再是全称,也没法写出每个人的特点。当然,这些所谓的词,只是符合《忆江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谈不上意境,更多像是顺口溜。但却让学生对《忆江南》这个词牌的结构特点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再填词,肯定就比较顺畅了。
   这节课后,我整理了一下课上填的词,留存了。只是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今日还能找到。只举一部分例子吧。
   小张帅,活泼俏神态。
   浓眉大眼稚气存,
   至性真情灵气在,
   越看越可爱。
  
   胡海静,开朗又坚定。
   学习用功大家夸,
   工作认真同学敬。
   千万别有病。
   (胡海静是我们班长,但那段时间经常有病,同学们都很关心她。)
   最后两首,一首8人组,一首11人组。
   8人组:
   张美丹,(张)双杰携手牵。
   (孙)晓芳、(孙)晓雪同欢乐,
   (胡)小忠、(孙)小光共游玩,
   (张)宾(张)朋五三班。
   11人:
   李斌轻,(郑)宗超共(霍)月明。
   (孙)雪冬(李)雪亮帮(孙)冰玉,
   (张)美丹(孙)美娇伴(张)佳星,
   (孙)天伟(张)帅双雄。
   于是,这节毫无章法、没有规矩、找不到任何参考模式的所谓的优质课,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这节课,如果一定要按三维目标来衡量,怕是什么都不是。我连教案都没有,尤其没有明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整节课就是在玩《忆江南》。
   但是,我喜欢上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我想,这就够了。

共 21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独特风格催生出一节另类的语文优质课。一位不因循守旧的教师,一节有创意的《忆江南》读写课。看似“游戏”课堂的背后,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激活,没有“知识”至上桎梏,学生、老师都喜欢。这样的课“如果一定要按三维目标来衡量,怕是什么都不是”,当然算不上“优质课”。这样的课,“在大家的欢声笑语、意犹未尽中结束了。”作者看似轻巧的问询,引发对当下教育的深刻反思,有积极的鞭挞作用。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开拓精神,值得钦佩!更何况,这是20几年前的一位年轻教师上的“优质课”。此文,不仅对教育,对教学,对培养什么样的人都有警醒意义。推荐阅读!【编辑:孙彩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灯之芯        2019-08-20 17:01:27
  此文有一定警醒意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